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水利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践

2021-05-31 19:58张宪明韦庆华余金凤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水利思政

张宪明 韦庆华 余金凤

[摘           要]  从高职院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出发,指出当前“专业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水利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并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设定、学习情境设计、课程考核评价设计、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师资建设五个方面阐述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展示了如何将德育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关    键   词]  高职;课程思政;水利精神;学习情景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4-0089-03

关于高等院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如何挖掘水利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把无形的思政魂融于有形的专业课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发力,形成共振效应,是摆在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以高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为例,探究水利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践。

一、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独立

高职院校思政老师与专业老师隶属于不同的教学部门,课程建设缺乏思政专业老师的指导,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不能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很多时候是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比较牵强[1],从而导致“课程思政”渗透力度较小,不利于高职院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

(二)专业教师信心不足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存在“重技能,轻思政”现象,专业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对“课程思政”建设信心不足,特别是理工学科背景的教师,由于知识单一、专业性强,他们认为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很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

(三)课程资源不足

目前思政课程的网络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而关于专业课程思政的网络资源却非常稀少。专业老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由于专业老师个人能力、资源等相对有限,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材料搜集或理解不够全面,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3]。

二、水利类课程思政因素开拓途径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治水史中,孕育了大禹精神、都江堰精神、红旗渠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优秀治水方式和宝贵精神财富。五千年精神传承、新时代实践创新,彰显了水利人“忠诚、干净、担当”的可贵品质,厚植了水利行业“科学、求实、创新”的价值取向。水利类课程思政一定要紧扣时代主题,将新时代水利精神内涵自然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挖掘:(1)水利行业内著名人物先进事迹。如典型人物为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大禹,其治水的事迹可以总结为“大禹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其敬业,“左准绳、右规矩”为其精准,“身执耒臿,以为民先”为其专注,“治水变堵为梳”为其创新;(2)著名水利工程背后的哲学原理。以都江堰为典型工程,其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巧妙配合,实现了水分“四六”,既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防止灾害发生,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3)新中国水利改革发展成就。典型工程如三峡大坝工程,三峡工程在工程规模、截流工程和天下第一门等设计、施工科学技术水平方面都堪为世界超级工程的前列,创造出人类文明史上的旷世奇观,提升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4)新时代水利楷模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如余元君同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切嘱托,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水利事业,为“治水兴湘”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他把对党忠诚融入为人民服务之中,把人生追求融入水利事业发展之中,以赤子之心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通过以上方式,不断挖掘水利思政因素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水利人精神。

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思政建设

(一)教学目标设定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是水利类专业群的專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使学生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各工种施工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培养学生合理选择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管理的能力。同时结合课程的教育目标,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诚信、守法、公平、公正的职业品格和爱国情怀、法制观念、工匠精神。

(二)融入思政元素的学习情境设计

基于课程的教学目标,该课程设计为导截流工程施工、地基处理工程、土石方工程、钢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六个教学情境,每个情境又由若干个工作任务组成。按照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具体学习情景设计如表1所示。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考核评价设计

传统课程的考核往往侧重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而忽视对职业素质的考核。在课程思政视阈下,专业技能考核和德育素质考核共同进行,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课程“育德”功能,坚持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测点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中设置“育德效果”观测点。

(四)教学资源库开发

专业思政的实施,离不开优秀课程资源的建设。专业课程都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需要组建课程建设团队,集众人之力,按照统一标准挖掘思政资源,搭建课程思政资源库,然后由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组织审查,最后通过一线教师的实际运行进行反馈。如下图所示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化思政资源库建设思路。

(五)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和带头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水平对整个课堂实施来说至关重要。针对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信心不足,课程组通过以下措施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1)将思政课教师加入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有优势,形成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2)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学习;(3)激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比赛,通过以赛促教,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4)建设示范课程思政在线资源平台,教师通过课程资源建设,促进教师对思政教学内涵的理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教学改革背景下,德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课程思政的广泛实施、专业课程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已刻不容缓。通过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和案例设计的示范,为其他同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从而有效推进与丰富课程育人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工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汤澜.高职院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9(36).

[2]李卫东,黄祐,黄金燕.广西部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调查[J].广西教育,2019(5).

[3]梁海英,吕冬英,朱月晨.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J].广西教育,2019(7).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水利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向水而生
以科技创新提升水利建设水平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