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版本之变及教学策略新探

2021-06-08 01:30王裕凤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教学策略

王裕凤

摘 要 《苏州园林》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迄今为止,针对该文主要有两种教学倾向,一种是将其视为普通的说明文,一种因该文的语言特征而将其视为文艺性说明文。在这两种教学倾向中,后者更具示范价值。事实上,教材中的《苏州园林》,是叶圣陶所撰《〈苏州园林〉序》经历两次删、改的结果,其文体本是散文。这些不同语境下的删与改,使得《〈苏州园林〉序》由散文变成了说明文,但却未能改变其语言上的突出特点,因此,删改后的《苏州园林》固然可以被视作一篇说明文来教学,但如若教师明了该文的版本变化,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质。

关键词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序》;删改;文艺性;教学策略

一、《苏州园林》的教学现状

《苏州园林》自1981年首次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以来,就一直被纳入说明文的文体之下。几十年的教学历史让《苏州园林》不仅逐渐成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之一,同时也成为了说明文的典型代表之一。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苏州园林》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况。

一方面,部分语文教师把《苏州园林》当作一篇普通的说明文进行教学。这类教师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学情,主要在课堂上对苏州园林的特征作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说明,引导学生厘清说明顺序,学习说明方法。朱琳、叶黎明的《〈苏州园林〉教学内容述评》①梳理了《苏州园林》26篇课例,除了5篇淡化说明文的文体之外,有21篇都将《苏州园林》当作说明文来教,其中又有15篇紧扣说明文这一文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顺序、语言等文体知识为教学内容的核心。

另一方面,少部分语文教师把《苏州园林》当作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来进行教学。文艺性说明文和平实性说明文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语言风格的不同。“平实性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平实简洁,而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除了准确、周密之外,还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确切地说,文艺性说明文具有准确、周密的语言与形象生动的语言有机结合的特色。”②这部分教师除了遵循说明文的教学规律之外,还重点突出《苏州园林》独有的语言特色。在《〈苏州园林〉教学内容述评》③的26篇课例中,有9个课例把赏析语言特色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占比约35%。王丽在《略谈〈苏州园林〉语言之美》中说谈到,《苏州园林》的语言生动传神,文中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信手拈来,有表现力的语言比比皆是,文言词语也使用得恰到好处。④语文名师王君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将其语言特点总结为:“有准确严谨的表现力;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有从容流转的音韵美;有过目难忘的画面感;有气定神闲的情感流。”⑤在他们看来,《苏州园林》是一篇文辞兼美的说明文。

前一类教师将《苏州园林》当作一篇普通的说明文来教固然可行,但是由于说明文讲究客观实用,它不同于小说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不同于散文有真挚饱满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难以设计出新颖、具有语文味儿的课堂;学生在学习时也味同嚼蜡,只能一味地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学习效果不佳。后一类教师看到了《苏州园林》作为说明文的一般性,也看到了该文语言的特殊性,因突出了其文艺性而显得更有示范价值。出现两种教学情况的原因是教材中的《苏州园林》的最初版本是一篇序文,文体属于散文,其语言本身具有文艺性,故而该文被视为文艺性说明文。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中学语文教师还未注意到这一点。

二、《苏州园林》的诞生过程

在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课下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略有删节。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⑥此语指出《苏州园林》的前版本是《“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当我们更深入地探究《苏州园林》的版本时,发现在《“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之前还有应该值得重视的版本,即《〈苏州园林〉序》。也就是说,从《〈苏州园林〉序》到《苏州园林》,实则经过两次删改过程。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1.第一次“删”和“改”

《蘇州园林》的前版本是《“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这可以从其入选教材的课下注释中明确看出。然而,初版本《〈苏州园林〉序》,却鲜为人知。叶至善曾言:“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书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我父亲写一篇序文。”⑦此语指出了叶圣陶创作《〈苏州园林〉序》的写作缘由。《〈苏州园林〉序》是该年2月6日叶圣陶为风光杂志社出版的摄影集《苏州园林》而作,全文共有11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主要从陈从周教授编撰的图册《苏州园林》说起,由苏州园林想到了童年,为下文介绍苏州园林作铺垫;第二部分为第二自然段至第十自然段,叶圣陶主要围绕苏州园林介绍其种种特征。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接着,再从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和远景近景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苏州园林各个局部的特征;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主要交代了风光画报出版社让他作序的想法。叶圣陶这篇序文交给风光杂志社后,不知何故,这本摄影集却迟迟没有出版。⑧后来,“《百科知识》 杂志编辑部知道了我父亲有这样一篇文章,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就以我父亲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 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的几句话,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⑨叶至善这句话表明,正是《百科知识》杂志编辑对《〈苏州园林〉序》进行了第一次删改。

