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1-06-16 11:56吕素香倪国华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新文科立德树人

吕素香 倪国华

摘 要: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文社科领域应对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挑战的战略性选择。北京工商大学在新文科建设中根据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不均衡”问题,探索形成了以“四个正确认识”①为切入点,以“五类课程”为支撑、以“三大机制”为保障,价值导向鲜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新文科;“四个正确认识”;立德树人;创新实践能力

新文科建设的基本遵循

时代背景是学科建设的土壤。“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的新使命,也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3]的新要求。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文科建设指明了方向。

因此,与美国希拉姆学院2017年提出来的“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的新文科理念不同,我国新文科建设要更加突出中国特色,强化价值引领。既要面向科技革命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更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面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培养未来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

经济类专业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基本遵循,通过教育理念、育人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学科专业知识与中国产业发展及经济社会的紧密融合,用中国理论、中国范式、中国标准、中国自信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拥护党的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新型财经类人才,从而践行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初心使命。

当前经济类专业建设存在的三个“不均衡”

与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高等教育的战略要求相比,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对于经济类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相比,当前国内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三个“不均衡”问题。

一是思想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不均衡”。教育理念上普遍对“立德树人”比较重视,但实践中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具体措施不足,特别是在专业教学层面,如何将立德树人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全方位,将教师的育人责任转化为课堂内外的自觉行动,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想素养提升实现自然融合,相关成果还显单薄。

二是国际视野与本土思维培育的“不均衡”。教学内容“国际化”步伐较快,但与中国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不足。学生国际交流学习机会增多,一些高校甚至直接搬用国外的专业课程、教材和理论。同时,近年来教师队伍中“海归”比例大幅上升,他们熟悉西方语言文化,热衷于追随所谓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但缺少本土实践阅历,缺少对中国国情及改革发展的深度了解,因而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注,鲜少运用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对中国发展道路进行解析阐释,难以对学生进行本土化思维训练。

三是理论教育与创新实践教育的“不均衡”。专业培养方式依然以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为主,但面对新经济、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培育不足。由于现代主流经济学在研究范式上倾向于通过抽象的数理建模和计量实证来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经济类专业近年来文理交叉融合趋向显著,但教学方法和理念创新不足,缺少将专业知识与产业发展紧密关联的创新性实践类课程,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体系化培养和训练。

上述三个“不均衡”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一些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价值导向不明确,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构建在西方经济理论和价值观之上,文化底蕴不深厚,难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难以养成“家国天下、经世济民”的情怀担当。作为应用型学科,核心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实际需求,专业素养不能“顶天立地”,缺乏创新解决中国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工商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经济类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中,重在找差距、纠偏向、补短板,对照新时代新要求,以强化“四为”为目标,以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为切入点,突出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通过调整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创新课程组织形式和落实制度保障等改革举措,强化研究性课程、开放式课程、实验实践课程、“中国特色”课程以及第二课堂“五类课程”,实现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与思政育人“五位一体、五育协同”,形成价值导向鲜明的新时代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培养目标:强化价值导向

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的价值导向。学校将思想政治素质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掌握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的同时,兼备结合国际经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价值导向,体现了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大學的办学方向,就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

2.明确培养着力点:“四个正确认识”

“四个正确认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所擘画的指路明灯,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最佳切入点: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使学生更加注重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学习素材,提炼学术观点,进行学理研究,提升专业能力。通过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拓展多样化教学空间与专业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培育学生躬身实践的务实作风,提升开拓创新的意识能力,涵养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

3.改进培养方案:“突出五类课程”

在保持总课时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及课程组织模式进行调整,突出“五类课程”,以课程变革引领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

一是研究性课程。以“专业创新教育”必修课为代表,课程组教师依托科研项目,带领学生开展专业调研,了解国情民意,或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将俯身基层、心系百姓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自然附着在学生的价值体系中。例如:近年来,金融、保险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京津冀等区县调研,连续五年发布全国县域金融生态指数、《北京健康保险市场分析报告》;财政专业学生连续三年参与北京市财政局委托的市级重大财政支出项目的全过程绩效评价工作;经济学专业学生跟随教师走进全国20多个贫困村参与“国家精准扶贫”项目的实践调研。学生带着问题在实践中自主学习,在研究中思考成长。

二是开放式课程。为了使专业教育紧密链接社会需求及行业前沿,经济类本科专业均设置了大量校企合作的开放式课程,邀请行业专家到校内授课,与校内师资形成互补。例如:经济学专业引入国内十大资产评估公司的专家,打造了“企业价值评估”等行业实务特色课程;贸易经济专业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共建虚拟“期货学院”,部分课程直接在虚拟学院完成;财政专业“税收管理”课部分内容直接在税务大厅由校内外教师共同实地教学。

三是实验实践课程。依托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两个实验教学平台,各专业均开设了3门~5门實验实践类课程,既有传统核心业务的虚拟仿真,也有行业最新技术的场景应用,形成了国际商务谈判模拟、跨境电商模拟实验、证券交易模拟、量化投资、寿险精算实践、风险模型与实验、企业战略管理模拟等二十余门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践和实训课程群,通过研讨式、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系统训练。

四是“中国特色”课程。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不仅强调门门课程有思政,而且在课程设计上,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进行精心布局。将“政治经济学”课程前置,作为第一学期必修课;开设“《资本论》选读”课,优先为学生打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底色。在专选课程中增加“中国经济专题”“中外商业比较”“新中国金融发展史”等国情类课程,培养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的了解和文化底蕴。开设“经济法”“商业伦理学”等专选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五是第二课堂课程。重视第二课堂党团活动对学生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连续十余年开展“十乡百村千人行”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深入京华大地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连续五年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深入京郊黄山店村等走访调研,开展党支部“红色1+1”共建,发挥专业优势,帮助农村进行产业规划、金融服务、农产品营销等,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4.落实制度保障:形成内生动力

一是建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学校经济学院与63家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签约,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实习实践活动。聘请446名校外导师共同开发课程,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确保学生培养与行业需求契合,专业能力与产业发展衔接。

二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培养和评价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发表论文、获奖等,给予工作量认定和成果奖励。每年派出若干专业教师到校外挂职,他们走进政府机关、行业部门,参与行业管理,了解行业发展,为学生培养带回新思想、新技术、新理念。

三是建立学生第二课堂考核评价制度。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设定明确的内容和学分,纳入必修课程。学生党支部将参与“红色1+1”活动等情况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必修课,使更多学生能有机会在党团实践活动中提升思想境界和实际能力,得到锻炼成长。

结语

学校经济类专业立足新时代新需求开展新文科建设,坚持问题导向,以“四个正确认识”为切入点,通过五类课程的设置,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为保障,通过校政企合作、产学研协同,补齐了高校教育资源有限、教学落后于经济社会实际发展的短板;以完善“三全育人”格局为目标,通过发挥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同频共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注释:

①“四个正确认识”为“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5-19(2).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1).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能力新文科立德树人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在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妙招”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发现内化教学法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