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诗文阅读促进现代文写作

2021-06-07 04:55刘会兰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

刘会兰

摘 要 以读促写,读写共生。阅读促进写作本就是公认的提升语文素养的终南捷径。只是常见的误区是现代文阅读才能促进现代文的写作。但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出现本质性的变化,古诗文就如沃土,其精华可以滋养后世。本文立足古诗文阅读对现代文中学生写作常见的文体——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的促进作用,对该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 古诗文阅读;现代文写作;语文素养

古诗文是一座宝库,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高中语文教材多次修订,但一些经典的古诗文如同定海神针,一直被选入教材。这既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这些经典古文的重视,也体现出这类文章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高中阶段,教师在教授古诗文上花费大量心血,但往往把重心放在文言字词的解释上;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学习,但学习目的往往停留在古诗文试题分数的提升上。在笔者看来,古诗文阅读对现代文写作素养的提升,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前提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古文时把文章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谓的“内化于心”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认真体会其写作技巧,所谓“外化于行”是指在自己在写作现代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技巧。简单说,就是以读促写,以古诗文阅读促进现代文写作素养的提升。

笔者以点带面,选取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三篇课文《劝学》《琵琶行》《登高》,从议论艺术、共情艺术、写景艺术等角度,谈谈古诗文阅读对现代文中的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写作的促进作用。

一、向《劝学》学习议论文写作的议论艺术

议论文,是一种论述事理、提出主张的文体。不同于记叙文的以事感人和说明文的以知授人,议论文贵在以理服人。但很多学生缺乏论证技巧,导致说理无力,论证不充分。而这些毛病都可以在古文《劝学》中找到医治的良方。

人教版的教材中也明确把“学习议论艺术”作为单元目标。我们可以学习《劝学》中运用比喻论证的技巧。《劝学》仅第二段就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劝学》这篇古文中的比喻论证有三点特别值得学习。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这样,既通俗又生动。二是比喻贴切、自然,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三是比喻的双方具有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比如“水”与“冰”就有天然的联系。

学生可以在深入阅读体会荀子巧妙运用比喻论证的基础上模仿写作。例如以“赞奉献精神”为主题的文章,学生这样写道:我们知道,人们赞美春蚕,因为它吃的是叶,吐出的是丝,终身闪耀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人们热爱太阳,是因为它把无穷的光和热无私奉献给了万世万物。人们歌唱母亲、老师,怀念雷锋、焦裕禄,把解放军称为最可爱的人,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都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奉献的人生,才是伟大、幸福的人生。

该文所选的春蚕、太阳均是常见之物,抓住了奉献这个共同点,明显深得《劝学》一文中比喻论证的精髓。

二、向《琵琶行》学习记叙文写作的共情艺术

选入新教材的《琵琶行》,一直是古诗文中叙事诗的典范。千古读者莫不感其文,动其情,让读者在情绪的牵引上,达到了曲不醉人人自醉的艺术效果。经典的文学作品遇到潜心涵咏的读者,读者与作者便可以实现跨时空的共情。这是阅读的巅峰享受。

而学生写的记叙文,往往平淡无味,这当然就可以从《琵琶行》中汲取营养,获得写作时“共情”的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只要深入品味《琵琶行》,不难发现:琵琶曲实为人情之声,是剥离了物质和技艺后的情绪流露。此情即人之常情。人情是最高的共情,而“所有共情必先于事理”。琵琶女拥有“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品貌才华,却最终沦落为“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的弃妇。白居易作为一个士大夫,亦是空有一身才华抱负却被贬谪。白居易是一个共情高手。他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寻找到了故事中人物的相同点。两者表面上际遇不同,但想要表达和诉求的体验相似,情感一致。这正是共情艺术的技巧之一。但仅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把这种情感“蔓延”到读者身上。读者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琵琶行》之所以能觸动我们,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失意之时,能从琵琶女和“我”的叹息声中找到自己“沦落”时叹气的回响。

以下是笔者上课引导学生阅读了《琵琶行》后,学生的习作:

楼上的我在边写作业边玩电脑,楼下的爸爸妈妈在看电视,我正玩得不亦乐乎时,楼梯上已经响起了脚步声,我被爸爸逮了个正着,爸爸吼了起来:“你怎么这么不长记性?昨天晚上不是才教育过你吗?”听着他沙哑而颤抖的声音,看到他额头上的皱纹,我突然明白了中年男人的不容易。人到中年,也许是人生中最不容易的时期,事业、家庭让一个中年人倍感压力。往往挂在脸上的是笑容,藏在内心的是酸楚。当我明白爸爸的难处后,我终于理解了他。我想不只是我的爸爸,天下所有的爸爸妈妈都有太多不易。

此文的最大亮点正是做到了“共情”。自己和爸爸共情,并推及到其他的爸爸妈妈,引发天下所有爸爸妈妈的共鸣。

三、向《登高》学习散文写作的景物描写技巧

在《登高》中,杜甫所选取的意象很多: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但是每一个意象的选取都是作者写景技艺高超的体现。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无边的落木、不尽的长江……这些典型的意象都体现出浓郁的秋季特征,并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选取典型景物入诗,才可使形象鲜明,使人如临其境。除此之外,杜甫还教会我们写景角度要变换。《登高》写景仰观与俯视相转换,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相呼应。作者笔下的秋景是一幅层次分明、生动的立体画面。

选取典型意象和变换写景角度正是我们阅读《登高》后获得的写景妙招,学生把这个技巧用在疫情期间的一次散文小练笔中:

阳光透过紧锁的窗户,微微有些刺眼。窗外之前的繁华,此时已经完全被无边的沉静所取代。疫情汹涌来袭,以前车水马龙路的街道上竟然不见一辆车。抬眼远望是我从未见过的中华恐龙园,过山车没有了尖叫声,“穿越侏罗纪”也成了让人错愕的安静……近处的小区门口,几位穿着红马甲的防疫志愿者告诉我,这是冷飕飕的一个禁严的冬末。

这段文字学生能选取冬季典型的景物和穿马甲的防疫志愿者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人像,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描绘出了疫情期间不一样的街景。

由此观之,以读促写,读写共生;三篇经典古诗文,可促进现代文中三种不同文体的写作。其根源是优秀的古诗文如浩荡的长河,自身携带丰富的养分。这些这些养分就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只要用心阅读,必能转化成现代文写作的能量。当然,古诗文浩如烟海,由于篇幅有限,本文谨选取三篇。还有大量的古诗文营养留待挖掘。但毋庸置疑的是,以古诗文阅读促进现代文写作一定是语文素养提升的一条阳光大道。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学会课题“素养语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整合及实施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XH2015B052)暨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CQJWGZ3095)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重庆巴蜀中学校]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开展综合性活动
探究农村中学语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