那么叶至善所言“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文章最后几句话”是那几句话?查阅《叶圣陶序跋集》中的《〈苏州园林〉序》可知,被删去的文句如下:

我还没有看见风光画报出版社的这册《苏州园林》,既承嘱我作序,我就简略地说说我所想到感到的。我想这一册的出版是陈从周教授《苏州园林》的继续,里边必然也有好些照片可以与我的话互相印证的。⑩

其实,叶至善所言并不全面,《百科知识》编辑对《〈苏州园林〉序》的删改远不只此。细读两文后发现,《百科知识》编辑还删去了《〈苏州园林〉序》第6段中“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中的“只”字,和第10段中“花开的时节,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中的“的”字。

除了删减文字外,《百科知识》编辑还在内容上改动了两处标点和两处文字。相对而言,文字的改动对文意影响更大。因此,此处对其酌加说明。其一,初版本《〈苏州园林〉序》第4段论及假山和池沼之处,有“胸中有丘壑”之语,而在前版本《“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则将“丘壑”改为“邱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邱”同“丘”,这一改动没有使文意发生变化。其二,将初版本第6段“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中的“没法细说”改为“没法说出来”。此句意在表达苏州园林开花的盛景。“没法细说”意为可以表达感受,但是说不清楚。它有两种情况,一是表达委婉,当不想表达想法或者刻意隐瞒想法时,就可以用“没法细说”;二是语言和思维没有和谐统一,语言无法对思维进行全面准确地表达。而“没法说出来”意为无法言说,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由两者文意可见,原句“没法细说”这一表达更为妥帖,不仅传达出了游览者惊讶于苏州园林美景时的状态,而且用词更为精练。

从这次版本的变化来看,《百科知识》编辑对初版本《〈苏州园林〉序》的最大改动,是删去了文章最后陈述风光画报出版社让叶圣陶作序的文段,此文段相较于文章总体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来说略显多余。这样一来,也可以更好地符合该杂志向人们介绍各类科学知识的办刊特点。

2.第二次“删”和“改”

《百科杂志》编辑对《〈苏州园林〉序》进行了第一次删改后,语文教材编者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第二次删改,最终促成了《苏州园林》这一版本的形成。“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又删去了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也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11}叶至善这段话中的“这篇文章”指的是《“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从此,《苏州园林》便逐渐成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在语文教学中经久不衰。

笔者将《“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与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苏州园林》进行对比,发现被删去的开头即:

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园林的照片多到一百九十五张,全都是艺术的精品:这可以说是建筑界和摄影界的一个创举。我函购了这本图册,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过了十八年,我开始与陈从周教授相识,才知道他还擅长绘画。他赠我好多幅松竹兰菊,全是佳作,笔墨之间透出神韵。我曾经填一阕《洞仙歌》谢他,上半专就他的《苏州园林》着笔,现在抄在这儿:“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园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这是说《苏州园林》使我回想到我的童年。{12}

事实上,叶至善所言仍不严谨。语文教材编者除了删去文章第一段之外,中间还删去了一句话,即“远望的时候仿佛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宋元工笔云山和倪云林的小品指的是以自然景色为内容的绘画,主要又以山水花鸟画为特色。这类绘画崇尚写实,追求形似,筆法工整,情趣盎然。此句主要是针对苏州园林的假山而谈的,在叶圣陶看来,远望苏州园林的各种假山就如同在欣赏一幅幅俊逸的山水画,这种文字表述使文章的语言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语文教材编者似乎为了让文章切合说明文客观写实的特点,于是删去了与前后文语言风格不搭的文句。

对于文章内容上的改动,叶至善也仍未谈及。课文《苏州园林》相较于《“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有六处变化,具体分为无变化改动、积极改动和消极改动。

