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柬埔寨华侨和华人

2021-06-08 01:33武馨然
炎黄地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郑和华侨柬埔寨

武馨然

柬埔寨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建国于公元1世纪,经历了扶南古国、真腊王朝到繁荣一时的吴哥王朝。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就与柬埔寨建立了联系。据《后汉书》记载,东汉章帝时,扶南曾派使者来汉朝献生犀、白雉。公元3世纪,扶南王国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大国,曾三次遣使来我国东吴,孙权也派遣使者朱应、康泰出使扶南。朱应、康泰出使扶南是中柬两国从古代就友好相处的历史见证,他们在那边居留了五年左右,在他们之后,也出现了中国的僧侣和商人。宋元时期有关华侨的记载增多,但总体来看,明朝以前的华人华侨仍较为零散,未成规模,直至明清时期,才有大规模的华人团体移居柬埔寨。

明朝与真腊保持官方友好关系,两国来往密切。明成祖时期,中国使臣出使真腊,其中就有三名随从人员在真腊潜逃,对此有详细记载:“有健儿三人夜遁去,索之不得”。这三名人员在真腊潜逃,并没有返回中国,选择留在真腊生活。

永乐年间随着郑和下西洋,移民真腊的民众也不断增多。郑和出使西洋,先后共有七次,每次随从众多,在当时可谓史无前例。随从最多时达三万多人,随从最少时也有两万人左右。史籍明确记载郑和去往真腊:“(郑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凡三十余国。”真腊紧靠占城,是郑和国外航程的第二站,郑和到过不止一次。郑和在七次下西洋中不仅开辟了多条安全的航道,而且还记载了航线的相关情况和沿线国家当时的风土人情。这些航线和所记载的外国资料使海外移民在面对移民选择时,能够更便捷地获取自己想获取的信息,在泛海不易的状态下使沿海民众可以更方便移民海外。航道的安全也降低了海外航行的风险,所以移居真腊的人数较过去有所增加。且郑和到达真腊后,两国之间的贸易因之大为开展,真腊国王亦曾率使朝贡中国,而对于华侨更另眼相看。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在真腊华侨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他们在今柬埔寨磅湛市建有东古城三保公庙,来表达对于郑和的崇敬。

柬埔寨暹粒吴哥窟

明洪武时期,开始限制对外关系的发展,但也一直与真腊保持友好朝贡关系。海上的其他诸国都断绝与其来往,“唯琉球、真腊、暹罗许入贡,而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明朝对真腊入贡的开放,也使得东南沿海的民众到真腊相较于其他国家更为容易。后真腊承认暹罗(泰国)为宗主国,与明朝的朝贡关系终止。但在官方往来中断的这一阶段,民间来往仍在继续发展,而且还在柬埔寨形成了华侨华人聚集地。《东西洋考》记载“篱木州是华人客寓处”。篱木是柬埔寨位于海边的重要贸易港,中国商船来往柬埔寨时会经过这一港口,这里便逐渐成为华侨华人的聚居地,书中称“华人自为戎首也”,说明华侨华人在数量上已有一定规模,华侨华人社会初见雏形,为日后的沿海民众移居真腊创造了条件。

明末清初(17世纪)的政治性集团移民

明末清初,大量华人向柬埔寨移居,形成了柬埔寨新的移民浪潮,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移民为政治性集团移民。大批明朝遗民在抗清失败,复明无望时选择逃亡到柬埔寨,还有一部分军民因惶恐清朝的杀戮和战争的动乱选择移居到柬埔寨,形成了政治性集团移民。这一批移民的到来为柬埔寨的华侨华人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其中主要有两大移民集团,分别是莫玖和杨彦迪集团。

