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课教育的变迁与育人水平提升

2021-05-31 18:05徐萍
文教资料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课职业学校

徐萍

摘   要: 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课教育的变迁折射出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单纯的补习型到技能、升学的知识型再到全面核心素养提升型,经历了较漫长的过程,每一次转变都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要求。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时代,坚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在文化课教育中融入育人水平提升的元素,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教育改革要求。

关键词: 职业学校   文化课   育人水平提升

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从弱到强的转变过程,文化课教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以实践技能为主文化补习为辅演变成今天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今天的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课教育已不是简单的文化课知识教育,而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释放正能量引导感化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精神。“树人”就是坚持以人(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合适的教育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把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职业人。

一、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课教育在服务新中国建设中兴起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课教育与育人水平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失业成为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了尽快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使失业工人尽快投入新中国建设中,1950年国家政务院及劳动部门相继发布了救济失业工人的各项指示及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由此引领了全国各地劳动部门积极开展以工代赈和转业训练工作。在这一背景下,时任上海市长陈毅同志亲自任命校长的第二、第三机械工人训练班分别于1951年5月19日和6月22日相继成立,为生产自救、广开就业门路、促进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最早出现的工人弟兄们自己的技术学校之一(它是上海市劳动局第二和第三技工学校的前身)。这时的文化课教育以政治、数学、公英制换算、各种工具使用方法等基本理论课程教育为主,学习方式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自学与集体学相结合。文化课教学不成系统,以应急教育为主。

这时的育人目标是将失业工人和未就业的社会青年集中起来进行训练培训,主要从澄清不正确思想、明确阶级立场、稳定各层次学员的情绪等方面确立受训者的学习动力,树立就业信心。在此基础上将学员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新型五金工人,使他们具备劳动光荣感和社会责任心,从而动力十足地参加祖国建设。

(二)“大跃进”时期的文化课教育与育人水平提升

“大跃进”时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响彻全国每一个角落,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成了大家的共识,全国出现大办职业教育的热潮。1954年国家劳动部、中央财政委员会在发布的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中指出:技工学校培养的是理论与技术兼备的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课程设置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参加技能学习的实习课程要占到总课程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技术理论课程、政治等公共基础课程占到总课程的百分之四十至五十。这时候职业学校的教育分为理论课教学(文化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和生产实习两大类。文化课主要开设政治、语文、体育和物理等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主要开设制图课、金属切削、材料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

这时的育人目标是通过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文化课与技术理论知识课教育;通过一定的生产实习劳动锻炼,培养学生掌握较全面的操作技能,使他们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文化的新兴技术工人。

二、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课教育在改革开放中飞跃发展

(一)改革开放之初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翻开新的一页,促进职业教育走向改革的新里程。1986年《技工学校工作条例》颁布实施,职业教育走上規范办学之路。特别是1991年国家劳动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技工学校评估工作的通知》,批准了13所技工学校为首批全国重点技工学校,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在培养体制上更新培养理念,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进行了合理灵活分流,为不同需求的学生设计成才的通道。

这一阶段的育人目标首先是在文化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本工种、本专业所需要的文化知识,招收初中毕业生,主要文化课程要提高到高中水平。其次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能够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四级技术工人。

(二)改革开放中期

这一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实施一系列举措:1985年5月颁布了多项教育体制改革决定,通过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等举措实施教育改革,表现在:在中学阶段开始执行各类层次、各种需求学生的分流:初中毕业的一部分学生升入普通高中学习,另一部分学生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习。1986年7月,在第一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时又提出了初中后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数大体各招一半的举措,同时规定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学生中中级技工的比例要提高到50%,要按照“先培训,后就业”有关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这个时候文化课教育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教材采用相当高中程度的国家统编教材,增加了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的深度;强化了专业理论课教学,特别增加了专业应知部分的内容。

这一阶段的育人目标是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中倡导“劳动光荣、岗位状元”的观念,树立劳动就业需要有先进的政治思想、扎实的文化基础理论和坚实的技能准备的观念,成才的目标是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术工人。

(三)改革开放后期

1996年6月,第三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家研究和采取一些具体办法,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实现进一步深造的梦想。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布又一激动人心的强烈信号,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到职业教育的议事日程上,构建了职业教育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的“立交桥”,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2014年6月,第七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分步走战略,将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作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同时提出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多样化成才的导向,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迈出了可喜一步,为成就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了更广阔的成长平台。为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许多职业技术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开始分层教育,举办三校生高考复习班,与大学合作办学的“3+3”贯通试点班(中高贯通的前身)。这时文化课教育的特点是提高语文、数学、英语的统考科目要求,对“3+3贯通班”采用全日制高中教材,引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之后又陆续采取了多项措施:全面实施语数英文化课教育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和等级),德育课按照要求及时调整为思想政治课,扩充授课内容;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提高中高、中本班学生文化课教育要求,开设物理和化学公共基础课程。

这一阶段的育人目标首先是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潜力,充分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带动职业学校文化课教育整体学业水平提高。其次是在职业学校中创立劳动光荣、技能伟大、育人环境优美的特色,营造出人人能成才、人人能出彩的良好氛围。再次是在职业学校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终身学习为习惯的理念,促进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的有机衔接,构建人才多元化成长通道。

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课教育在新时代迈进育人高峰

2014年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进程,国务院再次发布关于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作为文化课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通过与文化课课程内容相结合的潜移默化教育,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获得提高,将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终身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这一背景下文化课教育改革将改善办学条件、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评价方式,持续推进职业学校学生在文化课、技能课、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测评,同时把学校美育工作、劳动教育等纳入督导评估和考核体系,重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劳动教育,让“软任务”成为“硬指标”。改革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进行全面改革: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公共基础课程分为三类,即所有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课程、与专业相关的限定选修课程和有提高拓展要求的任意选修课程。二是限定选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安排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职业素养等相关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使育人内涵获得扩充:一是体现新精神、新要求。二是将核心素养作为职业教育文化课教育的立足点,通过对课程核心元素的提炼、加工,充分挖掘适合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独特育人元素。三是明确文化课确立的学业质量要求。四是体现高中阶段共性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五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注重与专业课程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二是全面实施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国家标准的改革:一是将职业学校原先的“德育”课,从名称及结构上进行了优化。名称统一调整为“思想政治”,内容统一调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内涵。将“心理健康”课与“职业生涯规划”整合为“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成为公共必修课。二是对语文课程的体例和组织形式进行了优化。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三大文化的内容,实现由课程标准到教学大纲的三方面转换,在体例、内容、话语体系等方面进行较大改革。三是增设历史课程,使历史成为职业学校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是课程标准改革赋予育人新的目标,即将以往的“知识教育”改变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指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自身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与其相适应的关键能力,强调个人修养的修炼、社会关爱的培育、家国情怀的熏陶。在培育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团队合作能力的建立、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全面融入。面对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对新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面对新时期国家急需大批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文化课特定的育人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思政、语文、历史三科意识形态属性強的课程,融入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多内容。三科课程标准的发布,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帮助职业学校学生在创立技能强国的征程中深厚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底蕴、传承革命红色基因,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职业教育历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失业工人就业问题的机械工人训练班还是如今职业教育体系化建设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贯通教育立交桥,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它的发展时刻同国家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紧密相连,与人民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期盼紧密相连。相信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将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沧桑巨变[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8.11.

猜你喜欢
文化课职业学校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校班主任工作
让管理更有效
艺考生文化课复习的三个技巧
关于艺术类考生文化课分数提高的几点思考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