其中,无变化改动有一处,教材编者将前版本中“设计师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一句中的“各各”改为“各个”。这一句强调苏州园林设计的自然之趣,意在说明每一个园林都不一样。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各各”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有“各自”的含义,如《孔雀东南飞》中“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另一方面有“个个,每一个”的含义,如“自此以来,各各改悔”。{1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各个”也有两层含义,首先表示指示代词“每个”的含义,其次还有“逐个”的意思。二者都有表示“每个”的意义,这一修改没有使文意发生改变。

积极改动有三处。其中又有两处词语的修改是为了更好地符合现代学生的阅读、写作习惯。一是前文中提及的“丘壑”一词。在《叶圣陶序跋集》和《叶圣陶散文乙集》中,《〈苏州园林〉序》文中均为“丘壑”,而《“拙政诸园寄深眷”——苏州园林》使用的却是“邱壑”,语文教材编者又改回了“丘壑”。二是将第10段中的“阑干”改为“栏杆”。“阑干”同“栏杆”,李白《清平调》词之三“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中的“阑干”指的就是现代汉语中的“栏杆”。第三处积极改动是将第8段中“工夫”改为“功夫”。“工夫”指的是做事所费的时间和精力,“功夫”则指花费时间和精力后所获得的造诣本领。教材中的文句是“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碉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苏州园林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是设计师们用时间打造出来的工艺美术品,既然是工艺美术品,那么用“功夫”才是规范的表达。

消极改动有两处,其一是将“实感”改为“美感”。原句是“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这句所处的自然段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构成完美的图画。设计者们希望游览者们在苏州园林中就如置身于画中。“实感”是对任意事物的真实情感,改为“美感”后,则更多地强调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或体会。虽重点突出了苏州园林的美,但也消减了游览者其他方面的体验;其二是将“宽畅”改为“宽敞”,改后的句子为“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意思是园林中的池沼面积宽大,其他景物的布置可以以池沼为中心来设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宽畅”是指心里舒畅,“宽敞”是形容事物宽阔、宽大。池沼没有生命,因此用表现物件的“宽敞”取代了表现人的“宽畅”。这种解释看似说得通,但联系上文“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再结合语境可知,园林中池沼离不开活水的不断注入,因此“畅”字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池中之水的流动状态。苏州园林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建构出无穷变幻的景致,增添了动态之美。

语文教材编者的第二次删改不仅仅删掉了与文章主题不紧密的第一段,此外还注重文本语意的连贯和用语的规范,这一点我们从其对众多词语的修改上可以看出来。

三、《苏州园林》的教学策略

从上述梳考可知,《苏州园林》是经过复杂的删、改过程而成的课文。而最初的版本《〈苏州园林〉序》除了是一篇序文外,也是一篇散文。“收集整理父亲的散文,其中的序、跋、前言、后记之类的不少,于是决定把这些文章汇集在一起,编成这本《序跋集》。”{14}叶至善这句话揭示了《〈苏州园林〉序》入选《叶圣陶序跋集》是被当做散文来看待的。后来,叶至善、叶至诚两兄弟在整理叶圣陶的散文时,叶圣陶病重,于是就将已经选定的一百八十九篇散文暂且编成《叶圣陶散文乙集》,《〈苏州园林〉序》就在其中。{15}可见,叶圣陶本人也默认《〈苏州园林〉序》是一篇散文。此外,1997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卢今、范桥主编的《叶圣陶散文》也收录了《〈苏州园林〉序》。从上述材料可以明确,无论是叶圣陶先生本人,还是叶至善、叶至诚两兄弟,乃至部分学者都认为《〈苏州园林〉序》的文体属于散文。

为什么经两次删、改后形成的文章《苏州园林》却被纳入在说明文单元的文体之下呢?纵览《〈苏州园林〉序》的文章结构可知,《百科知识》删去文章的最后一些文字和语文教材编者删去的文章开头一段,正是作者表达情感最为浓烈的地方,语文教材中的《苏州园林》则是《〈苏州园林〉序》中直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中间部分。因此语文教材编者将《苏州园林》的文体归为说明文。

教师教好一篇课文必须对课文本身有全方面的了解,这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鉴于《苏州园林》最初是一篇散文的事实,笔者以为,想要开发《苏州园林》最大的教学价值,除了重视其作为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之外,以下三个方面也至关重要。

