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美术鉴赏案例

2021-06-15 03:40杨文益
教育界·下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格尔尼卡内容

杨文益

【摘要】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历史画鉴赏是图像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图像识读能力的基础之一。文章从历史题材绘画视角、真实性、艺术性特征等方面对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进行了分析。此外,尝试建立由浅入深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观察,丰富对历史画多维度的赏析。

【关键词】历史性题材绘画;内容;艺术表现手法;阐释方式;《格尔尼卡》

历史性题材的绘画包含着史实与艺术表现特征。历史画一边呈现作者眼中的“真实历史”,另一边具有艺术的表现性。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与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同时需要兼顾“艺术表现”。艺术表现并不是简单图解作品内容,而是分析作品呈现的“艺术性”,即作品的基本绘画元素、艺术家的意图和图像的意义,体现艺术家对文化的回应。这种回应包含着艺术家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思考和看法,以及从什么角度观看与理解世界,这些思考构成“艺术性”。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历史绘画鉴赏往往以教师解说为主,以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为主,并不会仔细观看与分析作品内容,其后果是大部分学生被动接受。整节课下来,学生只能粗略了解一幅历史绘画,听完画中故事便结束了欣赏。此外,大部分美术教学是对具象表现手法的历史题材绘画进行鉴赏,没有与其他艺术表现方式的历史题材绘画进行对比,长此下去不利于学生思维发散,以及图像识读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因此,需要对区别于具象表现手法的历史绘画题材作品进行鉴赏。抽象艺术作品《格尔尼卡》就可以归为此类。本文将以《格尔尼卡》为例,通过由浅入深的方法带动学生逐步认识与了解历史性题材绘画的共性和个性以及绘画的艺术表现层面。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于20世纪初创作的作品,该画以西班牙北部的重镇格尔尼卡被法西斯轰炸事件为创作主题,作品通过黑、白、灰三色的搭配渲染悲剧的色彩,控诉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一、观看作品自身包含的内容

学生需要认真观察美术作品图像的“事实”与“表达”,即主题、氛围、场景和艺术表现。在内容与场景方面,《格尔尼卡》其主题来源是二战时纳粹轰炸西班牙的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数无辜人民的事件。作品中有变形的公牛、人和风景,以碎片化及拼贴的形式呈现,颜色上以黑白色为主。整幅画弥漫着痛苦和悲剧性色彩。与以具象人物和故事情节性为主的历史性绘画有所不同,《格尔尼卡》是以抽取个性特征的形象图形作为描绘对象。

在艺术表现方面,一般历史性题材作品以构图、造型等绘画规律分析作品。如《自由引导人民》,首先,从构图方面来看,采用欧洲古典绘画常用的稳定均衡式构图范式;其次,分析色彩之间的搭配,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营造氛围;再次,分析主体的形象,如人物造型、表情和行为等,如何设计人物造型会让画面显得激情四溢,使其生动化。

《格尔尼卡》是以绘画基本元素作为审美对象,即以点、线、面等元素作为视角分析作品。弗朗克·贝尔谈到“有意味的形式”[2],通过点、线、面之间的组合、排列和重构构建作品,传递作者的意图。首先,《格尔尼卡》在构图上并没有传统绘画的构图模式,如“S”性构图,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使作品平衡。其次,色彩方面以黑白相间的颜色为主,不同的黑与白面积之间错落有致地分布,使不同图形的形状给予人巨大的冲击力。再次,由点、线、面构成的不同形象被切割成不同的块面,并以一定的内在秩序重构。这些元素并不是规则的图形,如作品中的左上角有类似灯具的锯齿形图形与方形、公牛等图形之间的冲突,这些绘画的元素之间形成内在张力。

因此,学生在欣赏作品时需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认识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绘画主题、特定的场景与环境或者作品选取的那一刻时段等;另一方面则是观看其绘画风格、绘画元素。这种欣赏不要求学生具备复杂的历史知识与美术知识,同时这种观看方式能让学生关注画面本身的内容,而不是被动地依赖解说,从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文本背后的意义

象征和隐喻是历史性题材绘画艺术性的关键点。象征与隐喻是历史题材创作的主要手法,是区别“事实”与“表达”等初级主题的更深一层表达。象征是指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或概念,图像象征是指通过图形或者物象表达某种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是一种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隐喻是指喻体与主体间距离远近的关系,即喻体与主体的距离较远,主体的意义隐藏在喻体之后,让人不易察觉作者表达的意思,需要通过剖析。

