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应用策略

2021-05-31 18:27唐冯伟
文教资料 2021年4期
关键词:应用策略

唐冯伟

摘   要: 现阶段的写作教学存在缺乏兴趣和动力、忽略学生发展、写作知识泛滥和缺乏“真情实感”的问题。微型化写作教学通过分析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基于学情微化教学内容,设置支架培养学生敏感力三个方面克服现阶段写作教学的困难,促进写作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写作教学现状   微型化写作教学   应用策略

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學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才能有效提高语文写作教学质量,一直是语文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最新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使用之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同时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在此情况下,微型化写作教学显现出独特的优越性。我国微型化写作最早由上海师范大学的邓彤老师提出,他认为“微型化课程试图改变传统写作课程过于追求知识体系化的课程取向,聚焦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困难,将其作为写作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及写作知识确定写作内容,创设写作情境并提供多种支架,在有限时间内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①(16)。在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强化、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及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为主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出后,微型化写作与18个任务群要求相结合,得到了更好、更快的发展。通过微型化写作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可以锻炼和培养出一定的写作思维,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增强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分析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应用策略,对于促进语文写作教学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缺乏兴趣和动力。

在作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隔阂,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写作的态度是不积极甚至消极的。由于写作任务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范围,学生没有预设的“读者”,没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无法深入“与人交流”和“自我表达”中,使写作教学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教学内容。需要明确的是,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任务缺乏兴趣和动力,因为现阶段写作教学的针对性较弱。写作教学并不是以学生的写作学情为起始点,而是以考试的写作题、教材的写作任务和教师自身的写作经验为起始点。这些不恰当的写作起点间接造成了写作教学只能和少数好学生的写作需求相适应,忽视其他学生的写作需求,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

(二)忽略学生的发展。

中国现代写作教学一直以来致力于建构一个严密的体系,基本特征为:以逻辑化、学理化为基本取向,试图构建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前后贯串的写作教学体系②(3)。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西方科学主义思想及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方法涌入语文教育领域,写作教学逐渐形成一个“初中—高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中心的“两阶段、三循环”写作教学体系。在这种体系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经常采取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让学生大量阅读优秀作文,探索其中的门道;第二种是讲解作文写作的静态知识,并没有给予学生具体的操作指导。这种写作教学的弊端在于忽略学生的发展。写作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获得知识,而在于让学生运用知识;不在于解释现象,而在于解决问题。

(三)写作知识泛滥。

“双基教学”的提出,使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着重于知识的灌输,忽略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写作课堂充满看似有用实际无用的写作知识。基于此,一些语文教师的做法是从优秀的作文中抽取一些静态的知识让学生练习模仿,比如这个开头很有新意,应该学习模仿。于是让学生在各种优秀的作品中积累好词好句,从小学开始不断积累,目的是用于以后的写作之中。

(四)缺乏“真情实感”。

我国写作教学一直强调“真情实感”,课程标准也要求“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然而,一些语文教师对于“真情实感”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一些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在日常教学中,过于强调“真情实感”,把写作教学引入“歧途”,让学生无法通过文字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事实上写作应该和说话一样,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做到“立诚”。

二、微型化写作教学概述

针对写作教学中的不足,语文教育界在近几十年内探索出了多样化的写作教学范式。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组织单元并倡导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单元教学之后,邓彤老师的“微型化写作教学”范式不断革新,成为写作教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微型化写作教学的构想,主要受微型课程理论的启发。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率先提出微型课程这一术语③(47-48)。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引入我国,一些中小学开始进行探索和尝试。邓彤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微型化写作教学的意义在于:教学有自身规律,写作教学如果刻意追求知识的序列化、体系化,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既然我们无法预先设计一套知识按知识的序列交给学生,那么,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范式,就必须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④(6)。

邓彤老师在《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中将其定义为:“为实现基于写作学情的学习目标组织的单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写作学习单元。”①重点在学生学情、相对独立和单元学习三个方面。沈建军老师的重点在学生学情、细节描写和真实快乐三个方面,因此沈建军老师将其定义为:“立足于学生写作细节组织的短小精悍、真实快乐、高效智慧的全程助写课。”⑤(50)邓彤老师和沈建军老师虽然对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关注点不同,但实际是殊途同归的。基于此,认为“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基本内涵是:微型化写作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系统化的写作教学范式,基于学生的学情,将学生在写作学习中突出的某一困难作为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选择核心知识,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减轻认知负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课堂效率。主要特点是基于学生的需求、教学目标微型化、教学内容微型化。

在一些情况下,一些人将“微型化写作教学”和“微写作”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微写作”是指在一些自媒体上发表的一些碎片化的语言,具有即时性、短小的特点。这一概念在语文界广为流传,始于2014年北京将其纳入高考的考试范围。为了真正理解“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含义,有必要对“微型化写作教学”和“微写作”进行辨析。

