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统一性研究

2021-06-08 01:30苏彦玲
学理论·下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苏彦玲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当前发展阶段的概括,其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具有深刻的内在统一性。本文从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谈起,通过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扶贫的连续性、始终致力于改善民生和坚持依法治国的制度建设这四大重要表现形式为主线,进而分析坚持以上发展连续性的原因和意义,希冀探索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理路和趋势。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统一性;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融合了中国特殊性和世界社会主义共同性的专有名词,它本身的内涵表征折射出中国过去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对象化,其发展历程具有深刻的内在统一性。

一、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包含了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复合型术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是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构成,四者统一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本文旨在通过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过程和其内在要求,尽可能地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内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过程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做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之后思想认识上的一大创新成果,指明了中国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对此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清醒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1.突破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我们要了解,它是直接针对僵化的苏联模式而提出来的。”[2]作为参照系,苏联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直接背景,新中国初期对苏联模式的照抄照搬既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又使得中国的发展对苏联产生了依赖性。因此,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社会。

2.以富民为先、以民生为重,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目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成小康社会,从“以最广大人民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3],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4],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根本目的。

3.坚持共同富裕,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5]17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特点,防止两极分化的出现是一项需要长久来抓的重要工作。

4.理性看待中国与资本主义及其世界体系的关系,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实质,可以简单概括为在内外制度体制政策上全面调整与资本主义及其世界体系的关系,就是充分正视和重新寻找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和全球大环境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现实可行的中国道路。”[6]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关系,是我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任务和战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统一性的突出表现

(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奋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发展经济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的主旋律,虽然在不同的阶段具体的话语表达方式具有差异,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对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不同阐释。

1.1978—1980年:將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重大转折意义,并深刻影响了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7]此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建设拥有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执行的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着力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

2.1981—1991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发挥市场的调节辅助作用

在经历了三年的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调整期之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开始有了体制机制构建的雏形。《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8]这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胆构想和初步探索,为此后几十年中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进行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坚持国营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执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界限”。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八十年代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上的重要年代。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9]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0]。

3.1992—2012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1]。这是我党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次明确阐述,通过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责任界限和权力清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这一时期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不断加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

4.2013年至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始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发挥市场调节对于增强社会活力的促进作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2]市场的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现代市场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二)坚持扶贫的连续性,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1.1978—1985年:以农村制度改革减少贫困的阶段

改革开放后,面对以农村为主要温饱问题难以解决的贫困区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制度改革的代表,对于这一时期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缓解和改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解决贫困问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要从国情实际出发确定消除贫困的目标与战略步骤。

2.1986—2000年:开发式扶贫阶段

从1986年之后,针对贫困区域的开发式扶贫成为扶贫政策的主要着力点。扶贫问题与改革、发展、稳定密切相关,解决贫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要求和体现。“以贫困区域为主要对象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推进阶段”[13],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通过自力更生的方式,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脱贫攻坚。

3.2001—2014年:综合式扶贫阶段

综合式扶贫阶段,坚持了财政支持、农村低保的社会保障和农业政策优惠等一系列政策的优化组合,避免了扶贫问题的单向度式解决。财政专项资金的扶贫对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领域进行了相应的倾斜,农业政策的优惠更是实现贫困人口自力更生、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维度,从而希冀实现其能力和精神上的自助。这一时期启动的扶贫开发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今后扶贫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2015年之后:精准扶贫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指出:“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强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4]这一时期的扶贫问题的解决相对于以上几个阶段,更加强调精确性和问题解决的彻底性。作为十八大以来我党执政的重要举措,精准扶贫旨在处理好由谁扶、扶什么、怎么扶、动态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实现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结合,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三)坚持改善民生,旨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初期,“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民生基础较薄弱,社会结构和民生制度面临重构,民生理念以‘休养生息为主,民生政策以恢复发展和全新建设为主。”[1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的活力得到了极大激活,新兴的行业和阶层的出现为民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党的十四大之后,社会保障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民生事业开拓了新局面。新世纪之后,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进入新时代,民生建设制度化、共享化、现代化成为趋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相统一,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正是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温饱问题,中國进入了小康社会。

(四)坚持依法治国,推进制度建设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法治认识上的拨乱反正,“加强法制建设是保障人民民主的需要”[16],这对于推动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法制建设当中的立法工作、法制观念、法律权威在这一时期都开始进入正式的生成过程。改革开放推进的过程中,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一时期的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密切相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开始不断地构建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的内容之一,被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何要坚持内在统一

第一,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在此阶段必须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满足和提高。经济基础的夯实将会为国内国外其他领域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提供条件和动力。社会主义之初,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较长的时期来建设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坚持的内在统一性,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基础的薄弱,到发展过程中由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转变,都要求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进生产关系上不断推进。

第二,扶贫的连续性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5]393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建设必须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通过先富带动后富的差异化发展之后,更加注重分配的公平。无论是从最初的救济式扶贫到后来的开发式扶贫、综合性扶贫到党的十八大之后的精准扶贫,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释和注解。改革开放历程同样也是扶贫事业的发展进程,这正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发挥。

第三,民生事业建设的内在统一性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无论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都是对于人民生活需要重视的体现。民生事业从最初的单一性到多元性、从生存性到发展性的发展进程,正是对于人民群众在不同时期物质和精神领域不同层次的需求的满足。

第四,坚持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面对风险社会逻辑、民主政治逻辑和市场经济逻辑的发展推进,依法治国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接下来几十年的奋斗目标,其实践上的要求就是坚持依法治国的现实推进。双方互相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统一有助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的方针政策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却得到了一以贯之的贯彻。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四十余年的实践发展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对于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和矛盾起到了基础性作用,表明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极大的优越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统一有助于强化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从坚持经济发展的统一性、扶贫的连续性、民生事业发展的推进到依法治国制度化构建的不断完善,这四大主要表现形式在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以贯之,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强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统一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政策发展的内在统一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实现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无论是制度的构建还是人民本身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利益的满足和维护,都是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得到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终将实现。

参考文献:

[1]郑德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论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10).

[2]周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含义[J].理论视野,2018(11).

[3]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1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宋萌荣.改革开放40年基本经验的一点思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战略启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6).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7.

[8]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1.

[9]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N].人民日报,1982-09-02.

[10]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1.

[11]黄一兵,等.大决策——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探踪[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5.

[1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13]武沁宇.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06.

[15]韩喜平,龚瑞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史言说方式初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4).

[16]魏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及其体系建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