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外与髓内固定系统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2021-05-30 12:08王立霞
健康之家 2021年17期
关键词:髋关节功能股骨转子间骨折康复效果

王立霞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髓外与髓内固定系统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参与研究,利用红蓝球抽签法进行分组。其中25例接受髓外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25例接受髓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以下3项指标进行比较:(1)手术指标;(2)临床疗效;(3)康复效果。结果:(1)手术后,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时间长、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所用时间短,切口长度长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手术指标差异较大(P<0.05);(2)观察组有效治疗率92%,对照组有效治疗率76%,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有统计学意義(P<0.05);(3)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均为观察组康复效果更加理想,BADL评分、Harris评分改善效果更好,两组康复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髓外固定系统相比,髓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可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促进患者生活能力、髋关节功能尽快康复。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外固定系统;髓内固定系统;康复效果;髋关节功能

从目前临床收治病理上看,股骨转子间骨折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这是因为老年人都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症,一旦受到外力或其他原因很容易发生骨折,再加上各个器官功能下降,病情迁延难愈,骨折部位很难愈合[1]。本次研究通过手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再治疗,但是手术方式的选择较为复杂,需要同时考虑治疗效果、患者耐受度、康复效果等,尽可能采取高效、安全性高等方式[2]。本文将髓外固定系统与髓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过程中,分析对比两组方法的具体效果。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段: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随机选择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参与研究,利用红蓝球抽签法进行分组。25例接受髓外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25例接受髓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

对照组: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在(70.2±3.5)岁,男、女患者比例为15︰10,Evans分型:Ia型患者14例、Ib型患者11例。

观察组:年龄60~77岁,平均年龄在(69.5±3.2)岁,男、女患者比例为13︰12,Evans分型:Ia型患者15例、Ib型患者10例。

两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年龄、骨折分型等基础资料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25例老年患者采用髓外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方法如下:首先使用C型臂X线进行检查,然后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在牵引床上接受闭合复位治疗,在髋关节外侧作一道切口,利用导向器将导针置入机体中,进针位置选择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中间偏右侧1cm处,通过C型臂检查确定导针到达具体位置后进行测深、钻孔和丝攻等操作,将主钉拧入,主钉的外缘和股骨干平行,主钉置入合适位置后,按照正确步骤安装动力髋螺钉,将钢板、尾钉全部安装好后,冲洗创口,将负压引流管置入,然后关闭切口。术后48h拔出引流管。

给予观察组25例老年患者采用髓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手术。流程如下:首先使用C型臂X线进行检查,牙龈联合麻醉后,患者在牵引床上接受闭合复位治疗,切口部位选择股骨大转子顶部5cm部位,切口长度为5cm,通过导向器置入导针至合适位置,进针部位选择股骨大转子定点,利用C型臂确定导针达到指定位置后扩髓,并选择合适主钉置入髓腔内部,通过C型臂确定主钉置入位置、深度和具体方向,打入锁定螺旋刀后固定妥当,在置入近端尾帽和远端锁定,所有设备均固定好后,将负压引流管置入,逐层缝合切口。术后48h拔出引流管。

1.3 效果观察

记录并对比两组老年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

治疗效果评定标准[3]:(1)术后,复位、骨折部位愈合良好,无关节肿胀、疼痛、发炎等情况出现,则为疗效显著;(2)术后,骨折部位明显好转,出现轻微关节肿胀、疼痛、发炎等情况,但自行缓解,不影响手术效果,则为治疗有效;(3)未达到以上标准,则为治疗无效。

利用BADL量表对基本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利用Harris量表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分别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均为分数越高,康复效果越好[4]。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

经统计,手术后,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时间长、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所用时间短,切口长度长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手术指标差异较大(P<0.05)。见表1。

2.2 两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23/25),其中疗效显著患者占48%(12/25)、治疗有效患者占44%(11/25),治疗无效患者占8%(2/2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19/25),其中疗效显著患者占24%(6/25)、治疗有效患者占52%(13/25),治疗无效患者占24%(6/25)。观察组有效治疗率92%,对照组有效治疗率76%,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BADL评分为(73.15±7.52)分、Harris评分(65.24±4.25)分;治疗后3个月BADL评分为(89.52±2.63)分、Harris评分(86.54±3.68)分;治疗后6个月BADL评分为(93.52±2.55)分、Harris评分(90.28±2.74)分。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BADL评分为(65.36±7.42)分、Harris评分(62.58±5.05)分;治疗后3个月BADL评分为(77.24±2.58)分、Harris评分(80.52±3.52)分;治疗后6个月BADL评分为(81.54±2.19)分、Harris评分(85.27±2.51)分。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均为观察组康复效果更加理想,BADL评分、Harris评分改善效果更好,两组康复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目前主要使用手术进行治疗,可有效修复骨折部位,促进骨折部位尽快康复。常用的几种手术方法包括:髋关节置换、髓内固定系统、髓外固定系统等,后两者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多,每种治疗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5]。从本次研究结果上看,手术后,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时间长、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所用时间短,切口长度长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治疗率92%,对照组有效治疗率76%,(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均为观察组康复效果更加理想,BADL评分、Harris评分改善效果更好,(P<0.05)。整体疗效为髓内固定系统的治疗效果更好,虽然髓内固定系统手术步骤较多、手术耗时较长,但是对于骨折端的修复更好,可有效降低髓内隐性失血发生率,提高股骨转子间稳定性,加快术后康复速率,与髓外固定系统相比,髓内固定系统的实施更贴合人体髋关节生物力学,可同时兼顾关节滑动、受压等方面,恢复更为快速[6]。

综上所述,与髓外固定系统相比,髓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可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促进患者生活能力、髋关节功能尽快康复,是一项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福田,张海香,江静,张桂红,孙新君.有限切开钳夹复位钢丝环扎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21,24(6):867-870.

[2]蔡超,赵梁,林建辉,等.侧卧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辅助桥接内固定系统治疗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021,9(1):8-14.

[3]朱永超.髓内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与髓外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修复高龄EvansⅤ型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0):6507-6512.

[4]冯旭晖,繆海雄.反向微创内固定系统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差异[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3):2108-2113.

[5]李巖,王东,孙海钰,等.髓内与髓外系统骨钉置入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综合效果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35):6254-6260.

[6]韩冰,刘宏滨,张传开,等.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3):329-334.

猜你喜欢
髋关节功能股骨转子间骨折康复效果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观察
功能锻炼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分析
自理模式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全程护理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满意度的影响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与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比较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PFNA内固定失败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5例
疼痛控制护理有效促进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效果评价
整体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