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仰望星空”

2021-06-10 10:32何海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4期
关键词:席勒审美原则

何海燕

【摘要】语文学习应该是美的历程,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都蕴含着难以言说的美,都承载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学习语文的过程便是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它既包括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的体验教学,也包含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生活实践。本文以语文教学课文《猫》《背影》《端午的咸鸭蛋》为例,结合席勒有关审美的理论,浅析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探讨新课程下将审美引入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感;原则;席勒

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过:“人可能以两种方式使自身处于对立状态:或者当他的情感支配了他的原则的时候,成为野人;或者当他的原则破坏了他的情感的时候,成为蛮人。”美的最高境界是情感和原则的双向结合,从而避免专制与混乱,在秩序中实现自由。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得到情感和原则的双向体验,使语文教学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状态,从而以美促教、以美育人。

蔡元培指出:“国语国文的形式,其依准文法者属于实利,而依准美词的人,是属于美感。”蔡元培认为,语文教育中须有实利和美感两方面的教育,“实利”相当于席勒认为的原则性教育,而“美感”则相当于情感性教育,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从审美教育层面而言,与席勒不谋而合。

一、情感教育

席勒说过:“理性的法则通过不受诱惑的意识而铭记在人心中,自然的法则通过不可泯灭的情感而铭记在人心中。”理性法则需要我们遵循社会的框架,自然法则则需要我们具备情感体验的多样性。外国一些学者提出了“情感教育”[ ]的概念,即将情感性教育融入整体教育中,时刻关注学生生活体感、心境以及心绪,从而完善他们体悟人与物、感悟生活的能力。

1.语言形式之美

语文教学中,语言、修辞之美是我们进行文本赏析的重点,也是审美教育中强调的形式之美,《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要求“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语言形式都是不同时代人类文化的高度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元素,具有浓郁的情感内涵,蕴含高度的审美价值。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文美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妥帖与不可替代性,更能激发学生对美的探讨,受到美的感染,从而创造个性化的美。

2.情感熏陶之美

审美不能脱离一个“情”字,我们常说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语文的审美教育要用情感动人,通过呈现出的事物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以达到审美体验。所以,语文教育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要给人性和文学尊严的教育。正如鲁迅先生曾说:“文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欣赏中获得高尚的情操。”

我们以七年级第五单元课文为例。首先要把握本单元的情感教育目标:“本单元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这个教学目标要求显然蕴含了情感教育:对动物命运的关怀。

3.生活实践之美

语文学习不是只有“阳春白雪”,还有“下里巴人”。在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时,关键要帮助学生形成脚踏实地的语文价值观,让学生用自己的实践,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调查发现生活之美,而这个美感只有当他们真正投入到生活实践,感悟生活中的民俗中才能体会到。

我们以《端午的咸鸭蛋》为例,浅析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文化课程的学习。饮食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也满足了人们精神层次上的需要,因为这涉及到了文化选择与文化表达的问题。语文教师由此可以開发岭南饮食习俗的资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延伸开来。学生感受到了食物的美、劳动的美,对作者隐藏在食物中的思乡有了共情,而这认识依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获取的。

二、原则性教育

席勒说过:“美,把一切事物看作是本身的目的。”美的最高境界便是遵循自然原则,遵守社会原则,将社会基本准则内化为自身原则。

语文教学的原则性教育,就是以文本中厚重的人文修养、健康向上的生命韧性、正直实诚的人格品质来熏陶学生的品行。语文教材中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有尊师重道的传承,也有对小人物的关怀,更有对自然馈赠的感恩……种种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文章,有助于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健全他们的人生观,使他们发展成一个有社会公德、遵守社会契约的公民,也即是原则性教育。

我们还是以《猫》为例。文章借三只猫的故事写出了作者的潜在思想感情,并引出一番为人的哲理,这正是文章的原则性教育。

三、将审美教育引入语文教学的途径

1.创设情感情境,进行知识迁移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也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者和主导者。教师应制造各种氛围,使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体会文本的审美意义,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

中学生容易受到情感的暗示和感化,语文教师要学会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创设情感情景,通过引导,牵引起学生的情感线索,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共情。教师可以通过现身说法、学生自身经历以及社会热点话题等作为情感情景的引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延伸开来,从而营造氛围。我们还是以《猫》为例具体分析。

上课伊始,直接通过两个小问题激起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是否养过小动物?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动物?接着,用小动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直观情绪。最后,通过言语渲染将情境达到高潮:教师分享与图片所示小狗相处的点滴趣事。

情景已初步设定,第二步便要着眼于情景的扩展与延伸,将教师的情绪转移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中——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动物之间的故事。情景创设完成,学生完全沉浸在对动物关心、爱护的场景中。

最后,时机已经成熟,学生通读课文,同时完成表格。

三只猫,三种待遇,三种命运。有了第一、二步情景的创设,学生能设身处地将自己代入作者此时此刻的处境,从而得出自己的看法:一个弱小的生命就这样在“我”和家人的强势话语围攻下、在强势暴力的追杀下含冤而死,因此我们要仁爱,不要残忍。学生能从人与动物的地位上思考,他们的情感体验由己及人,由人及物,上升到自省意识。这是情感性教育,这就是美的课堂。

猜你喜欢
席勒审美原则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席勒的烂苹果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