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院校网络欺凌现状及对策

2021-05-31 19:27刘伯超孟庆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

刘伯超 孟庆玉

[摘           要]  新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网络欺凌的认知提高,职业院校的网络欺凌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分析网络欺凌的定义和特点基础上,通过职业院校对于网络欺凌的认知现状、应对现状和社会现实的影响三个方面的研究,探讨职业院校应对网络欺凌要从构建认知体系,明确责任健全制度,利用技术监控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网络欺凌;校园欺凌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4-0055-03

网络欺凌是新时代校园欺凌的新表现形式,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9.04亿,学生占比26.9%。伴随着网络全面普及,上网设备性能及网络技术也不断进步,学生接触、使用和传播信息更为便捷高效,根据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创新发展白皮书(2009—2019)》,该院在处理的青少年案件中,七成以上伴有接触网络不良信息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网络欺凌占比也越来越高。

一、基于新时代的网络欺凌概述

(一)网络欺凌的定义的变化

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肢体欺凌和语言欺凌,网络欺凌研究较少。校园欺凌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即有伤害行为或故意、力量不均等和重复发生导致伤害的持续存在三个要素。然而网络欺凌的特征更为复杂,欺凌者初期可能出于恶搞、戏谑等行为目的,但同样能带给被欺凌者伤害。网络欺凌的力量不均等是指对信息技术的掌控力存在强弱差异,而实际情况往往是事件发酵后双方都无法控制事态进展,而且欺凌者可能仅仅是通过一次发布,通过旁观者的无意转发,对被欺凌者产生了持续伤害。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网络欺凌的定义应基于网络环境进行重新构建,个体或群体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另一个体或群体形成骚扰、欺侮、伤害的行为。

(二)新时代网络欺凌的特点

1.欺凌者与欺凌过程更具隐蔽性

一是实施者易于隐蔽。网络环境中存在易于隐蔽的事实环境,网络欺凌实施主体易于隐蔽,即便是实名网络系统,对普通公民来说也很难简单地追溯源头。

二是欺凌过程易于隐蔽。点对点的威胁、骚扰很难被及时发现。被欺凌者可能由于尴尬、恐惧等原因未能及时传达被欺凌信息,造成网络欺凌实施过程很难被发现。

2.欺凌行为实施便捷性

实施网络欺凌只需要手机和网络即可,既便于隐蔽自己,又便于恶意信息扩散,在当前自媒体时代更是如此,欺凌实施过程便捷,扩散效应异常明显。

3.旁观者身份转化对危害后果的催化性

一是网络欺凌旁观者数量庞大,往往影响面广、危害更大。二是旁观者便捷转发产生连锁反应。三是出于从众、猎奇或是正义心理进行攻击性评价,旁观者完成了向欺凌者的身份转换,使危害的广度和深度加大。

4.欺凌危害的不可控性

不论是欺凌者、被欺凌者还是旁观者,在欺凌过程中都很难控制信息传播范围和网络舆论走向,对可能造成的实质伤害无法预估。网络欺凌行为牵扯欺凌者数量众多,今后从法律上很难全面追责,刺激欺凌者产生法不责众的意识,影响法律的权威。

二、职业院校网络欺凌现状

(一)网络欺凌在职业院校常见且呈上升趋势

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欺凌发生十分普遍,人们对网络欺凌的认识(75%)比2011年提高9%。大多数成年人(76%)认为网络欺凌需要父母和学校特别关注。70%的12~19岁青少年曾被网络欺凌,21%实施过网络欺凌。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处于12~19岁之间,中等职业院校欺凌发生率高达76.8%,高等职业院校为63%,远远高于同龄学生群体。

2020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表明,近五年来大多校园欺凌案件会衍生出网络欺凌。

(二)职业院校师生、家长对网络欺凌认知状况较差

网络是职业院校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69.6%的职业院校学生并不能分清网络嘲笑某人长相、体型或打扮是否为欺凌行为。可见他们对于网络欺凌认知状况较差。

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家长网络使用频率不高,对于网络欺凌事件难定性难处理,有1/4没有听说过网络欺凌。

(三)职业院校网络欺凌应对现状

1.被欺凌者应对现状

由于对网络欺凌概念的模糊和对网络欺凌行为的危害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职业院校的学生遭受网络欺凌时超半数学生选择以牙还牙,其次是保持沉默,仅7.1%的学生会去讲道理,10.7%的学生会求助教师、家长或者朋友,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由于不当处理方式把自己的身份变成了下一位欺凌者。

2.旁观者应对现状

职业院校学生很难正确判断网络欺凌现象,即便有部分能够识别,也会因无法挽回舆论或不了解事实真相而选择沉默,使欺凌信息单方面压倒性传播,部分旁观者通过言語攻击或进一步加工成为新的欺凌者。

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家长普遍难以正确识别网络欺凌现象,对网络欺凌产生后果的严重性了解不足,也由于部分欺凌双方都不以为意,导致处理上往往定义为口角或过分的玩闹,改变了欺凌行为的定性,这同时也导致被欺凌者不愿意把欺凌过程告诉家长和老师。

