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2021-05-31 17:30张昕欣
文教资料 2021年4期
关键词:微时代信息时代思政教育

张昕欣

摘   要: 信息时代,网络媒体在社会运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微时代”已经悄然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高校如何利用网络媒体等科技手段作为教学载体,越来越受到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针对“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进行探讨,以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微时代   思政教育   信息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迈入新征程,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牢牢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向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本课题立足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借鉴和推广德育助理这一优势模式,以提高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亲和力,发展研究生自我更新、自我管理能力,强化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这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明方向。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式。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让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时代的生命力,“微时代”的到来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和探索。

一、“微时代”的定义

“微时代”是一个媒介技术、意义和文化高度融合的新时代,是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各类移动终端为核心媒介,以微博、微信、微视、App等应用软件为基本载体,以短小精悍的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微内容为表现形式的新传播时代。这个新时代有独特的印记和特点,通过多样化的传播介质,让各类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进行快捷的信息交互,信息传播速度和质量有了质的飞越。

麦克卢汉曾说: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和运用,都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微时代”的到来,是机遇更挑战,如何利用好这种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是一个需要创新和实践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需要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找出一条创新的、适合的途径。

二、“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高校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生活方式随着信息化的便捷,呈现出“移动”和“随时”的特点。信息范围不再局限在身边,自我意识进一步显现。学生从被教育的对象转变为更加個性化、更有表现欲、更强调参与性。既热衷私人空间,又关注公共空间,“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以下特征:

(一)丰富性。

移动互联的高效和便捷进一步丰富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手段更多样化,在资源和途径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方向,恰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即时性。

网络信息传播转瞬传递,十分符合大学生对讯息的速达度,也迎合了青年学生对新鲜前沿领域的渴望,学生接受和反应的速度加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参与平等性。

“微时代”凭借技术构建起了现实生活和网上生活的桥梁,学生与教师在网络空间中的地位日趋平等,学生有了更多参与的需求和渴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通过重构、启发促进连接,增强现有师生交往模式的平等性、互动性。

(四)精准性。

“微时代”的技术优势可以定制更加专业化、更具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精准性为定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带来了可能性。

三、“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一)突出政治性。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充分表明中国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就需要突出政治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青年学生将自己所知、所感、所经历与社会发展、历史的前进相结合,积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二)体现熏染性。

中国自古崇尚中庸和谐的思想,在“微时代”背景下,对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高校应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融入“微时代”的传播过程中,体现熏染性,使学生个体身心和谐、群体关系和睦、校园环境和善、网络思想健康。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是帮助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的过程。要润物细无声,实现“微时代”媒介信息积极健康,一方面要做到大学理念和谐、管理机制和谐、资源配置和谐、校园文化和谐等,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校的整体风貌中。

(三)增强联动性。

面对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增强与“微时代”的联动性,在各种“微模式”的基础上,从育人的角度,打造出属于“微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和学生打成一片。

立足“微时代”,高校学生越来越崇尚“短”“平”“快”的生活,通过手机完成了以往难以想象的各类活动,信息量比起以往成倍增加。宿舍、教室、操场、图书馆等各个地方只要有网络,就可以接受各类信息,信息接受时刻在线。“微时代”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立足时代要求,把学会网络、懂得网络、运用网络作为基本功,把网络当成另一条教育线,把线上线下的工作一把抓起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画好“同心圆”。

四、“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线上线下,打造阵地。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对“新时代”信息的多样化,需要加强主流网站的建设,保证网络信息的严谨性和高校的特色。以多样的信息手段和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提高网站在学校师生中的影响力。利用学生熟悉的微博、微信等平台构建微平台,重点投入打造,建立交互式的立体网络,以线下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突出线下线上融合,统筹协调发展,利用资源共享的优势,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二)着眼细微,创新模式。

重塑教育者的良好形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微形式”,打造出不同的“微课堂”。从细微化入手,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的主渠道,面对海量信息,对现代社会各种现象做出积极的回应,比如通过系列微电影、热点事件讨论等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线下线上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多方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同时,在网络媒体开通服务,在微平台中为学生提供方便,使學生更易接受微平台、融入微平台,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此外,在微平台中对学生开放感兴趣的网络学习资源,寓教于乐,完善网络公开课的内容和方式,使学生能够根据兴趣选择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主动学习的作用,从而学以致用。

(三)思政交流,展开对话。

“微时代”,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更是一种相互交流接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不断通过媒介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互动交流,通过网络媒体与学生展开对话。

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精心设置网络议题,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发表看法,以这样便捷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更新思想道德观念。建立起互动机制。通过相互交流、督查的体系,逐步完善网络媒体平台的设置,使师生互动更加良性化和长久化。网络意见需要有领袖队伍。这支队伍可以是学校的思想政治老师、优秀学生骨干、网络技术管理人员等,通过积极向上的领袖队伍,引领“微时代”网络媒体下的各类思想潮流,线上线下形成合力优势,面对舆论舆情,积极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四)加强监管,健康向上。

正因为“微时代”人人都有“照相机、麦克风、摄像头”,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所以“碎片式”“虚拟式”的网络信息时刻出现、变化,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影响。针对这些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时刻在线”,加强监管,坚决保障思政教育“微环境”健康向上的氛围。要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各部门划分监管职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站建设监管工作的齐抓共管。定期排查处理网络信息,形成奖惩机制,为高校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五)双线结合,加强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时代”,依旧不是单纯的理论讲解。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仅通过线上的信息教育、引导,依旧远远不够。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将培养和锻炼落实在课后的实践活动中。

在“微时代”的“微教育”过程中,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了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理论仍需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微时代”网络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互联网可以提供革命历史信息,可以提供我国文化传承,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进一步,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体现,比如升国旗、唱国歌、重温入党誓词,这种现实的感受和网上的学习在“微时代”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些创新的教育模式,比如“在街头拥抱陌生人”等教育活动,“微时代”的技术优势和网络运用,使活动宣传更到位,参与更广泛,效果更出色。

参考文献:

[1]单春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视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张澍军.学科重要理论探索:我的18个思想政治教育见识见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4]冯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2018[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9.

[5]冯莹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

[6]曾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业伦理培育全过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7]于涵,王磊,钱婷.研究生德育工作“双肩挑”助理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教育(德育),2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微时代背景下财经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FDY33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微时代信息时代思政教育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