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基于福建省50 所院校五个向度的分析

2021-06-18 02:41眭川傅建雯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跨境办学院校

眭川,傅建雯

(厦门理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一、福建省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发展背景

1.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发展是职教强国强省的重要支撑

福建历来都以“外向开放型”的姿态发展经济,利用国家政策、山海江河和地缘商缘等优势资源,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亚太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并正在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的代工生产向中高端的设计和营销挺进,省内诸多涉外经营企业结合国家对外战略和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向海外“走出去”的步伐。高职院校作为企业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主要输出方,应当随着地区主导产业更新换代,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规格与方向,并密切掌握各行业的发展动向,明确开展跨境教育合作对带动区域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意义,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资源、授课师资、产教融合、成果转化等方面落实高职教育跨境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和助力企业顺利出海的使命。[1]

2.跨境教育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仍有短板

福建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合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政府主导型、联合效应型、企业主导型和行业支撑型办学模式都在办学过程中单独或者混合出现过,[2]而且部分“骨干型”高职院校已尝试将经过实践验证、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经验和教学资源输出到国外合作院校。福建省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8 年省内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达109 人,同比增长 32.93%;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参与培训数量大幅增长,达35,930 人次,同比增长451.07%;省内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接受培训总人(日)数达12390,同比增长990%;全省高职院校共有 62 人在国(境)外机构担任相关职务,同比增长34.78%;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高职项目有6 项,占全部项目的11.3%,其中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是全国第12 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是目前国内唯一被授权开展副学士学位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但福建高职院校在跨境教育合作中也存在短板。省内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参与国主要是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广泛拓展到更多的沿线国家和地区。由于经费压力陡增、学生毕业率回落等因素的出现,省内高职院校招生面临困难,不得不降低准入门槛,直接导致生源质量下降。

3.福建省高职院校在新国家战略布局下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国为关键、周边为首要、‘一带一路’为两翼”的新国家外交战略布局,对福建高职跨境教育合作与发展的理念和路径提出了更高阶、更深层要求,需要省内高职院校基于省内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的实践经验,制订符合内外国情并能够输出海外的规则与标准,在办学规格、课程标准和人才质量认证体系等方面与海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并轨,通过取长补短不断调整自身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课程体系认证、师资团队成员培育、学生综合技能养成,以符合国际通用标准与规则。因此,福建省高职院校跨境教育亟待实现发展战略和路径的转轨和并轨,实现“请进来——多融合——送出去”的提升路径,[3]从现有职教经验与模式的被动接收者,向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者和输出方转变。

二、福建省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框架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移动互联网小程序向相关院校发放问卷共50 份,共回收45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在调查对象中,公办院校26 所,民办院校24 所,其中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6 所,占总数的12%。高职院校教育的内涵要素为跨境合作提供了支撑资本,并提供了探索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合作模式的现实基础,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厘清与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发展紧密关联的各项核心因素。

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发展研究向度相关成果的梳理分析,发现向度划分标准不一,划分依据多样。[4]因此,对各主流研究的共性进行归并分析,制定高职院校跨境教育的结构向度,包括跨境教育发展战略和制度、跨境教育发展机构和人员、跨境教育交流合作模式层次、师生跨境交流、跨境人才技能和供需结构以及市场匹配度等5 个基本向度,如图1 所示。

图1 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发展研究五个向度图

问卷中每个向度又分别细分为若干个具象方向,详见表1。为确保问卷调查方向能够真实反馈被调查人意向,采取专家判断法来甄别结果信度。

三、福建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跨境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落实不到位,相关制度不完善

福建作为“一带一路”之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应该把跨境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跨境职业教育置于建设国际化和现代化技术产业体系、保障并改善民生的大格局中进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是高职院校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发展战略,福建省高职院校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尽管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参与院校数量较少,突出成果不多。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86%的被调查院校已经明确了校长或副校长分管学校跨境教育,并制定了五年发展战略规划,但仍有42%的被调查院校没有建立与发展战略规划相适应的制度,仅有30%的被调查院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跨境教育发展工作机制,包括规划、论证、实施、评估、激励、保障等制度。目前总体上省内高职院校在高职跨境教育发展方面的战略细分规划工作不够细致,缺乏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2.跨境教育发展缺乏管理队伍

