基于思维能力发展的《湖心亭看雪》自读课活动设计

2021-05-30 10:48王英
学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活动设计思维能力

摘要:自读课是将阅读活动化的课。所谓活动,就是使知识“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教师要设计并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阅读活动。语文自读课应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基于《湖心亭看雪》一课的学习内容和育人价值,我设计了指向低阶思维能力和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多种学习活动。

关键词:思维能力;自读课;活动设计

自读课是将阅读活动化的课。所谓活动,就是使知识“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教师要设计并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阅读活动。语文教师要在自读课堂中安排具有生活情境性的语文活动,既要进行过程性的阅读指导,又要让学生将课内习得的方法引向课外的学习和运用,将语文阅读引向日常生活。

《湖心亭看雪》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自读课文。该文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小品文,作者叙述了自己在一年深冬的夜晚,冒着严寒到西湖观赏雪景,偶遇两位陌生的观景人。文章记叙和描写的语言都极为简练,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根据此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学习内容可以确定为:(1)熟读成诵,掌握本文重点文言字词;(2)体会本文极为简练,不夸饰、不造作的语言风格,并了解“白描”手法在本文的运用;(3)理解作者对西湖往昔繁华的追寻,对自己年轻时梦幻般生活的回忆。

语文自读课应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正如认识的由浅入深,思维能力也有底阶段思维和高阶段思维。基于《湖心亭看雪》一课的学习内容和育人价值,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一、指向低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学习活动

(一)背景资料搜集

课前让学生搜集张岱的生平简介,包括张岱的《自为墓志铭》《自题小像》,运用“知人论世”手法查阅有关知识,从而为了解作者张岱和本文的写作背景提供知识链条,为课堂上的思维活动提供知识基础。

(二)文言文篆书书写搜集

课前让学生搜集课文中最想了解的文言文字的篆书书写。篆字教学能让学生摆脱一般的文字思维,进入另一个文字系统重新认识汉字,还可以通过篆字的象形性拓展学生思维,最终让学生重新理解汉字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培养从最低阶的识记转向理解。比如一位同学找到“凇”字的篆书书写后,对“雾凇”的释义便马上有了直观的理解。

(三)诵读活动

文言文的精妙,非朗读不可体会。让学生浸润在文字中,一次又一次的诵读,学生对整篇文章自然会从生疏变得熟稔,从生硬而变得圆润。

诵读活动一:读顺课文。不读错字、不读别字。

诵读活动二:读懂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诵读活动三:内化诵读。首先是无句读诵读。其次是省略诵读,即省略文章中一些句子,有的是整句省略,有的是半句省略。再次是配图朗读,出示黄永玉的《湖心亭看雪》让学生朗读。画中有文,文中有画。第四配书法朗读,出示“梅花草堂晓琳”于“已卯冬十二月大雪”之时所书的《湖心亭看雪》楷书,让学生朗读。古黄的宣纸上是秀气潇洒的书法,教室里回荡着的是《湖心亭看雪》的诵读声,真是妙不可言。第五配乐朗读。配合古琴曲《梅花三弄》,学生诵读声变得古雅,更能领悟作者的心境。

诵读方式,可在课前和学生一起确定,同学们会有各种奇思妙想,比如本文配图、配书法、配音乐朗读皆由学生提出,相关资料可以交给学生去查找。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可让其说明为何选择古琴曲《梅花三弄》作为课文的配乐。

指向低阶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主要安排在课前或上课起始阶段。当然,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不可能截然分开,能力的培养往往交错互见。

二、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学习活动

我们知道,阅读素养是学生爱阅读、会阅读的心理机制,并由此形成个人知识和能力。阅读能力绝不仅限于识记、理解内容,还应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探究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积累思考做出评述。这才是有“我”的阅读,是“真”阅读。这样的自学能力,才是真正的自学能力。

(一)应用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针对应用及分析能力的培养,我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

活动一:《教师参考用书》中提到《湖心亭看雪》“文章语言极为简练,不夸饰,不造作,以白描手法写景记事,用互见手法表情达意,辞约而简,意深而长,绵绵情思蕴藏在字里行间。”据此,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结合文章词句分析“语言极为简练,不夸饰,不造作”这一观点吗?你能结合课文写景记事内容解释何为白描手法吗?

活动二:《教师参考用书》中还提到“《陶庵梦忆》在形式上借鉴了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叙写“故国”的传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说:‘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吴自牧《<梦粱录>序》‘缅怀往事,殆犹梦也。《湖心亭看雪》也表现出这种悲凉的情调。”据此,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湖心亭看雪》中感受到作者的“悲凉”吗?从何看出?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二)评价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湖心亭看雪》一文,自入选教材以来,对于作品的思想价值和作者的思想境界,都有不同的观点,教师如能在课堂上将这些不同的观点呈现出来,必能激发学生思考,碰撞出更多的想法。

学者张传书在《〈湖心亭看雪〉真那样高大上吗》一文中写道,有些学者和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尊重文本的内涵,随意拔高作者的思想价值和思想境界。在文中,他对以下观点进行一一驳斥:①《湖心亭看雪》开篇的“崇祯五年十二月”有深意,作者写作本文时已在清朝,却使用明代纪年,以示不忘故国。②一位老师文本解读时抓住文中的“痴”字,解读痴行、痴景后,如此解读痴心:明亡了,张岱心中一片寒冰,所以他描写的雪景才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獨,表达了张岱对明王朝的深切怀念。③“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句话明明是问其姓氏,却答是金陵人。这句话答非所问,却特地点名金陵,因为金陵是明朝的旧都,表现了作者对明王朝的怀念。

张传书认为,以上三点解读,都是为了拔高作者的思想境界而不顾文本实际的曲意解读。他在文末再次强调“明亡给他(张岱)最深的痛楚的恐怕不是国亡,而是失去繁华生活”。

基于此,为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我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你是否认同张传书的观点呢?请你结合张岱的生平(包括张岱的《自为墓志铭》《自题小像》)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写下你的判断和分析。

2.你也可以在课后阅读《陶庵梦忆》,结合其他篇章的内容,再次写下自己的判断和分析。

3.请把你最终的判断和分析发表在豆瓣上。豆瓣上有《陶庵梦忆》的评分,你是否赞同呢?如果你评分,你会给几分呢?豆瓣上也有其他读者对《陶庵梦忆》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你可以在他的帖子下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此类情境性的活动,让自读课走向整本书的阅读、一类文本的阅读以及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如此广阔的时空走向,使得自读课相较于教读课更有利于开展探究性、批判性、比较性、反思性、关联性的阅读,进而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长期缺乏的探究性思维、审辨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来设计活动,这是自读课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一次改变的契机。当然,此类学习活动的展开,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更应在课后甚至假期持续性开展。自读课结束了,但自读活动永远不会结束。

自读既是一种课型,也是一种阅读方式。笔者通过《湖心亭看雪》自读课发展学生思维,继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取得更多的成效。

第一,学生能整理出自主阅读过程中所运用的阅读策略。鉴于此,笔者要求学生将本课学习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整理出来。比如查找资料进行知人论世,各种形式的朗读理解体悟,观点的印证和对比等等。

第二,学生能运用阅读策略进行自主课外阅读,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识记、理解、分析、判断、创造的能力。这是最能体现自读课价值的有效方式。对于本节课而言,学生通过探究、批判、比较、反思、关联性阅读,得到的成果便是最能体现自读课有效的方式,无论肤浅还是深刻。希望他们能用大量的阅读活动来证明此类阅读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作者:王英,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中学教师)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湖心亭看雪活动设计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从《湖心亭看雪》一文窥张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