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以地理学为主的多学科解读

2021-06-16 08:05钟望春
科学咨询 2021年23期
关键词:朝霞谚语云彩

钟望春

(广东省惠东高级中学 广东惠州 516321)

“朝霞”和“晚霞”是大家最为常见的自然景观,因其绚丽的色彩,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此,“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也成了大众耳熟能详的民谚。

民谚源自生产生活实践,最终又服务到生产生活中去。“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诞生于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属于农谚;“朝霞主晴,晚霞主雨”,对天气的预测又服务于农业生产中去,属于天气谚;在口耳相传中也成为了文人创作的素材,从谚语上升到了文学作品,如“虹霓纷其朝霞兮,夕淫淫而淋雨”(西汉·严忌·《哀时命》),“落日烧霞明,农夫知雨止”(唐·储光羲·《晚霁中园喜赦作哀》)等,一直流传至今。

“农谚”“文学作品”属于社会科学,涉及语文、历史等学科;“天气谚”属于自然科学,涉及地理、物理等学科。地理学经常成为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桥梁,是处理时空变化的学科[1-2]。因此,本文以地理学为主导,融合语文和历史学科知识,或许是全面解读“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最好选择。

一、语文学科上的争议:“朝霞在西,晚霞在东”或“朝霞在东,晚霞在西”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中,有一篇名为《看云识天气》的科普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性说明的文字:“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文段中明确提及了朝霞和晚霞的方位,即“朝霞在西,晚霞在东”。细心的读者仔细想来,这与我们日常所见的“朝霞在东,晚霞在西”完全相反,引发了认知偏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到底是耳听为虚,还是眼见为实呢?两位语文教师就方位的问题直接就引发了质疑和争论(见表1)。

表1 “朝霞在西”“晚霞在东”的语文教学之争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科学性的特点,能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正确无误的认知。进行有误质疑的作者王瑞生提供的依据是《新华字典》的编录:即“朝霞是早晨东方的云霞”“晚霞是日落时天空出现的彩云”。[3]

引发无误争论的依据是,该文作者陈新请教了气象局的专家,得到的回答是:“朝霞、晚霞这里指的是反射霞。早晨当太阳照射在西边的云彩上经过云彩散射,使云彩呈深红色,这就是早霞”。[4]因此,“朝霞在东,晚霞在西”是正确无误的。然而,读者读完之后,还是会有疑问,既然“朝霞在西”“晚霞在东”不误,那为什么生活中看到的还是“朝霞在东,晚霞在西”。可见,这个问题依旧没有解决。遗憾的是,受学科思维的限制,作者陈新也没有进一步陈述和解答这个问题。

从地理学学科的角度看,“朝霞在西,晚霞在东”或“朝霞在东,晚霞在西”均无误,在对地理自然现象发生方位的判读上,必须要引入参照物,当以观察者本身为参照时,拍照或是欣赏朝霞都是面向东边的天空,所以“朝霞在东”,而晚霞刚好相反,即“晚霞在西”。

当以太阳为参照物时,早晨日出东方,光线照射到西边的天空被云彩散射,出现朝霞,即“朝霞在西”;反之,傍晚日落西方,光线照射到东边的天空被散射,形成晚霞,即“晚霞在东”。综上所述,《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准确、科学的科普说明文。

“朝霞”和“晚霞”的方位辨析清楚,在于为运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来预测天气提供认知基础。从天文气象学角度上讲,日常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来预测天气变化,所使用的参照物是太阳,霞的方位即“朝霞在西,晚霞在东”。

二、地理学科上天气的预测:朝霞主雨,晚霞主晴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是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对天气的预测,需要从地理的时空角度进行综合考证。从地理时间角度来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对天气的预测,按照时间尺度,可以分为对当天天气和未来几天天气的预测。

当天天气的预测,时间极短,涉及到实时的气温、湿度的变化。“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可以这样理解:朝霞说明早晨天空有云彩存在,天气状态不稳定,随着太阳升高,热力作用增强,对流运动进一步发展,云层不断堆积,当天容易造成阴雨天气,最好“不出门”。相反,晚上由于太阳下山,空气层逐渐恢复稳定,对流减弱,原来白天生成的云彩也将归于消散,当晚天气一般晴好,如果是盛夏,更适合古人乘凉爽夜行赶路。

未来几天天气的预测,相当于如今的天气预报,需要考虑天气系统的移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可以这样解读:朝霞说明西边天空已有云存在,早上气温相对较低,云的形成主要是天气系统原因引起的。未来随着天气系统东移,本区域将逐渐转受其影响,天气将转向阴雨。晚霞的出现说明一般上游西部天空没有云彩,太阳才能直接照射在东边天空,而下游东边天空上的云彩会随着时间离本地愈来愈远,不会影响到本区域,而西边晴朗的天气也将随时间逐渐移动过来,天气转向晴好。(见图1)

图1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气系统移动示意图

解读到此,从读者和学生的角度看,依旧会发出疑问:我国天气系统东移现象存在的证据有哪些以及为什么会东移。

从日常地理教学和高考试题看,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中,人教版教材讲解相对简单,没有涉及到我国天气系统大多向东移动的轨迹。然而,在历年地理高考试题中,其在题干表述或示意图中多次出现(见表2),提供了非常典型的案例证据。

表2 历年地理高考中涉及到我国天气系统东移的试题汇总

那为什么我国天气系统东移呢?