学校方面虽然普遍设立有心理咨询室,但大多数学生不会选择倾诉,并不能达到及时发现甚至预防的目的。

社会各界应对网络欺凌的方式也不足以形成系统的策略与规范。现阶段对网络欺凌行为的管理和调整还主要依靠网络提供者,既缺乏时效性又缺乏强制性,处理规范上也缺乏稳定性。

(四)社会网络欺凌现状对职业院校网络欺凌的影响

1.立法立规状况分析

我国对网络立法起步较晚,自2016年起,先后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条》等文件,但涉及网络欺凌较少,针对的也大多是中小学生。虽然各地的相关规定在不断完善,但多为宏观性规定,国家或地方层面针对网络欺凌的专项立法仍十分有限。网络安全法对网络欺凌行为没有具体的规定且要与其他法规进行配合、衔接之后才能真正起到規制作用。

2.不良社会现象对职业院校学生行为的影响

一是片面报道,宣扬过程。总结近三年来的网络欺凌事件,此类事件通常具有不实报道的成分,常有媒体不经核实或夸大事实、刻意炒作骗取点击量,杜撰的细节往往又是激起人们情绪的爆发点,该特征在当下自媒体环境下尤为显著。此类事件经常会发生反转,引发网络暴力的指向反转,2018年的网络暴力事件都带有此类特征。职业院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分辨能力不足,导致对事件真相无法把控,只能趋于麻木,人云亦云。

二是暴力内容渗透。一些网络影视、小说、游戏等包含暴力内容,此类受众以学生居多,普遍没有形成完善的价值观,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且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易于对此类暴力行为进行模仿,并且不能认识到其危害与不良影响。

三是不当报道与评价无法过滤,对于同一件事,部分媒体把报道的重点放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以吸睛的标题追求关注和转发,而没有考量事情的真实性。部分网友发表不当的言论,包括但不限于对恶行的赞赏,错误的个人观点等会误导判断力不强的学生,成为网络欺凌行为的帮凶。

三、新时代应对职业院校网络欺凌对策

(一)健全职业院校师生、家长的法治教育体制

1.增进师生、家长对网络欺凌的了解

一是加大国家层面对于网络欺凌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正面舆论宣传,提升社会对网络欺凌的认知水平,提高网络欺凌行为识别率,降低网络欺凌行为容忍度。二是教育系统加强对师生、家长培训,将网络欺凌教育纳入日常教育过程,通过培训、讲座、课程等方式让学生正确识别与应对网络欺凌行为,引导师生、家长正确对待和处理,降低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率,减少对受欺凌者的伤害。

2.提供网络欺凌的应对办法

教育部门需履行法定职责,向师生、家长、学校等涉及网络欺凌的个人或部门提供应对的办法,编制宣传手册,普及应对策略,同时畅通解决通道,提高发现与应对网络欺凌的能力。

(二)明确主体责任,健全制度

1.基于民法典的师生、生生关系重构

平等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保护自身权利。参照《民法典》重构师生、生生关系会最大化学生的主体利益。教师依法执教,学生依法维护个人权利。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民事行为能力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与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2.厘清各方主体责任,明确职责主体

一是确定职业院校内发生网络欺凌事件中的欺凌人、监护人、学校的责任,职业院校中职学生大部分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且网络欺凌发生率较高,根据侵权责任法,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网络欺凌行为,欺凌者的监护人需承担法律责任,学校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承担过错责任,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制止、批评和抵制侵害行为的义务。二是社会各部门厘清责任,明确分工,如教育部门的教育职责、公检法部门的法律保障职责,工信、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各依其职、互相配合做好预防和治理网络欺凌的工作。

3.加速构建完善的各级各类法律法规体系

各级各类部门要健全网络欺凌防范制度,适时上升为专项单行法律,针对网络欺凌的具体范围、情节轻重、不同情况进行细分,针对不同年龄,造成不同后果的网络欺凌案件严格依法处理,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个维度对网络欺凌者及其监护人进行相应的处置,对于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成年人参与的更要从重处罚。

(三)完善技术监控手段

1.构建可追溯网络环境,完善网络欺凌追责防治

严格落实网络通信的实名制度,做到言论可溯,身份可查。网络欺凌事件发生后,明确公安机关法定职责,由其通过技术手段找出初始欺凌人、意见领袖等。对于盲从、旁观转参与等人能追踪、提醒,并能及时通报事情始末,缩小网络欺凌的影响范围,确保网络欺凌行为在技术上可防可控,在法律上可查可责。

2.建立自动网络欺凌识别模型动态预警

网络欺凌的特点决定了无法实时识别与监控,但是现阶段可以依据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实施网络欺凌的预警模式,比如常见的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应用人工智能及网络欺凌的实施特点模型实时监控网络内容,对有可能识别为网络欺凌特征的短信、邮件、图文、视频等进行预警,由学校、公安网监等有关部门进行核实查证,在网络欺凌初期及时进行查实处置。

网络欺凌于网络环境产生,新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变化是高速且不可预知的,对应的法律和其他的规章制度存在滞后性,所以职业院校在应对网络欺凌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根据现有法律和政策文件结合实际情况建章立制,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部门多方通力合作,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降低伤害、预防网络欺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晓风.高职院校校园欺凌现状调查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4):127-128.

[2]吴梦雪.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现状调查与应对策略[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9.

[3]陈斯诗.中国台湾地区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状及危害[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6-44.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学生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学生写话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