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词的翻译不对等现象及对策研究

2021-06-11 16:55雷梓涵
锦绣·上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意译音译

雷梓涵

摘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客观差异,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尤其是面对具有中国特色文化词的翻译时,不仅需要译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充分了解源语与目标语的差异,尽可能做好两种文化间沟通的桥梁,做出理想的翻译。本文通过分析实例,展现汉英翻译中中国文化词不对等的现象,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音译;意译;中国文化词

一、中国古代经典阅读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

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可译也,则达尚焉。”翻译讲求做到“信、达、雅”,“信”即为尊重原文,忠实于原文,尽量再现原文;“达”为通顺流畅、自然畅达;“雅”为译文有文采,“神似”原文。[1]但面对具有中国特色文化词的翻译时,译文很难符合这三大翻译原则,更别提达到翻译对等。

例如,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其中的“智仙”是琅琊寺的住持大僧,佛名:智仙。各大翻译名家对“智仙”的翻译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等人采用的音译和解释的方法,即“the monk, Zhixian”,或者“Zhixian, the monk in the mountain”。这类翻译的好处在于,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人名“智仙”直接音譯,能够让读者切身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词的魅力,但由于外国读者不了解中国文化词,所以在前后加上解释词“the monk”,以此让外国读者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词的含义。第二类则直接采取意译和解释。例如著名汉学家翟理斯将其翻译成“a Buddhist priest, called Deathless Wisdom”以及潘正英的“a Buddhist monk, the Wise Immortal”。此类意译法的翻译将“智仙”的内在含义直接翻译出来,这样更容易理解,简洁明快且不容易产生歧义,便于外国读者理解原文。

不管是音译法还是意译法,两类的译文并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采用的是不同的翻译方法。但面对中国文化词的翻译,几乎都无法做到翻译对等。

二、中国文化词翻译中不对等现象的对策和研究

(一)音译和意译的灵活应用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智仙”的翻译中主要采用是音译和意译的两大翻译方法。对音译法而言,在翻译过程中,某些事件或词汇是专属于另一个民族文化的,这种概念和含义当中的不对等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式就是音译法。[3]音译的好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音译可以保留原语的异国情调,从而丰富本族语言。二是文化词语的音译可以避免意译和直译不当导致文化亏损或语义不全。 [4]麻将是中国古人发明的一种博弈游戏,娱乐用具。对麻将术语的翻译,很难找到与之对等的英文,因此这时我们就需要采用音译法。“胡”即“woo”,像“碰、杠、吃”则是“Pong / Kong / Chow”。现阶段,像这一类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基本都直接采用拼音,而像人名、地名、专有名称的机构基本也是音译。但音译作为一种翻译方法,并不是每个文化词都可以依葫芦画瓢,也要讲究一定的准确性。音译也有其不到之处,最大的弊端在于音译出来的词汇,读者无法明白其中内在含义。

而意译恰好能弥补音译的不足。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通常在源语与目标语中存在巨大文化差异下使用较多。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音译的话,“Sai weng shi ma, yan zhi fei hu”。因此像这一类的文化词语应采用意译,“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gain”。

(二)多种翻译技巧相结合并基于一系列研究考证的灵活翻译

但在涉及到地名、人物名称、头衔等的文化词翻译时,一定不能够想当然地直接翻译。这些内容的古代与现代的叫法可能差别很大,或者发生过很大的变化。因此要进行仔细的思考、理解、查阅资料、求证、再形成译文。[1]例如,孔子名字的翻译,如果不进行考证和研究,许多人会翻译成“Kongzi”或“Kongci”。但更为准确的翻译是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先生翻译的“Confucius”。经过考证研究,在孔子的那个年代,很多人尊称孔子为孔夫子。于是利玛窦将“孔夫子”音译成当时罗马教会的“官方语言”拉丁语。孔夫子三字在明朝官话中的发音和今天的基本一致,利玛窦利用“con”对应“孔”,“fu”对应“夫”,至于“子”则相对较难翻译,因为拉丁语中缺乏和汉语中的“zi、ci、si”发音相近的音。利玛窦最终选用了“ci”这个组合,在拉丁文当中字母“c”在后面加上字母“i或e”时,会读作类似英语当中“China”的“ch”或英语“cats”中的“ts”。同时,在拉丁文中,名词有阴阳性和中性之分。一般情况下,阳性名词,尤其是人名,都会以“-us或us”结尾。而作为男性的孔夫子,在拉丁文中他的名字自然也就加上了一个“-us”的后缀。于是经过一系列的考证,调查和研究,我们最终有了“Confucius”这个孔子的拉丁文翻译。

三、结语

鉴于汉英文化词翻译不对等的现象,且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较大。译者一方面需要加强语言文化功底,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及中英文水平,同时还需不断去了解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习惯,才能在翻译过程中表达出作者的含义,做到“信、达、雅”;另一方面,译者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各类题材都需涉猎,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力求做到类似于许老先生在唐诗翻译中所提到的翻译原则“音美、意美、形美”。

参考文献

[1]杨蓓.古典诗词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及对策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6):40+42.

[2]邵娟.英汉互译中的词汇不对等及其翻译策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2):8-9.

[3]况新华.音译的原则[J].江西社会科学,2002(11):89-90.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

猜你喜欢
意译音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物质文化在《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
论外汉音译的意义关联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音译规范的韵律学视角探究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汉英动物词“龙”与“凤”的文化内涵及英汉互译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鲁迅音译的外国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