1.字斟句酌,体悟三重语言特色

《〈苏州园林〉序》原本是一篇散文,因此,几经删改而成的《苏州园林》仍然具有散文的语言风格,这是其被定位成文艺性说明文的重要原因。因此,赏析《苏州园林》的语言就应该是教学的重难点。《苏州园林》的语言在说明文中自成一格,具有三重特色。首先,《苏州园林》的语言准确简洁,具有条理性、严密性、逻辑性等特点。教师可以从厘清文章结构入手,体会文章先总说再分说的行文思路,这种写法十分适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符合说明文语言的普遍特征。其次,《苏州园林》的语言典雅端庄,具有一种文言味儿,例如“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不仅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且还运用了文言句式。“鱼戏莲叶间”更是引用了古代诗词,让整篇文章韵味无穷。教师可以采用替换语句或者提问“句子是否多余”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促进学生认识文章多样的表达、灵活的句式。最后,文章的语言也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全文以“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线索,选取了假山、池沼、树木、花墙、廊子、门、窗等进行描述,方方面面都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通过品味《苏州园林》独具特色的语言,学生不仅可以获取有关建筑方面的科学知识,还可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2.剖玄析微,感受作者深层情感

苏州园林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叶圣陶用丰富多姿的语言将苏州园林妙趣天成的自然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感受《苏州园林》的情感时,会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本文抒发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及赞美之情。其实,叶圣陶对苏州园林还有更为深层的情感,即对苏州园林深切的怀念之情。要想获取这类深层情感密码,就需教师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细细揣摩。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从自己真实经历而谈的。课文中“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等语句都是作者情感的不自觉流露。一方面,叶圣陶先生是江苏苏州人,在江蘇生活了二十多年,他早已将苏州园林的建筑结构尽收心胸。另一方面,从《苏州园林》的初版本《〈苏州园林〉序》第一段中“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16}可以了解到,苏州园林是叶圣陶童年玩耍的地方,那里有叶圣陶童年的回忆。因此,身在异乡的叶圣陶会情不自禁流露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怀念之情。此外,《苏州园林》的前版本《“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这一题目中“寄深眷”也印证了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无限怀念之情。这些细枝末节,学生自己往往很难察觉,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多加提示和引导。

3.背景介绍,补充相关序文知识

面对《苏州园林》在不同语境下的版本变化,教师不仅应该及时为学生补充背景知识,还应当向学生介绍序言的文体知识。序文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就是作者自己所写,可能会写自己的创作过程,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或者是创作途中发生的事情;他序可能会介绍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无论是自序还是他序都可以帮助读者从多个方面更好地了解作品,扩大读者的阅读视野。尽管所写的内容没有统一标准,但中心都不会脱离作品。《〈苏州园林〉序》属于他序,根据序言的文体特征,我们可以判断出《〈苏州园林〉序》的创作目的是引起人们对这本摄影集的关注,使广大读者可以从这本摄影集里欣赏到苏州园林的风采。教师通过对序言知识的补充,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本的创作意图。

综上所述,《苏州园林》的版本之变丰富了其教学价值。删改后的《苏州园林》固然可以被视作一篇说明文来教学,但如若教师在把握说明文的前提之下,更深入地分析《苏州园林》语言特征、情感色彩和背景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文本,还可以改善传统说明文枯燥陈旧的教学模式,为说明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苏州园林》是经过不同语境下从散文“删”“改”而成的说明文。这一特殊现象提醒教师,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多方考证,还原课文的真实情况,跳出“课文有什么就教什么”的误区,脱离说明文教学模式化。立足于《苏州园林》这一说明文文体,延展教学内容的广度,拓展课文的深度,帮助学生准确、科学地理解课文,优化中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①③朱琳,叶黎明.《苏州园林》教学内容述评[J].语文建设,2018(11):27-30.

②刘贤明.论文艺性说明文写作——结合名篇佳作鉴赏导入[J].写作(上旬刊),2017(11):17.

④王丽.略谈《苏州园林》的语言之美[J].学语文,2017(03):40-41.

⑤王君.文字也是作者的园林——《苏州园林》教学实录及悟课[J].语文教学通讯,2016(17):35.

⑥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04.

⑦⑧⑨{11}叶至善.假如我教《苏州园林》[J].中学语文教学,1983(1):25.

⑩{14}{15}{16}叶至善,叶至诚.叶圣陶序跋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232.

{12}叶圣陶.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J].百科知识,1979(4):58.

{13}章惠康、易孟醇:后汉书今注今译(中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8:1501.

[作者通联: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教学策略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苏州园林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