《格尔尼卡》是一种象征、寓言、暗示和隱喻的典型代表。评论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也说,“《格尔尼卡》是毕加索运用象征手法的一座丰碑。”[3]毕加索选用碎片化拼贴起来的受伤的马匹、狂怒的公牛和人,这些形象被画家模糊了其具体的个性特征,指向一种抽象的概念,成功地成为象征性形象和隐喻的谜语。《格尔尼卡》不同于传统绘画的象征手法,即明确的象征指向等,如《阿尔诺芬尼夫妇》中的小狗象征着忠诚。《格尔尼卡》的象征指向是不确定性,作品中的图像象征着格尔尼卡镇无辜惨死的人民,图像被艺术家抹去了个性特征,分不出具体的性别,并被以支离破碎的方块图形构建起来,可以解释为隐喻了西班牙人的苦难,也可以理解为代表整个法西斯带来的战争的残酷性,或许还有更多的隐喻。因此,真实的历史面貌与绘画表达多元化的组合使得画作超于简单的“讯息”传达的层面,是艺术家用象征主义表达个人对历史的强烈情感。

并不是每张历史绘画都易懂,如特定历史事件(如《格尔尼卡》)、宗教绘画等。因此,学生在欣赏历史性题材绘画作品时,要指向图像隐藏下的意义探究,这需要大量的文化知识积累或者查阅资料。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指向性地引导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背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发散思维,猜想图像背后作者想表达的意义。

三、在艺术史脉络中的位置

在历史性题材作品中,《格尔尼卡》以独特阐释方式叙述历史真实。首先,《格尔尼卡》的表现形式与传统历史题材绘画有所不同。其文本来源是真实事件,但在作品中并没有一般历史画所描绘的具体人物、地点和时间等元素,而是通过将历史事件中的场景分解、凝练和提取成不同的图形,以图形的拼贴手法构建图像。其次,这种图像将不同时段、不同地点的人物或者场景汇集在同一画面,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叙事逻辑的完整性,同时使得主体形象平面化,但意义形成立体化,即指向多元化。此时的故事性变得不重要了,也不关心如何呈现具体的历史事件,重要的是它不仅表达了历史事件给人的感受,而且强化了事件内在的感染力,使人们可观和可感。一般历史绘画更多的是将文字转化为图像,竭力营造一个虚拟但又真实的时空,如有场景、人物和正在发生的事件等。如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希奥岛的屠杀》,叙述了1882年土耳其侵略者入侵希奥岛,大肆屠杀当地的希腊平民,并洗劫了这个小岛的事件,此时图像通过真实虚拟场景告诉观看者当时的场景。而《格尔尼卡》不需要像传统绘画般向人们娓娓道来。

当然,《格尔尼卡》与传统历史画相比还有其他的差异性。如《格尔尼卡》主体的个性模糊化与传统历史画主体的具象化不同,前者抹去了主体的个性特征,后者则极力塑造主体形象。

在此,对于作品的叙事结构分析已经超出画面本身的审美,这阶段考验教师的知识专业性,需要教师具有熟练的美术史知识,带领学生观看《格尔尼卡》主题的叙事方式,打破学生固定的语言表达模式。以诗歌结构为例,诗歌与平常的语言结构不同,一般书面语言是主谓宾结构,目的是表达清楚意义,而诗歌的语言是由不同词语拼贴而成,顺序与词性无特定结构,其目的是以词语之间的关系构成独特画面感或者意境。这样就让学生了解了独特的思维模式。

四、结语

美术鉴赏课程需要丰富观看艺术的方法论。从对历史性题材绘画《格尔尼卡》案例的分析中得知,为了观看绘画内容,需要建立一套结构方法,先从总体上判断,再将关注的方向转到具体的细节上,形成由浅到深的观察。首先,对基本的图像进行分析,这不需要太多的美术知识与历史知识,只需要观赏者对图像进行仔细的分析便可。其次,大部分的历史性题材有其“隐藏的象征主义”,需要学生自己搜集与了解相关知识才能解读图像指向的意义。再次,便是这幅作品在艺术史中的地位与意义,这需要观看者具备视觉文化素养,因为有时候作品独特的艺术性会被其他事物所遮蔽,需要横向和纵向对比才能看出精彩之处。

美术鉴赏既需要对作品共性进行分析,也需要对作品个性进行分析。将《格尔尼卡》与一般历史绘画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分析多元化的历史性题材绘画,拓宽鉴赏视角,提高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王彬.浅议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7):220-221.

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第一卷)·古希腊罗马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周小松.历史画的主体性与诗性[J].新美术,2017,38(07):104-107.

猜你喜欢
格尔尼卡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格尔尼卡》挂毯“重返”联合国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战争之殇——《格尔尼卡》
浅析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内容与形式
主要内容
格尔尼卡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