(1)主体不同。微型化写作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微写作的主体是学生。

(2)结果不同。微型化写作教學结果有长有短,微写作的结果只能是简短的语篇。

(3)层次不同。微型化写作教学是一种教学范式,微写作是一种写作方式。

三、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策略

(一)分析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2017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⑥(42)即语文教师要转变在课堂中的角色,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变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者,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让学生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求者。微型写作教学要将学生放置于写作教学设计的主体地位,通过分析研究学生现有的写作经验、写作需求及写作困难,展开写作活动。一节写作课能否获得成功,在于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就要着重分析学生的写作学情。因此,有效合理地分析写作学情对微型写作教学至关重要。目前学界对于“学情”这一术语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一种观点认为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初始状态,例如,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困难、学习的准备等。另一种不同的观点认为学情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能力差异。基于上述两种不同观点,认为写作学情是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表现的具体情况,包括写作前、写作过程中、写作结束之后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最大的特点是易变性和复杂性。

在写作课中,学生的学情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语文教师容易忽视的。要确定教学目标,必须先分析学生的写作学情。在分析写作学情之后,将学生在写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定为近期的写作教学目标,并作为写作教学的引入点。因此正确分析并确定学生的写作学情,是微型化写作教学的起点和核心,有必要掌握有效分析学情的方法。

1.样本分析法

在写作课堂中,样本是学生的作文。在作文中保留着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研究学生的作文分析写作学情,确定短期的写作目标。

郑桂华老师在确定写作课堂的教学目标时,采用的就是样本分析法。他在上一节关于描写的写作课中,先让学生描写图片中的情节,在课堂分析之后,确定该堂课的教学目标:有什么写什么。先写后教,通过习作暴露学生真实的写作状态,确定教学目标。

2.量表分析法

量表分析法就是运用量表以量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写作学情进行科学的测评和分析⑦(31)。量表的使用可以放在写作的各个阶段。写作学情的量表,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志,不过一些相对准确的量表可供语文教师分析学情之用。例如项恩炜的描写评价量表,分为“原稿”和“修改稿”两栏,每一栏都有两个方面:描写维度和描写词语。又如王晓龙的《作文评价量规》,“明要点、精选材、广联系、深立意、细构思、擅表达、工修改”是量表的七个要点,每个要点之下又有细分。这些量表的标准简明扼要,使学生在写作、修改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检测,在帮助教师探测学情的同时为学生开拓一条前进的道路。

(二)基于学情,微化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进入学习之前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他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因此教师需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知识。写作学习更是如此。学生进行写作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只是在某一环节或者某一点存在缺陷。长期的写作实践经验表明,越来越细致的写作知识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似乎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师不必为学生提供全面细致的写作知识,只需对写作学情进行分析,为学生写作学习中遇到的突出困难提供关键性的知识即可,做到一课一得。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南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是静态的,学生是鲜活的、特殊的,写作的课堂教学是动态性的和生成性的。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能直接套用写作材料,而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合理加工教材,形成生成性教学资源。在应试教育的事实中,微型写作教学的开展不可能完全脱离语文教材中的写作任务和要求,教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学情和需求合理利用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例如邓彤老师在进行叙事写作教学时引入杰里·克利弗有关“故事核心”的知识进行讲解。提炼出一个故事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元素(冲突),并且归纳出冲突的基本流程就是愿望﹢阻碍。运用这个基本流程进行叙事写作教学,减少了很多看似必要、实际无用的知识,整个课堂围绕一个知识元素、一个基本流程进行,将教学内容微化处理,给予学生关键性的知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三)设置支架,培养学生的敏感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⑥(15)因此中学写作教学不以培养作家为目的,致力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注重增强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

学生作文中缺乏真情实感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语言或者现象的敏感力较弱,无法通过语言文字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诉诸文字。因此教师要注意利用支架培养学生的敏感力和悟性。

例如於健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利用“鱼骨图”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合理归因。鱼骨图的原理和结构简洁实用,也十分直观。鱼头,代表一个事物的最终结果;鱼骨架,代表导致某一个结果的诸多原因⑧(219)。在课堂中提供鱼骨图能激起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人生经验和生活积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疏通了学生的思路,使读者在充分表达自我观点的同时信服自己的观点。

在文学写作时,提供教学支架尤为重要。对某一个字词或句子的反复推敲与琢磨,是一种教学支架;对一个场景或者一个细节的反复揣摩品,也是一种教学支架,都能增强学生的敏感力和悟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课标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融合听、说、读、写,弥补以往语文教学忽视写的不足。微型化写作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将读和写更自然、更紧密地结合。只有着眼于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微型化写作教学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和写作教学的发展。微型化写作教学只是为写作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在今后写作实践中,仍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不断地研究和完善。

注释:

①邓彤.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②邓彤.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③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④鄧彤,裴海安.从宏大到微小:写作教学范式的重大转型[J].语文通讯录,2008(4).

⑤沈建军.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⑦王林喜.基于学情的微型化写作教学诌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1).

⑧邓彤.写作教学密码:邓彤老师品评写作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参考文献:

[1]陈志高.关于微型化写作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2019(22).

[2]邓彤.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邓彤.写作教学密码:邓彤老师品评写作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吴春青.学习支架在中学微型化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9.

[5]汪玥.基于统编版教材的初中语文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6]杨娟.基于任务驱动的微型化写作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2020(19).

猜你喜欢
应用策略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浅析微课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水平井钻井技术及其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探析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