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正式学习的 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圈的校本核心元素分析

2021-05-31 17:30胡瑾
文教资料 2021年4期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生态圈思政教育

胡瑾

摘   要: 非正式学习,是人类生存的方式和手段。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圈的建设,自然离不开非正式学习。基于非正式学习,探究思政教育生态圈的首要任务是:认清校本核心元素。经访谈发现,校本核心元素有课程建设与学习、教师、学院管理及大学生等。非正式学习,实现了思政教育与核心元素有效、有质的融合,为生态圈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非正式学习   思政教育   生态圈   校本核心元素

一、引言

2017年1月,国务院曾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的目标已初步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更加强调全面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这是我国对未来新教育体系的展望。非正式学习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学习目标的个性化、草根化、终身化及持续性的学习,它是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人才培养的奠基石,是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必经之路。2015年5月,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及“时时可学”正是非正式学习的本质显现。非正式学习已然成为人类生存的方式与手段,它是非官方的且学习者基于自身实际需要进行的有目的的、连续性的学习方式,如读书、社交及听讲座等。早在1950年,马尔科姆·诺尔斯在著作《成人的非正式教育——管理者、领导者和教师的指南》中首次提出“非正式学习”。从此以后,国外开启了非正式学习的序幕。在教育领域,学者探究非正式学习价值,如非正式学习在课程设置中的应用(Georgeta, Dana,2013)[1](575-580)等。在国内,一些研究者,如高原(2014)[2](1)等强调非正式学习促进人的完整性及持续发展,重视人在社会中与社会的互动并在互动中“滋养个性、润泽情感,生长思想”。另一些研究者,如赵健(2011)[3](30)等将非正式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学习型社会联系在一起,认为非正式学习在人一生的学习过程中意义重大。它使学习者不受时空的限制,满足了“每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的需求,同时它所蕴藏的多样化的学习可能性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有益强化。它能促进个体的终身学习及终身教育。

非正式学习益于个人及社会,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现有问题,如人才培养倾向于专业人才培养,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思政教育等同于思政课教育,忽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衔接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高校以育人机制为主体,实现教育环节、教育资源的全面统筹与整合,实现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依靠非正式学习,构建思政教育生态圈,是优化育人工作体系及理顺终身教育管理机制的需要。其次,基于非正式学习探究高校思政教育是践行“三全育人”有效性的体现。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思政教育有效性应包括思政教育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层面的有效落实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非正式学习是基于以人为本、泛在化的实践性学习,以非正式学习为介质,完善思政教育是促进“三全育人”合力机制的构建及协同机制的完善,以此有效实现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二、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圈的校本核心元素分析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确保思政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就要实现思政教育与学校、教师及学生等相融合的生态整体,实现以自我调节为基础的,促进思政教育持续循环的统一整体,共同营造大思政的教育格局。鉴于此,有必要对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圈的校本核心元素进行分析。经过对X高校教师(15名)与学生(30名)的个人访谈和集体座谈,从数据分析中得出影响思政教育生态圈建设的校本核心元素。

首先,课程建设与学习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课程建设与学生课程学习的协同,是课程思政的融合,是创设思政教育长效机制和协同育人机制的统一。它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环节。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在储备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等。课程建设与学习是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圈的起点,是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的合力,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对学生及教师进行价值引领的基础。

其次,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圈构建的关键是教师。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是高校的根本职责,是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师范”作用,教师的高尚情操、良好品德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只有不斷提升专业素养,树立职业道德规范,树立“三全育人”教育意识,才能打造出有立场、有温度的课堂,真正意义上做到教书育人。

另外,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圈构建的重心是学院管理。学校管理是推进思政教育的保障,学校管理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本,搭建顺利开展思政教育的平台。学院领导要重视并参与到思政教育机制建设中,出台相关的思政教育建设制度和激励制度,指导、协调促进思政教育机制,并明确教师在思政育人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应当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政治辅导员搭建育人学习平台,组织教师不定期地开展座谈和外出培训学习优秀高校的育人经验,努力创造“大思政”大格局,真正意义上做到思政教育的内涵建设。

最后,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圈构建的效果依赖于学生。大学的教育质量是关注大学生质量的结果,大学生的优质性决定大学卓越的当下及未来。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大学生不仅应具有牢固的知识基础与技能,更应有为国家奉献一切的意识与行为自觉。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在于学生的感悟与实践,这种感悟与实践是基于知识与思想品德培养的统一,二者协调一体,才能从根本上检验出思政教育的质量及未来旨归。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是思政,在以思政为核心的前提下,课程建设与学习、教师、学校管理及学生等都是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元素,是构建思政教育生态圈的关键。在分析校本核心元素的基础上,探究非正式学习与思政教育生态圈构建的核心要素整合是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的手段与方式,提高思政教育的内涵质量。

