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逻辑的议论文教学优化

2021-06-06 08:46李欢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表格读写结合

李欢

摘 要 读写结合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借鉴与写作。具体而言,“读”指的是读经典课文、课外论说文或时评文章。“写”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将所读文章进行梳理,将文章的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二是从所读文章出发,写写文中的观点有何现实意义;三是扩充或离开表格,自己根据时事热点独立成文。以《拿来主义》为例,从教学逻辑出发,读写结合——读经典,填表格,写文章。由易到难,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议论文写作。

关键词 读写结合;教学逻辑;表格

什么是教学逻辑?“教学逻辑”是“教师基于对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关系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序列安排的构想”,“序列安排”,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时要有系统性,要逻辑推进。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虽然没有专门的写作单元,但并不意味着写作没有序列安排。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王本华曾就此做过说明:写作教学既强调整合,但又强调其相对独立性。写作虽然整合在“单元学习任务”中,但有相对独立的序列,且保留写作指导,以补充材料的形式附在写作任务后边。

高中三年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分布在各个单元的学习任务群中,包含“议论要有针对性”“如何清晰说明事理”“如何论证”“审题与立意”“逻辑的力量”等专题。这几个专题的设置,本身就是遵循着学生的认知逻辑进行的:从观点的选取到逻辑推进、论证手法的运用等,无不是有序推进。《拿来主义》作为高中第一个议论文写作单元中的一篇经典篇目,以此作为代表探究基于教学逻辑的议论文教学优化很有意义。

一、根据“学科逻辑”,确定“读什么”

以《拿来主义》作为例文来教议论文写作,首先应该明确,我们要让学生“读出什么”“学到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应该“教什么”。从单元导语来看,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及学习目标是“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前一句话涉及人文主题,后一句话便是涉及写作主题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从这些目标出发,将写作教学目标重点放在“议论文的针对性”上?答案是:这是重点,但不仅仅只是这一方面。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这是他们高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个议论文写作单元,还属于议论文的入门阶段,即使初中已经接触过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也应该以此作为“复习旧知识学新知识”的衔接篇目。那么,《拿来主义》到底应该教什么?

成龙老师曾在其论文《写作课的教学逻辑》中将教学逻辑分为学科逻辑、学的逻辑与教的逻辑三个基本的层面。具体到写作课中,学科逻辑则体现为对写作知识的认知,具体包括写作知识是什么、写作知识应该怎么教,写作能力是什么、写作能力应该怎么教,写作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落实等。具体到议论文写作中,学科逻辑则体现为对议论文文体的认知,包括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议论文写作的审题立意、逻辑推进等,看似非常简单,但这些内容也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比如,我们要先让学生知道概念,然后再了解其用法。先有审题立意,再有思辨写作等。

成龙老师还曾在其论文《写作课知识教学的三个问题》中将写作课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程序性知识重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对应到议论文写作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概念、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等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怎样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从教学效率的一般规律性要求来看,程序性知识更应作为重点,更需要花时间去教,因为这类知识更有利于形成相应的能力,但陈述性知识也不能忽略,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给学生几个概念,他们也许并不知道概念的真正含义。

比如在刚接触《拿来主义》的时候,有学生就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拿来主义”,认为“某个穷青年继承大宅子”是举例论证,由此可见,学生知道议论文有论点,但不理解什么才叫论点,学生知道有各种论证手法,但不理解各种论证手法之间的区别。所以,议论文写作教什么,还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有了扎实的陈述性知识作为基础,程序性知识的教授才能更好展开。

由此可见,根据学科逻辑,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拿来主义》的教学重点应先放在陈述性知识上,然后才是程序性知识。换言之,学习本课,就是让学生先读懂文章,明确文章观点及所用论证手法,然后再谈“议论要有针对性”。

二、 根据“学的逻辑”,确定“写什么”

從学的逻辑入手,我们就应该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中的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等原则进行教学。所以,要让学生会写,就先从感性了解开始,从模拟仿照开始。

我们上文提到的第一步——“读”,这便是“学的逻辑”中提到的“写作知识”,不过这个写作知识通过文章呈现,或是经典课文,或是课外论说文,或是时评文章,让知识更具象化。我们以《拿来主义》为例,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读”完之后,便为写打下了良好基础。

“写”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将所读文章进行梳理,将文章的观点、论据、论证过程写下来,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门的表格(见下表):

此表格是帮助学生明确文章论点,梳理文章思路,我们特地让学生将“事实”与“观点”分开填写,就是帮助学生区别二者的不同,因为高一阶段很多学生会误将话题或事实当做观点,比如前文提到的《拿来主义》中,学生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拿来主义”,就是没有理解“论题”与“论点”的区别,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包含个人的主观想法,要用完整的一句话概括,而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可以是某个客观的词语。“拿来主义”仅是一个词语,作者的态度并未包含其中,所以,它不能算是一个“论点”,而应该说论点是“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在补充阅读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也有学生认为此文的观点是“中国没有天才出现”,但这只是作者叙述的当时的风气事实,他是在此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土壤”这一论点。在分析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事实”是客观存在事情,它的陈述是可以确认的,陈述事实所用的字词,不太具有歧义和主观性,容易产生共识。而“论点”则是主觀断言,它的陈述必须通过说理、讨论才能确认,陈述论点所用的的字词,是个人理解的,有较强的主观性。

正确完成表格前两空的填写,便能够弄清楚“事实”“论题”“论点”的区别,这样学生对“论点”才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之后的“作者产生此种看法的原因”“作者是如何讲清楚自己的看法的”便是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对论证过程的梳理、对论证方法运用的阐释。从易到难、从整体把握到局部探究,是学生对写作知识的认知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规律。

“写”包含的第二个方面,是从所读文章出发,写写文中的观点有何现实意义,这是对学生思维与写作能力的拓展,这便是学的逻辑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虽然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只是围绕观点、联系现实的进一步生发,但这是尝试写作的开始(见下表):

这个表格,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论点,字数不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挥。以鲁迅的《拿来主义》为例,以下为学生填写的表格(见下表):

以上为学生所填写的表格,在“这对现今有何启示”一栏中写得虽然短小,但已有自己的观点,且能针对现实并举简单的例子去写清楚自己的做法,能为写议论文打下初步基础。

“写”包含的第三个方面,便是扩写表格中的“这对现今有何启示”,或是离开表格,自己根据时事热点独立成文,这是“学的逻辑”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从“一段文字”到“一篇文章”的跨越。所以,从片段式的小感悟,到整体的一篇文章,由易到难,亦符合逻辑认知。我们可以在议论文专题上让学生先梳理回顾此文,再尝试练习,此处不再赘述。

从教学逻辑出发,读写结合——读经典,填表格,写文章。表格梳理,符合学生学习的逻辑规律:先学概念,并通过具体文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接着尝试练笔,从简单的读后感悟开始,且明确写作方向——与现实相联系,最后才是独立成文,这便是由易到难的过程,但是因为有前面的铺垫,学生的学习逻辑链环环相扣,所以独立成文也是水到渠成之事,并不会让人觉得这是件非常难的事情。当然,这只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是应该从学科逻辑、教的逻辑和学的逻辑出发,继续扩充议论文写作的专题,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写出更深刻、更好的议论文。

[本文系上海市闵行区第四届成龙语文名师工作室研究项目暨上海市闵行区重点课题“语文科教学逻辑的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

猜你喜欢
表格读写结合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统计表格的要求
表格图的妙用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本刊表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