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多视角解读

2021-06-08 01:30谭皓月
学理论·下 2021年4期
关键词:自然界手稿异化

谭皓月

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和谐的统一整体,并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异化理论和共产主义等多个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了解决生态问题最为根本的途径——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对于解决如今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异化理论;共产主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手稿》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变迁概括为人与自然的初步统一、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人与自然和解三个阶段,并分别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异化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寻求调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持续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基于《手稿》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解读,对促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自然观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的客观存在,具有先在性,且处于普遍联系和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马克思从人类的历史实践出发将自然区分为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被人类活动所涉及。自在自然是完全脱离于人类活动而存在的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人化自然则是由包含人类主体意识的活动所改造过后的自然界。

(一)自在自然: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自在自然是纯粹天然的自然界,其存在优先于人类,并不受人类活动影响,是人类历史和人化自然形成和发展的前提。自然界的无限性和人类活动的有限性保证了自在自然的连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性。自在自然存在于自然界原生物质的相互作用中,其客观实在性和自然规律不受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

(二)人化自然: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能动性

人化自然则是被包含人类主体意识的活动所改造后的自然界,“人与自然是互嵌式的整体,是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统一”[2]。在马克思看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是齐头并进的,完全客观的自在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的属人性质才能实现。

1.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在《手稿》中以依赖性为前提来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自然不仅先于人类存在,还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人类必须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才能获得生存条件和生活空间,凸显了自然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和客观性。

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自然界创造人类;第二,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由自然界所创造,如果没有自然界,人类就不可能存在,人类同其他物种一样,首先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不仅创造了人类,还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需的材料,“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3]161,人的生存条件不仅仅包含自身这个“有机的身体”,还包括自然这个“无机的身体”,而不管是“有机的身体”,还是“无机的身体”,其本身都是自然存在物,都具有自然屬性,两者的存在既辩证又统一,而人要获得优质的生活,必须既要善待自己“有机的身体”,又要珍惜自然这个“无机的身体”,二者缺一不可。

2.人对自然的能动性。人作为有自由意识的类存在物,依赖自然进行生产生活,具有主观能动性。自然在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下的人化过程就是能动性的体现,人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并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积蓄改造自然的力量,人化自然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由人的实践活动所决定,自然是人的创造者,而人是自然的改造者。

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创造人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认为,与动物依靠本能生活于自然界不同,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类凭借劳动创造出社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更加符合需要。一方面,人类的社会性由劳动所创造。人类通过劳动建立起群体生活环境,人类通过劳动在群体中关联,发展出人类社会,使人类生活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劳动使人与动物相区别,人类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而动物则依靠其本能反应被动地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劳动实践是人类与自然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并且推动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三)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类依据自身的社会性需求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一方面,人类社会不是脱离自然的新领域,而是从自然界分化出的特殊自然形式,人类社会的产生必须以自然界为前提和基础,自然所给予的生活生产资料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人类社会是人和自然的统一体,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场所,只有社会存在,自然界才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凸显人的存在价值。

二、异化劳动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

马克思在《手稿》中不仅看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也运用异化理论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异化”一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指“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或支配主体自身”[4],即活动结果成为一种主导力量支配着活动本身。马克思将异化理论和工人劳动相结合,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所导致的私有制的产生和工人劳动的异化,从而得出在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异化致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论断。

(一)劳动异化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呈现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经济事实[3]156,生产越多,工人越贫穷;工人的劳动不仅生产商品,也生产自身。劳动异化使工人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与自身相对立,劳动者也在生产中失去“自由”,沦为资本家的生产机器。这种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受利益驱使所产生的劳动异化不仅使人本身异化,还异化自然界,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

1.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劳动异化下人与人的异化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阐述。

第一,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的本质关系就是工人同生产之间的关系,而异化使劳动产品沦为“异己的存在物”,成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3]156,与劳动对立。本应作为证明工人自身本质力量的劳动产品被异化为奴役和统治自身的异己力量,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属于工人自身的东西就越少,而工人所受的奴役和痛苦也就越多。

第二,人同生产劳动的异化。工人首先是与自己的生产劳动、生产行为发生异化,才最终致使自身劳动所产生的劳动产品与自身发生异化,劳动是工人异化劳动的外在表现,而生产活动则是异化的直接原因。人和劳动的异化表现为人与自己生命活动的异化,生产劳动成为不属于劳动者本质的强制劳动,劳动者在肉体上受折磨、精神上受摧残,劳动陷入一种否定劳动者的异己状态。

第三,人同类本质的异化。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的活动是在肉体生存和种族繁衍需要下被动的本能活动。而人的活动是不受生存限制而进行的自由的有意识活动,生产是全面的,并且在人类需要下按照规律改造自然,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活动。而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人的类本质开始丧失,生产活动沦为与动物一般的生存活动,不再具有“自由”和“意识”。

第四,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是由人与自身的劳动产品、生产劳动以及类本质相异化共同造成的结果,人作为社会性物种,与自身发生对立时,也就与他人开始对立,并且呈现出剥削与对抗的局面。

2.人与自然相异化。自然界对于人的意义在于:人不管是肉体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所需资源都必须从自然界获取。人作为具有自然属性的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内在统一性”[5],当人与人之间开始呈现出对抗和剥削关系,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异化。

