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2021-06-09 09:54苏李威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四川宜宾644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内窥镜椎间盘腰椎间盘

苏李威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 (四川 宜宾 644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入组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0例,随机分组,常规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耗时和常规组无显著差异,而失血、下床时间短于常规组,治疗后患者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ODI指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确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体。病情发作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下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排便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对此,我们主要采用保守疗法和手术治疗,虽然保守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其治疗周期较长,不能根治。腰间盘突出症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常见疾病之一。开放性手术通常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但开放性手术具有创伤大,风险高,费用高,并发症多等优点。伴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经皮椎孔内窥镜TESSYS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这种微创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疗效确切[1,2]。本研究探索了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组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0例,随机分组,其中,常规组男/女:15/10,患病时间6个月~12年,平均(15.45±2.26)个月。年龄41~66岁,平均(55.01±2.61)岁。研究组男/女:12/13,患病时间6个月~11年,平均(15.67±2.80)个月。年龄41~68岁,平均(55.21±2.02)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具体方法为: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取卧位、脊柱屈曲、腹部软垫悬吊,并常规消毒毛巾。麻醉剂起效后,在棘突中线5mm处插入定位导针。确定好位置后,以定位针为中心,做1.5cm切口,经切口插入扩张管,剥去椎板,再插入工作通道,插入内窥镜,调整方向及参数。镜下用双极电凝止血,刮去椎板黄韧带,充分显露椎间盘和神经根,用髓核钳取出突出的髓核。最终止血,冲洗切口,关闭切口,手术结束。

研究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手术前做好准备,仔细阅读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椎间盘病变位置、髂嵴高度和椎间孔大小,调整患者体位至患侧侧卧位,并在患者髂嵴和腋下放置软枕,最大限度地保留椎间及椎间隙,用宽胶带将患者上身固定在一条直线上。手术前用C型臂X线机标记椎间盘内点横线、棘突中线、双侧髂骨线,定位椎间盘间隙,确定最佳穿刺点和穿刺针路径,标记患者体表。手术时应根据患者椎间盘突出的实际位置选择侧距,避免髂嵴突出。经消毒的穿刺点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X射线透视下对着患者关节突外侧进行穿刺。椎弓根正位下方的透视针尖应位于椎弓根中心线,侧位透视针尖应位于相邻椎体椎间盘后缘的中点。把导丝植入套管中,在穿刺点切开8mm切口,沿着导丝逐渐扩张软组织通道。采用环锯切除上关节突骨,控制深度,避免损伤硬膜囊和神经根。再放入工作壳,利用X光机确定理想的工作壳位置。手术中经工作通道置入椎间孔晶状体,连续冲洗下探查病变,用髓核钳取出突出的髓核组织,探查松解性神经根。应用双极性射频止血,环形纤维成形术,证实患者神经根受压得到了完全缓解,周围脂肪组织年复一年的波动,患者的主诉无疼痛不适,可以拔除插管,手术切口可以分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耗时、失血、下床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ODI指数、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用χ2统计,计量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耗时、失血、下床时间比较

研究组手术耗时和常规组无显著差异,而失血、下床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手术耗时、失血、下床时间比较(±s)

表1.两组手术耗时、失血、下床时间比较(±s)

组别 手术耗时(min) 失血(mL) 下床时间(d)常规组(25) 88.03±2.23 68.21±10.21 4.21±1.58研究组(25) 88.21±2.21 46.45±2.21 2.13±0.13 t 0.156 8.191 7.951 P 0.846 0.000 0.000

2.2 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ODI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ODI指数改善程度大于常规组改善程度,P<0.05,见表2。

表2.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ODI指数比较(±s,分)

表2.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ODI指数比较(±s,分)

组别 时期 疼痛VAS评分 腰椎功能障碍ODI指数研究组(25) 治疗前 6.13±1.20 35.17±2.02治疗后 1.56±0.11 14.21±1.21常规组(25) 治疗前 6.15±1.24 35.01±2.05治疗后 3.21±0.21 21.34±1.57

2.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并发症比较

3.讨论

尽管开放椎间盘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一定疗效,但近年来由于手术切口较大,发现传统手术不仅时间较长,且术中出血多。另外,黄韧带、椎旁肌和神经根在术中需切断或拔除,易对周围神经造成较大损伤,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所以在当前的医学背景下,这一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经皮内窥镜法TESSY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切口短等优点,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对于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有明显效果[3,4]。

内窥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术后康复。这可能是由于TESSYS内窥镜下椎间孔切开术切口小,对脊柱后侧组织结构的损伤小,减少了手术所致的创伤,对活动期患者的生理功能有较好的保护,术后恢复良好。TESSYS技术属于微创治疗,通过建立工作通道,直接到达病灶部位,实现病变组织直接定向切除,彻底解除神经根周围的压力,达到根治目的,手术过程创伤小,出血少,不破坏脊柱稳定性,利于患者术后康复[5,6]。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手术耗时和常规组无显著差异,而失血、下床时间短于常规组,治疗后患者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ODI指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内窥镜TESSYS经皮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中心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可改善腰椎功能、减轻疼痛、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

猜你喜欢
内窥镜椎间盘腰椎间盘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鼻内窥镜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作用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