从我国所处的纬度、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看,“天气系统的移动受大的环流背景的限制,在我国大的环流有2个主要方向,一个是西风带,一个是东风带,中间地带就是副热带高压。西风带在北方,东风带在南方。一般副热带高压从春季北上开始影响我国,在其没有登陆前我国基本都是处在西风带里,所有天气系统将始终保持自西向偏东方向移动,一旦副热带高压进入内陆西风带就开始北撤,进而在副热带高压的北侧是西风带环流,其南侧即为东风环流。所以,在西风环流控制时,天气系统就自西向东移动,在东风环流控制时,天气系统就自东向西移动。因副热带高压位置与太阳直射点有关,始终偏南,因此,中国北方全年以西风带影响为主。中国北方天气系统也以自西向东移动为主。所以,相对中国北方而言,西侧应称之为天气的上游,东侧则应称之为天气的下游。”[5]

从我国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从陆地入境的天气系统绝大部分来自西南和西北,然后向东移入太平洋。”[6]夏秋季的华南地区,多台风,热带气旋从海洋入境,天气系统向西移动,其移动路径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限制。所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并不适应夏秋季的华南地区(图1右下角有标注),热带气旋在洋面形成的时候,会大量地吸收水汽,华南临海地区在台风到来前夕,天气会异常晴朗和高温,广东潮汕地区流行民谚:“傍晚红遍天,三天必台风”。也就是说,当出现晚霞,未来三天必有台风。无独有偶,雷州半岛渔民也有类似“红风黄雨”一说,即当海上的天空变红变紫时,意味着台风即将来临。

此外,对于“不出门”和“行千里”的理解除了受天气原因影响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出行的半径”。据文学对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再创作的最早记载,我们可见于汉代辞赋家庄忌的《哀时命》里,有“虹霓纷其朝霞兮,夕淫淫而淋雨”的句子,由此可推断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谚语流传的大致历史时空背景。因此,古人受生产力水平限制的影响,“出行半径”完全在某一天气系统的移动控制范围之内。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行半径”不断扩大,那这一谚语又是如何随着古人的足迹传播开来的呢?

三、历史学科上的传播轨迹:随我国农业重心的南迁,谚语从北方流传至南方

民谚,自古已有,源自生产生活实践,民间口口相传,源远流长。

《说文解字注》中:“谚,传也”“谚,直言也”“谚,传言也,从言,彦声”。《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7]谚语的创造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最有实践经验的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出行范围基本上由农业生产半径决定,“落日烧霞明,农夫知雨止”(唐·储光羲·《晚霁中园喜赦作哀》)。所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人们在农业生产中用来预测天气,服务于农业生产,属于农谚或天气谚。

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气象发达的国家,气象学一直为农学家所重视。古代的主要农书中都有气象学的内容,如王祯《农书》有“授时篇”,徐光启《农政全书》有“授时”和“占候”各一卷,还有几种有关农业气象的专著,如元末娄元礼的《田家五行》、清末梁章钜的《农候杂占》等。[8]因此,我国对于气象学的研究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现代气象学发展研究也是如此。

农业气象谚语的流传离不开文字的记载,更离不开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时空传播。例如,宋代词人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郦道元《水经注》中对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描述的考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因此,“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诞生于农耕劳作,但时空的流传远播,在于文字的记载和文学的传播。该谚追寻到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虹霓纷其朝霞兮,夕淫淫而淋雨”(西汉·严忌·《哀时命》)。

我国农业社会开始于新石器时代,刀耕火种,生产力十分低下。相比于长江流域的流水堆积形成的黏重土壤,黄河流域的风成沉积黄土更容易耕种,农耕文化沿着黄河流域慢慢发展起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也就诞生于黄河流域,与我国北方天气系统东移为主的实际情况相符,符合科学解析的内涵(见图1)。

随着时代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南方地区水利设施的新建,南方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在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在这过程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谚语从北方流传至南方。

四、小结

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地理教育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凡事细处着手,而生活学习中的地理现象和事物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从地理教学的角度看,本文对“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谚语的解读,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形成一个全面立体的认知,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其学以致用,学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地理学科的审美和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朝霞谚语云彩
我心中的那一抹朝霞
神奇云彩:大自然的画作
春天的云彩
相聚在花开的季节里
云彩的秘密
云彩大秀场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夕阳情深 只为朝霞添亮彩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