首先,当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产生异化时,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界这个为人提供生活生产资料的外部世界形成了一种异己的关系。人越是通过自身劳动去占有自然界,就越失去自然界所提供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离开了自然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3]158。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异己关系中,原本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成为人的主人,而工人沦为自然的奴隶。

其次,当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以及类本质产生异化时,人类劳动就沦为一种仅能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人们在改造自然时也就违背自然界本身的规律,自然界异化为仅仅满足人的肉体生存的工具。

最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也就意味着劳动不再是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而自然也就不再是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存在物。自然在人与人异化的过程中成为人宣泄欲望的场所,成为人们征服和掠夺的工具,而自然的规律性不会任由人类无止境地掠夺,因此,自然与人类不可避免地形成相互敌对的异己关系。

(二)私有财产条件下人对自然的占有关系

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相互作用,私有财产既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又是异化劳动的手段,私有财产是造成人与自然异化的直接原因。在财产私有条件下,展现工人本质力量的劳动被异化为纯粹工具性活动,而自然也就成为“有用性”的私有财产,成为“占有”的对象。马克思对私有财产进行分析时,从人的需要和自然科学两个方面说明了人与自然之间呈现的矛盾状态。

1.人的需要的异化。在人的类本质没有发生异化之前,人类劳动还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人的需要呈现出一种不具有贪婪欲望的丰富性状态,既符合自身生存和发展需求,又符合自然客观规律。但在私有制条件下,为使商品满足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需求,人的需要被刺激和放大为贪婪的欲望。一方面,人的需要被异化为粗陋的唯一需要——货币,货币能够做到任何事情包括购买人本身。而资本家开始放大人们的需要,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诱骗人们的金钱。另一方面,人的需要的异化呈现出所需材料的精致化。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资本家要从自然界不断获取资源,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在私有财产范围内人的需要的异化,促使人对自然界的无止境占有,自然界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有用”的场所。

2.自然科学的异化。自然科学本身是“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最基本文化方式”[6],体现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在私有财产条件下的自然科学却被当作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马克思在《手稿》中首先肯定了自然科学对于促进人类发展和为人类带来巨大生产力的作用,然后又指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然科学是以异化的形式在工业中发挥作用。在资本主义大工业中,自然科学同样被纯粹地理解为“有用的工具”,其所创造的生产力带来了工业的巨大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前所未有的攫取和破坏,从而加重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外在对立。

三、共产主义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3]185,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结合。通过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不断扬弃以及私有制的消灭,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使自然复活。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使人与自然达到真正的本质的统一。

(一)人与自然本质的统一

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人的本质表现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丧失以及过度物质化,人对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自然沦为人类有用的“工具”。马克思主张遵循自然规律、重视人性的解放,将共产主义视为能够实现人与自然本质的统一的根本途径和最终解决方法。

1.人的本质的回归。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的“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185,在人类自我异化的扬弃中重新恢復人的自由自觉,在已有的社会基础上实现自由人、社会人的复归。

人的本质的回归首先表现为生产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复归,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再是一种摧残和折磨人类的强制劳动,而成为一种肯定自己本质力量、享受“个人的生命表现”的活动,由此生产出的劳动产品也成为发现自己个性、真正属于自己和由自己支配的存在物,在使用自己或他人的劳动产品时,也会因需要得到满足而获得内心的精神满足。当人与自己的生产劳动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被消除,人与类本质和他人之间的异化也随之消逝,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压迫关系被消除,人的活动依旧复归为体现类特性的自由的有意识活动。

2.自然界的真正复活。当人的本质回归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得到和解,自然得到了灵魂的真正的复活。在异化劳动中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以及类本质的异化,人为了满足扭曲的物质需求而对自然进行过度索取,当人的劳动重新回到自由自觉的状态时,人对自然的占有欲求也就随之消失。人与自然之间的活动重新呈现出本来的状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按照人的需求与自然之间进行有秩序的物质能量交换,自然界也就失去了其异化状态下的纯粹有用性。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可以重新做回自然的人、做回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对自身以及自然的本质不再是充满贪欲的片面占有,而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的全面占有。

(二)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3]185。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人类活动的自由性被扭曲,资本家驱使工人在异化状态中进行生产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获得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既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又是异化劳动的诱因。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与自然界的真正回归,必须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使私有财产成为人的、社会的财产。

消灭私有制,必须利用科技的力量。首先,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次,科技本身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好证明。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科技成为资本家获取大量私利的工具。如果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进行社会制约,科学技术则会成为推动自然恢复的重要工具。

四、结语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多维度解读为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生态问题、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是造成现在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要缓和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的关系,首先应该尊重自然规律,然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处理好人与自然、自身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困境,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人对自然的改造应该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结合的,从而才能解放自身直至解放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2]刘建涛,贾凤姿.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及其在私有制社会中的异化——生态视镜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8.

[5]柳蘭芳.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伦理思想[J].社会科学家,2013(7).

[6]于春玲,李兆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技术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2).

猜你喜欢
自然界手稿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作家手稿
天价手稿
罗丹手稿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漫画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