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思维导图助力课堂提质增效

2021-06-10 03:54范兰英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50期
关键词:发展思维提质增效双减

范兰英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形象、高效的学习工具,通过关键词和图文符号,可以让散落的知识点整合为线状的知识串,呈现出可视化的知识脉络,使用思维导图助力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训练模式下,思考方式越来越明晰,越来越富于创造性,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深度学习的思维自然能够在课堂上形成高效循环,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构建梯架   发展思维   助力建模   提质增效

思维导图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学习工具,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以个性化的方式可视化,还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时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形象、高效的学习工具,通过关键词和图文符号,可以让散落的知识点整合为线状的知识串,呈现出可视化的知识脉络,使用思维导图助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这种梳理的过程便是学生真实学习的过程。

因此,“雙减”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科学地运用思维导图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助力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实现提质增效,具体的做法:

一、课前预学:以思维导图构建自学能力提升的梯架

思维导图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具象化,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学生将预习的思维导图呈现得清晰具体,能自主完成查找资料,梳理课文脉络,提炼课文要点以及圈画生字词等任务,能以课文核心内容为中心点,自主整理出以“课文体裁”“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易错字词”“写作方法”“提出问题”等分支,在每条公支上又能提炼出每一部分的关键词,以放射状的连接线衔接其各分支的内容,顺利完成预习阶段对文本的独立解读。

有时学生也会用相应的图像、符号取代文中冗长的内容,用不同颜色的连接线,甚至各异的导图造型,来达到区分思维导图中不同分支所代表的不同内容和装饰的效果,教师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尝试利用思维导图,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课文的预习,使得思维导图的创作过程富有趣味性,学生能够深入文本,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分类和解读,同时发挥想象,绘制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思维导图,这也反作用于学生创造力、组织力的发展。

在课前预习中应用思维导图,打破了传统预习方法的固化法则,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施展的空间,将创作的思维导图的积极性应用于学生深入文本、独立解读能力的培养,为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减少重复、机械以及缺少思维含量的提问,在助力高效课堂的同时,构建起学生自学能力提升的梯架。

二、课中助学:以思维导图实现深度学习,发展思维能力

课堂上的时间极其有限,想要在短短40分钟内完成对整篇文章的把握与分析,达成语言训练与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良好教学效果,这对教师在教学策略上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恰当地将思维导图引入到语文课堂中,它就会成为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的催化剂,在二者巧妙的融合下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例如学习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结合本单元的“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的语文要素,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思维导图以文章中心为中央基点,向外发散各层次主题的分支,在这一步,学生能够准确且迅速找到全文的关键句,并提炼出关键词,再沿着这些关键词,发散出其它的主题分支。

在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涌现出许多富有个性化的设计:有的小组用长树枝图形代替了各层分支的连接线;有的小组大胆创新,设计了树形图。由此可见,在熟练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策略后,学生们能够自主地向更深更广的主题层次发展,绘制出更加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还可以同步应用到课后题中,学生在绘制的过程,就是将书本、课堂、生活方方面面的经验进行联系、整合并序列化的过程,这一“做”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务实其内部经验积累的过程。

可以说,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实现深度学习的途径,将其引入课堂,学生能够展开个性化的联想与创造,以此来组织文本符号,重构文本语言,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训练模式下,思考方式越来越明晰,越来越富于创造性,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深度学习的思维自然能够在课堂上形成高效循环,进而开辟出语文思维训练的主站场。

三、课后延学:以思维导图助力知识体系建模

经过预习阶段与课堂探究阶段,学生对于文本会有更为深入的见解,教师可在课后引导学生,参照前期绘制的思维导图,补充整理课堂上不曾想到、不曾理解的或是引发了更深层次思考的内容,删繁就简、系统归纳,再次进行课文、单元甚至整本书的知识要点梳理和信息整合。

例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名著教学中,对于初次接触四大名著的学生来说,要克服文中令人一知半解的文言文、洞悉性格各异的人物特点、明确每部作品的文学常识等困难,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思维导图的引入起到串珠成链的作用,将繁杂的知识点系统化地逐级分类,学生可凭借个性化的联想与创造,顺着思维分支进行信息的组织。以四大名著为核心词或中央图像,连接四篇课文的次主题分支,再在几篇课文的次主题分支下发散出名著介绍、作者简介、人物特点、故事拓展、字词归纳等次级分支关键词,将重点内容分类并列在同一平面。通过这些发散性层级的罗列,学生的记忆点从一个词汇发展到相互连接的词汇网络,从一个知识点关联发展到更深更广的知识面,学生手忙脚乱记下的那些碎片知识点,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经过有效信息整合后变成了一张丰富美观、内容紧凑实用的思维导图,极大的提高了复习效率,学生也在反复地思考提炼与联想创造中,建立了知识的空间联系感,形成了自我知识体系的建模。

思维导图让教师实现了由“教学”到“助学”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认知方式,给学生提供了系统化学习和个性化表达的空间,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站在了课堂的中心,它也引导着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发挥无究的教育智慧,在“双减”背景下教学中积极探索类似于思维导图这样能够“四两拔千斤”的助学工具,助力唤醒学生的学习源动力,助力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与实施,实现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王朔,李爽.思维导图实践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1(4).

[2]李庆忠.小学思维导图的价值及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

猜你喜欢
发展思维提质增效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
让孩子在情境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