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拾遗觅长城

2021-06-06 19:00张生军
北京纪事 2021年6期
关键词:水门密云古堡

长城文化带·密云段

编者按:

古长城、古建筑、古遗迹、古村落,抗战遗址、民俗新村、国际旅游度假小镇、边关长城文化品牌……环环相扣,环环珠玑,串联起一条融合了长城文化、古镇文化与山水文化的“密云长城文化带”。

据全国长城资源调查统计,密云境内的明长城共有144段,总长182.1039公里,实有墙体106.1609公里,山险75.943公里,敌台605座,烽火台48座,城堡61座,水关45座,铺房4座,登城步道66处,其他相关遗存25处;从大城子镇下栅子村起,蜿蜒巍峨的长城经过了北庄镇、新城子镇、古北口镇、不老屯镇、冯家峪镇等密云区内11个镇、57个村。另外,密云境内还有北齐长城3.6公里。

密云境内的长城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可谓长城文化的“博物馆”。以“险、密、奇、巧、全”闻名于世的司马台长城,蟠龙山、卧虎山长城的将军楼、姊妹楼,新城子五虎水门关,大城子V字形长城,石城滴溜山长城,不老屯、冯家峪的明代长城铺房……或造型奇特,或保存完整。密云长城无论从长度、悠久历史、建造风格,抑或是文化底蕴,都堪称“长城界”的翘楚。不但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还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天堂。

西坨古,驼铃声里的时光

这里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四镇三关志》里说西驼古是个正关,规格比较高,关城长120米、宽80米,城东临坡,城西临河,北部城角残存有墩台,城门则位于南墙正中,原来的城门洞有两人多高,顶上还建有城楼。

如今,西坨古城只剩了残垣断壁。说是城,其实就是一个明代的古城堡。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有过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坨古梁伏击战。1941年9月21日,八路军十团在坨古梁击毙日军中队长朱狩等56人。这事记载在《密云县志》里。

城堡坐落在村里,早已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了,沿着村里的那条小河,只剩下了一段什么也看不出来的残垣断壁。一个随行的女孩仔细地介绍着记忆中城堡的样子,但我只看到了村里的大街上,那几位老人在阳光里晒着太阳,一棵老树,安详地站在那里,古城堡的历史也仿佛只剩下了一圈圈数不尽的年轮。

这里为什么叫西坨古?村里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说,这里的山谷中曾经埋葬了一只骆驼的骨,所以叫西驼骨,后来叫白了便成了西坨古。

声声驼铃,在山野中回荡着,这只骆驼当年是为驻守的将士们送粮草的吧。它或许是千里迢迢从白马关外,那条密云历史有名的“白马古道”,经响水谷关来到这里的吧。我的一个朋友说,历史上这里确曾是一条商路古道,连接着现如今不老屯镇的兵马营、半城子以及白马关外的那些村镇……

为什么会有这条古道?我想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战争。一道长城,将国土变成了关内、关外,但是,即便是一场旷日持久,甚至是打了整个朝代几百年的战争,也最终没有阻挡住城墙内外先辈们梦想交融的脚步;并没有阻断先辈们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梦想,去迎接每一个朝霞里的希望和明天。最终,让这城墙、这城堡,成为了如今我们绿色家园里,一段岁月的见证。

此刻,阳春三月,西坨古山上漫山遍野的杏花开了。你听,花开的声音里,长城脚下岁月的深处,回响着一串串暖心的驼铃声……

注:据《四镇三关志》记载:“西驼骨关,永乐年建,正关,并迤东墩(延伸到东墩),空(空旷),通骑(兵),冲(冲要之地)。”明代西坨古筑有石砌关城,水关即是由西坨古堡出塞的必经之路。

五虎水门关前的山楂树之恋

雪后的那一片山楂树林,很美、很寂静。在山楂树林的尽头,就是充满了传奇的五虎水门关……

多年前的那个春天,我曾经来过这里,印象中春暖花开的山野一片浪漫的色彩,掩映在花间的长城也是一道多彩的春色,反而对五虎水门关没有了多少记忆。

这一次来,正赶上刚刚下了一场大雪,前山都被冰雪覆盖了,因此,村中的向导——一位非常健谈的大叔,带着我们从位于河北兴隆的雾灵山村,踏着阳光里的雪野,沿着长城脚下,从后山的小路来到了五虎水门关,也是在这里,遇到了这一片美丽的山楂树林。