三、基于非正式学习的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圈的校本核心元素分析

非正式学习学习是社会人一生发展的桥梁,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内在核心和外在表征的统一体。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同步进行,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非正式学习是社会人生存的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应与非正式学习相融合,高校教师、学生实践终身学习的同时,要强化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包容性,实现“大思政”的高校教育。非正式学习应与课程建设与学习相融合。非正式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自我管理的学习,它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在课程建设的编排上,应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出发,建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内容,同时应积极强调课程知识的应用性,即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在课程学习方面,基于非正式学习,学生应实现学习身份认同的整合。“认同”一词源于心理学,它是指“个体自我意识的萌生,对所属地域、文化、集体的一种强烈归属感”[4](195)。认同整合是对个体自身的两种或多种身份认同之间关系的态度。“不同的身份认同如果不能统合为一个整合的认同,那么就可能引起认同危机”[4](195)。因此,整合不同的身份认同是避免认同危机发生,构成统一和谐的身份认同的前提。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统一,但由于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情境下,充当的学习角色不同,同时被赋予了多元化的学习身份。大学生是“学习者”的承担者。在学校正规教育环境下,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大学生成为“听课者”,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大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承担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是主导自我学习的“反思者”。从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出发,大学生还是“终身学习者”等。大学生多重学习身份并存无疑对大学生的学习起到制约作用,如果大学生的多重学习身份得不到整合,则容易出现认同的碎片化,导致大学生出现盲目学习的状态。大学生的学习方向模糊化,对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的目标建构认识不清,以致无法厘清学习方法及学习手段等。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无法正确处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关系,无法实现两种学习的价值及内容的一致性与统一性。相反,实现大学生多重学习身份的认同整合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化,学习目标清晰化,同时凝聚学习向心力,使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实现价值的统一性,达成二者的整合。只有这样,课程思政教育才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实现课程学习与思政教育的统一,同时在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整合的基础上,实现课上与课下思政教育的统一,最终打造“金课堂”。

在完善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实现教师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具有传授知识、传授为人之道的责任,因此,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首先应关注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职业道德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体现在知识的积累与应用上。在新文科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不仅应具有专业知识,更应具有跨学科知识,实现学科知识的交融。非正式學习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帮助教师实现知识的日常积累,更帮助教师完善多学科知识的工具与手段。教师通过非正式学习,实现知识整合,实现知识与生活更深层次的整合,真正意义上体现出教师知识整合的价值。在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还应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教师的思想品德是对学生思政教育的保障。非正式学习无处不在,教师思想道德的提升离不开日常实践,离不开以实践为基础的非正式学习。教师通过非正式学习实现自我价值及自我社会价值的追求,实现自我的个性发展,在学习中提升自我,既是社会赋予教师的使命,又是教师品德提升的途径。

在基于非正式学习的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圈的校本核心元素分析中,应实现非正式学习与学院管理的融合。非正式学习无处不在,基于非正式学习,学院利用线上线下、课内及课外等多渠道平台实践思政教育。此外,在制度管理方面,强化以师生为本,注重自我管理,以发展为制度制定的最终目标;在师资培养方面,关注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的提升,实现教师培养的经济效应,即关注教师工作与生活学习的结合,实现在生活中通过非正式学习,潜移默化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教师品德建设。

高校思政教育离不开大学生。大学生是思政教育对象的同时,是检验思政教育质量的群体。基于非正式学习,大学生能时时处处学习,在学习中自觉获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技能,实现思政教育,让被动的思政教育变为持续性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与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相契合,实现基于自我的学习与教育的统一。学生不再被动等待灌输思政教育,而成为思政教育的主动接受者。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转换角色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的高效发展,是构建思政教育生态圈的起点和终点。

四、结语

在构建基于非正式学习的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圈时,认清校本核心元素是首要的任务。基于思政教育,校本核心元素包括课程学习与建设,教师的发展,学院管理及大学生的发展。鉴于四项基本元素,基于非正式学习,校本核心元素与思政教育联系更加紧密,实现在非正式学习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同时,非正式学习为学院、教师及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平台,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思政教育节约了时间和空间,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Georgeta Orian., Dana Jucan. Learning Situations within an Informal Context: Case Study.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76(4).

[2]高原.非正式学习之价值考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1).

[3]赵健.创建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态:美国非正式学习领域的发展情况与案例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1(7).

[4]季中扬.论“文化研究”领域的认同概念[J].求索,2010(5).

基金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立项项目《基于非正式学习的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圈管理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20-KCSZ007)。

猜你喜欢
非正式学习生态圈思政教育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专业发展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策略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