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院校国学教学模式探索

2021-05-31 19:59张佳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学思政高职

[摘           要]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推动,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开设越来越多,国学课程是传统文化课程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基于这样的要求,以所在院校进行的国学课程改革实践为依托,尝试构建一种融入课程思政因素的国学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全方位育人,为构建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提供参考样本。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国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4-0132-02

一、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院校国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2016年,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国学教育既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阵地,同时也应该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国学教育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还不够,无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中。同时也缺乏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还停留在单纯知识讲解的阶段。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国学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从课程教学设计入手,从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出发,充分彰显国学课程教学特色,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院校国学教学模式探索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他们大多数表达欲望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愿望强烈,并且热衷于通过信息化手段与老师、同学交流,同时,学生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但是相关阅读和积累还不够。所以我们利用国学课程的大人文属性,结合创新要求和课程思政要求构建了“四四四二”教学模式:构建“学—导—思—悟”四步教学过程,融入“双有双能”四维课程思政理念,实施“四化”教学方法,采用“同步+异步”混合线上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从国学经典中涵养品格,完善自我。

(一)“学—导—思—悟”四步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培养目标,我们以“学—导—思—悟”的课程模式构建课堂,而这四个部分又分别对应儒家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1.学:格物

打破传统教学思想中“老师先教,学生后学”的模式,让学生先导学习。学生通过预习、前置案例学习等发现兴趣点及疑惑点,老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前置学习情况,搜集学生的前置学习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制定授课策略,打破传统“静态备课”的模式,实现“动态备课”,真正实现“以生定教”。

2.导:致知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主导。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以问题导向、兴趣导向、情境导向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儒家理论,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思:诚意

国学课程可以以国学典章为教学载体,但不局限于对章句的理解。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理论的价值,重点关注能否实现学生国学教育与学生道德发展的良性互動,并且充分利用国学课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及价值观引导。在解读章句、感悟文本、积累知识、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正向积极的情感志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

4.悟:正心

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及内蕴非常丰富,但还是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及当下社会环境和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理解,应该多方面调动学生,在立足当下语境的基础上,联系现实案例和生活实际,才能打通古今隔阂,让学生既能抓住文本之意入得文中,又能将国学智慧运用到文本之外。

(二)“四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坚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四化”的教学方法: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

1.诵读化:因声求气,以诵求意

在国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引领学生不断诵读,用诵读去唤醒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使用群读、个读、点读、竞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敢于诵读、乐于诵读,并从诵读中去体悟儒家经典的丰富内涵。

2.情境化:以情造境,以文化人

根据学生的学情及人才培养目标创设情境,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司机及检修人员,从道德品质素养上,要求学生具有团结敬业、安全负责的意识,同时还必须具备服务大众、细心谨慎的精神品质。在国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针对专业需要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品质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国学经典中的相关章句和名篇来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积极引入职场情境实践,帮助学生运用国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仍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引入了驾驶情境、检修情境、车厢情境、同事相处情境等,在情境中设置问题,让学生运用国学知识来进行解答,培养学生安全至上、谨慎细心的品质,真正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实践和人际交往做准备。

3.故事化:典章故事,思考感悟

儒家经典与学生之间最大的障碍是文字上时空的理解障碍,如果只单独讲授章句的含义,学生的兴趣不能得到最大的激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我们在讲授章句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典章故事,启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授《论学》一章时,根据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和思辨精神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樊迟请学稼”这个极具争议性与开放性的故事,引导学生围绕孔子师徒的是与非展开讨论,目的不在得出唯一的结论,而是要鼓励学生不迷信经典,不迷信权威,培养理性思维、异质思维、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4.生活化:迁移运用,古为今鉴

在学习古典典籍的过程中,学生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思维僵化,浅尝辄止。只看到了文章大的轮廓,不愿读透,从而无法体会经典的佳妙,“入不得文内”。二是抠挖字眼,执着于表面的字义、词义,无法联系实际来探讨问题,“出不得文外”。针对这样的学情,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现实案例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儒家的思想去解答现实中的问题。

(三)融入“双有双能”四维课程思政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特别重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尝试构建一个适合专业需求的国学课程体系。

1.双有:有文化素养、有职业道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导向,以典章故事结合当今社会生活中真实案例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讲授《论道德修养》一章时,从有关道德的真实案例入手,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未来的岗位,谈谈应该着力培育自己哪方面的道德。在讲授《论士》一章时,着重启发学生士的精神的现今价值,引导学生讨论“士的精神有何价值”“如何修炼成一个士”等现实问题。

2.双能:能提升能力、能适应社会

针对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自律性不强,生活适应能力较弱,人文素养不高的情况,以“能提升能力+能适应社会”的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在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提升能力,适应社会。

例如在讲授《论仁》《道性善》《辨义利》等章节时,在教学设计上就体现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设计中的思想,从儒家的道德理念出发,引入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会小处如何为人处世,大处如何愛国奉献,让学生未来能真正适应社会,在社会上取得更好的发展。

(四)采用“同步+异步”混合线上教学策略

为了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同时也为了适应在线教学的需要,我们构建了“同步+异步”的混合线上教学策略。所谓同步,即是满足学生短期系统知识学习,我们选择在线平台进行直播教学,在钉钉、腾讯课堂等平台进行同步互动,在线引导学生实现国学知识学习。所谓异步,即是满足学生课后自定步调学习,我们采用录制微课以及推送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自动步调的学习内容,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学反馈。

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能只求学到某一方面技术和手段。国学知识的学习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使我们的学生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让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教学探索,我们的国学教学收效甚多。从最近三年的期末及平时测评数据来看,学生达到良好及优秀等级的占到70%以上。更重要的是个人素养的提高和文化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能够运用国学知识去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这是比考试成绩更为重要的。

未来,我们希望探究一条文化认知与职业认同并重,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将国学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的道路,做到课程思政理念和国学教育的深度融合,真正培养出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学生。

参考文献:

[1]何世凡.国学简易教材初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胡虹丽.探寻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契合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3]菅建伟.国学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路径[J].文化学刊,2016(3).

[4]程方平.中国文化和教育的中国化能力[N].中国教育报, 2016-11-03.

[5]鲁志美.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探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9).

[6]张佳文.高职院校开设国学课程必要性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8).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国学思政高职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垂”改成“掉”,好不好?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