攀上五虎水门关,很多人都在寻找那关上的五只虎,其实,在关上只有四只虎,那第五只虎呢?大叔说,在水关的脚下,还有一只石雕的老虎。据说,当年修建这座水关时,山间有很多野猪,为了防止野猪破坏这水关,才雕了这只虎。听了这个故事,莫名地感觉有点失望,因为它应该有一个更神奇的传说才对。水关很独特,因为它有两个门,一座门上有水闸,放水之用,一座门则用来人行的。在两座门的内外门楣上,各雕了一只虎,只是门内的虎,面容慈祥善良;门外的虎则张牙舞爪,一脸凶相。

为何要这样雕刻呢?我想,其实很简单,这座水门和水门两侧的长城,是用来保护我们家园的,也因此对内慈祥,而关外即是面对着来犯之敌,自然是要面露狰狞。而水关下,那只面朝着长城外的石虎,亦是同样的寓意吧!

站在水关上,大叔说,原来这关上曾有两座精美的谯楼,每当夕阳洒满了山野,烽火台上号角响起的时候,更显壮丽与雄奇。

小口城堡上有一座“暖心楼”

小口城堡很古老,我觉得只有这样温暖而具有历史感的画面,才能配得上它几百年的温情与美。因为,它看起来不像一座用于战争的城堡,而更像一个记忆中的家園。

在来小口城堡之前,我在百度上还真查了一下,说这里位于通往曹家路和遥桥峪的岔道口上,地势较高,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故囤有重兵,且住有一位将军指挥,曾名将军台堡。我甚至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的,然而到了这里之后,却已然没有了想象之中的雄伟壮丽,连大门口都只剩了几块石条,在那儿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村里的一位大姐说,这就是当年那座曾经很壮美的城门楼的基石,上面镶嵌着一片片时光的斑驳……

小口城堡的城墙基本保存着它原来的样子,虽然很宽,但看上去更像老家的院墙,而且是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鹅卵石垒砌的,摸上去依然鲜亮光滑。

村里的大姐说,小口城堡的这座山名叫卧龙山,当年那位将军修城堡时,据说城东北角压住了龙头,后来村里来了一位道人,在他的指点下,最终斩了龙头才建起了这座城堡,这位道人就是微服私访的戚继光。而之所以叫小口,则是因为这里的城门比别处的城门都要小很多,至于到底小多少,谁也说不清,因为那座城门现在只剩下几根沉甸甸的大石条了。

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过小口城堡确实建得独具匠心,它依山而建,随弯就势,前有住户,后有果园,就像一个古时大户人家的宅院一样。而且,很多人家的院落也是依城墙而建,高大坚实的城墙就是院墙。想一想,每当明月高悬,城门关了,一盏红灯点起,高墙之下,石桌围坐,或品茗或对弈闲谈。那一刻,美丽的小口城堡里,是不是有一种家的温馨与安宁;那一刻,我们的心是不是有一种平安和幸福……

注1:小口城堡,位于密云区新城子镇小口村中。明初于北境筑长城,万历十三年(1585年)于此建戍边营城,设将军台,故名将军台。城堡东、南随山就势成半圆形,城长253米,总长799米。整个城堡呈不规则扇形,堡内北高南低,存有万历三十七年、万历二十五年五月初十的两块城志。除城门洞及南墙上半部已拆除,其他墙体保存较好。抗日战争时期更名为小口,至今。

注2:谯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也叫敌楼。

遥桥峪,一座晚霞深处的城堡

遥桥峪古堡,很美,也很小,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就很喜欢这里,喜欢城堡门口那两棵春时枝叶茂盛、秋时一树金黄的老槐树,每次依靠在它饱经风雨的怀抱里,心中都有一份安详的静。

我记得大约十多年前,这个场景就多次出现在我的眼前,那时,我接到市里一家报社的约稿,为他们的旅游版写一篇稿子,而且点名要写遥桥峪,因为当时民俗游火遍京城,而民俗游的起点就是密云的遥桥峪。说实话,当时我根本没有去过这座传说中的城堡,全凭着一个电话采访和两张老照片写成了那篇稿子,直到现在网上还能搜到,名字叫《戍边明军四百年变身民俗户》,也是在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我才知道了这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古堡,古堡里居住的都是明代戍边将士的后裔。

不过到了这里我才发现,这里远没有我想象中的壮观与神奇,它不是一座城,只是一座只有一个城门的堡,尽管就像我那篇文章中写的,“高大的城楼气势恢宏,城门上‘遥桥古堡几个字苍劲有力”,但依然掩饰不住它的小。