莫玖是中國广东省雷州人,明朝灭亡后,因不愿受满清的统治而带领家眷及同乡人流亡到柬埔寨,奉柬埔寨国王命令带领华人侨居于湄公河三角洲。他在该地建立城市河仙(今越南坚江省一带),积极开发和管治,使之成为繁荣的中南半岛城市。后来他向越南阮朝称臣,获河仙镇总兵一职,去世后,其子孙继续统治河仙镇,对河仙一带的开发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莫玖之后的又一批移民是杨彦迪、陈上川所率移民群体。杨彦迪、陈上川原为郑成功部下,其在与清朝战争失败,复明无望之时,遂带领随从及亲眷三千多人,乘船五十余艘,向南投奔越南。越南朝廷将杨彦迪、陈上川等人安置在柬埔寨东浦之地,利用他们的力量开垦柬埔寨,这样不仅安置了杨彦迪、陈上川这批移民,而且可以趁机开发东浦之地,为越南所用。杨彦迪等人到达后,将所居地打造成一个适宜居住的家园,不仅开垦土地安置房屋,而且还积极发展商业和贸易。经过杨彦迪、陈上川等移民群体的开发“汉风渐渍于东浦矣”,东浦俨然成为一个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地区。

明末清初的集团性移民在柬埔寨当地开拓疆土并在此扎根,选择与柬埔寨女性通婚、繁育后代。他们逐渐与当地融合,形成了华侨聚居区,开华侨史之先河。这批政治性集团移民还为促进柬埔寨地区的经济开发、文化繁荣作出了显著的功绩,特别是一些原始荒芜之地,经过莫玖、杨彦迪等集团移民集体力量的开垦经营后,逐渐成为柬埔寨的富庶之地。

清前期到清中叶华侨(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

明朝灭亡后,满清当政,郑成功对清朝顽强抵抗,拒绝接受其统治,并在台湾地区建立了政权,与清朝展开了长达近二十年之久的武装对峙。为了使沿海地区减少与郑氏集团的接触,清朝实行了“迁界令”,使用武力摧毁沿海的建筑设施和土地资源,强制海边的居民向陆内搬迁。“迁界令”从顺治时期开始实行,乾隆时期不断扩大规模和范围,使沿海一带成为荒无人烟的“无人区”,农业和居住的村落都荒废殆尽。沿海居民本就不愿意接受清朝统治,再加上清朝的残酷迁移镇压和生活设施的摧毁,促成了大批沿海居民向东南亚迁移的移民浪潮,其中就包括柬埔寨,柬埔寨的华侨华人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台湾逐渐平定和中外通商的开展,海禁政策也逐渐放松,并设江、浙、闽、粤四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其对商船出洋贸易、捕鱼、携带移民出海等仍有严格限制。尽管有多方面的限制,但允许商船出洋这一规定还是给了沿海民众搭船出洋的机会,此时又有一批移民搭船出洋前往柬埔寨经商贸易。

民众生活图景

一系列限制虽没能阻止沿海民众移民海外,但其身份合法性一直没有得到承认。直到乾隆时期迁民的身份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乾隆皇帝取消“三年不归者不许再回原籍”的规定,认可侨居异域是中国人一种正常的谋生方式和生活态度。政策上的改变使得普通民众的海外贸易和侨居他国成为一种合法行为,所以又有一大批民众选择移居到柬埔寨。

清后期(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华工移民潮

清后期的海外移民潮,不仅是明清时期规模最大的海外移民潮,也是中国海外移民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首要窗口,其传统经济与资本经济共存,半殖民化和近代化相伴,外来西方势力入侵与内部战乱变革不断,社会经历了巨大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逐渐打开,国内受资本主义入侵,小农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大批农民和小商人破产,由于国内生活所迫,他们纷纷涌向海外谋生。特别是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的条例及1867年汕头港远洋轮船开航,为移民远渡海外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1863年柬埔寨沦为法国殖民地,中柬两国的国家关系长期中断,但中国的移民却并未断绝。法国在统治柬埔寨前期,为开发柬埔寨当地资源,在周边地区大肆掠夺劳动力,与东南亚相邻的中国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选择。法国殖民者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中国劳工,大批契约劳工在这个时期奔赴柬埔寨。这些华工大多数在柬埔寨定居下来,与当地民众一起生活工作,成为此时期最重要的移民组成部分。他们与当地群众共同劳动共同生活,逐渐融入到当地,甚至在抗法斗争中有不少华侨华人加入到战争中,为柬埔寨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柬埔寨华侨饮食文化研究”(YCX2020032)。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郑和华侨柬埔寨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柬埔寨·贡布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郑和下西洋
柬埔寨·金边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帕合尔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华侨作品
《柬埔寨日报》因欠税宣布关停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
柬埔寨筹组新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