很多人在来这里后写的游记中说,遥桥峪古堡与司马台长城密不可分,与司马台以东一带长城敌楼遥相呼应,重要的地理位置适合战略要求。因此,当年的古堡是一座战事指挥中心。长城上遇到敌情,哨兵就会点起狼烟,把报警信号传到遥桥峪古堡内,堡内立刻集合部队迅速增援。由于地势隐蔽,就连敌人的密探也很难发现它。

其实,遥桥峪古堡远没有那么重要,因为这里只是一座存粮的堡子,否则,为什么这里会这么小、这么隐蔽?在城门楼上就有一块刻有“遥桥谷堡”的碑,而之所以叫“谷堡”,就是源于这里在明时的用途。或许也是因为此,遥桥峪古堡,小得精致,小得惊艳,也美得孤独……

注:古堡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据古堡志记载,此城东西长123米,南北宽102米,墙高7米,顶宽4米。南面正中有城门一座,其上原建有砖木城楼一幢,今已不存。四角原有放哨用的角楼,现也不存在了,但整个古堡保存得非常完好。

月光下,酒杯里的陈家峪城堡

去陈家峪城堡的路上,一个随行的女孩指着一条山沟说,这里就是乍儿峪城堡,只是可惜什么也看不出来了。

为什么不是炸儿峪,也不是寨儿峪,而是乍儿峪呢?

陈家峪城堡,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修建这个城堡,就是为了打仗用的,所以,在它旁边建的这座城堡,叫炸儿峪或是寨儿峪都可以和战争联系上,唯独这乍儿峪,却无法解释。

陈家峪城堡并不大,连很多来过这里的驴友也都是嗤之以鼻地说,这里太小了,根本驻不了几个兵。是的,陈家峪城堡确实很小,不过这里不是用来驻军的,而是存积粮饷的地方。

在来陈家峪古堡之前,我已经去过了几座古堡,可以说,每一座古堡给我的感受都不同,它们或雄伟如吉家营古堡,或美丽如上峪古堡,或温暖如小口古堡,而在这里,我一直在徘徊,我不知道,陈家峪古堡能够给我什么,或者说能告诉我什么……

古堡的大门早就没有了,但是两边的石墙依然保存着原貌,那一块块饱经风雨的黑色的石头,冰冷而坚硬。

堡子里有很多的小院,有一家甚至小到连大门都没有了,只在门口用一些灰色的城砖搭起来两个门垛。房檐低矮,半截老墙上,几根枯草在风中轻轻抖动着。整个小院很寂静,屋门也紧闭着,我不知道,这里面是否还有人居住,只是在窗台上摆满了一个个空的绿色的酒瓶。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在这座老房子的博风砖上纤巧地刻着美丽的博风头,那是从霸王拳幻化出的一朵小花,很精致。窗台的下边,是用石头做的砖花灰塑,磨砖对缝,金丝线依然保持著最初的精美。在窗台的一侧,青砖垒砌的烟囱上,还安放了一个亭子样的烟囱帽儿。后来,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这样的民宅是非常讲究的,在过去只有殷实的人家才能建得起这么讲究的院落……

陈家峪古堡,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多,但是我却深深记住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院落,因为它曾经就像我记忆里的家,一个梦里的家……

我的一位朋友说,在密云建造的古城堡分为兵堡和民堡,以及汛堡。兵堡为驻军所用;汛堡平时为囤积粮饷和养马所用,汛期来时,则用为躲避洪水的住所;民堡则是专门为当地百姓建造,用来保护他们不受外敌的骚扰和抢掠。

在陈家峪城堡旁边的那座乍儿峪城堡,我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这样一座民堡,在我的心中,这样一座城堡,应该是一座最安暖的家园,就像月光下的陈家峪城堡一样。而乍的意思,就是窄的意思,所以,我想在这篇文章的最后要说的是,希望那些在长城下长大的孩子们,不要忘了家乡那一杯热酒里的乡愁,即使山高路窄,我们长城脚下的这个家园,也都是一颗心最温暖的归宿……

注:陈家峪城堡位于不老屯镇陈家峪村,属明代蓟镇西协石塘路管辖,与西坨古、北化岭、高庄子形成进能攻、退能守的防御体系。城堡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城堡坐北朝南,依地势而建,呈不规则形,设南北两门。

陈家峪城堡内的旧石碾子 摄影 张生军

猜你喜欢
水门密云古堡
沉睡地下的古堡
英雄群像、历史真实与“出圈”营销——多方位解析《长津湖之水门桥》
密云职工勠力同心再战疫
密云区总工会慰问防疫一线人员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大棚开直播 密云“新农活”
密云区部分古树健康评价
神秘的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