通过调研显示,一半多的被调查院校没有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处或海外教育交流中心等管理机构。其中4 人以上专职人员的涉外事务监管组织仅占被调查院校的22%,10%的院校虽设立涉外事务管理机构,但是与其他二级单位合署办公,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此外,管理队伍参差不齐,总体有待加强。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职管理人员占比50.73%,兼职管理人员占比49.27%。兼职管理人员占比过高,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质量和效率,不利于项目健康发展。从管理人员学历构成来看,具有博士学历的管理人员占比10.71%,硕士学位占比51.87%,学士及以下学位占比37.41%,管理人员整体学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在预算经费投入上,大约五分之二的被调查院校没有在跨境教育交流与合作上投入经费,由于省内各大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来源不同,不同院校之间在跨境教育交流合作上的经费投入差距较大,但总体投入处于较低水平,一般在5~30 万元之间。

表1 福建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发展现状调查情况表

3.专业和课程缺乏国际标准,合作办学项目定位不清

虽然有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引入澳洲博士山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标准体系、授课师资、使用教材以及澳洲会计MYOB 应用软件,以及物流管理等闽台合作共建10 门专业课程,但从总体上来看,国际化课程的引进和消化力度还不够。90%以上的被调查院校没有国外认证机构认证的专业,认证专业数达到2 个以上的高职院校数为0。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很少有立足于境内外行业通行标准开设的核心课程,许多专业课程只是照搬国外高职院校相关课程,远不能达到境内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和市场对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的要求。专业课程教学难以达到国际行业通行标准,引进国外认可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课程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设置涉外合作专业的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国际化教学标准和相应规定,但专任教师很少能够使用与之匹配的国际化教学理念有效开展教学。被调研院校全外语专业课程数(不含语言课程)占专业课程总数的比例仅为0.8%,其他院校多开设双语授课专业。

此外,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监管缺失,使得福建省内高职院校在实际合作办学过程中无法精准实施。调研结果显示,被调研高职院校中与国外教育机构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为0,由地方审批并报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为6,并只分布在3 所高职院校内。高职院校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中国学生数超过100 人以上的有5 所,占被调研高职院校的10%。4 所高职院校在逐步开展境外合作办学或设立海外研学基地,但是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有境外办学的计划。

4.师资国际化缺乏制度建制,学生双向流动机制尚不健全

师资教研团队国际化是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合作的基石,师资队伍的国际化途径主要有“请进来”和“送出去”两种路径。在“请进来”方面,目前大多数省内高职院校对外籍和港澳台籍教师的招聘力度和持续性不够,很难支撑其跨境教育发展的预期需要。

在被调研的高职院校中,任课教师中国籍占比79.04%,外籍(含港澳台三地)占比20.96%,中方教师在教师团队构成中占绝对优势,外方合作机构派遣及海外独立引进教师在师资团队中所占比重过低。而且所引进的外籍教师多为语言类或商科类教师,工科、理科等外籍教师引进力度明显不充足、不持续。从“送出去”来看,高职院校具有留学经历的专任教师占全部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25%,而具有海外博士学历的专任教师占全部专任教师的比例仅为0.1%。被调研院校中有11 所共62 人在国(境)外组织担任相应职务,但各院校在该方面数据相差较大,极差为37,超过5 人担任驻外职务的院校仅有3所。据不完全统计,省内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赴境外指导和提供培训时间的总人日数达12 390。

在推动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国际化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目前来看,学生海外交流访学机会较以往有了相当的进步,但是双边交流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完善。较多高职院校多注重于“选和派”,但容易忽视“管、回和用”,这种全链条留学访学人员的管理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延伸细化。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年招收19 名海外留学生,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中水十六局协议合办“闽江国际班”,每年根据订单培养30 名毕业生赴海外任职,但这只是个别院校在学生交流方面取得的成绩,当年没有派遣学生出国留学访学的高职院校占到了被调研的68.5%,且仅有23.5%的被调研学校出国人数或接收留学生人数达10 人以上。

5.行业紧缺岗位精准培训仍需加强,对口就业率不高

由于当前不少被调研高职院校的跨境教育发展目标不明确,中外合作专业发展规划整体不完善,导致涉外专业设置中存在主观性、片面性和功利性,在海外市场需求、就业对口率、教师资质等方面都缺乏实地调研和实践论证。福建省内部分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存在随意性、从众性和短视性。作为向海而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地区,其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鞋帽服装、电子信息和机械装备等领域,但6 所全国高职示范校或骨干校举办的9 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国际金融、企业工商管理、会计等理论等文科专业只占其中8 席。

很多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合作培育人才的目标定位并不是为被“送出去”的中国企业培养人才,而更多地考虑自身招生的数量和学费。相当一部分被调研高职院校并不考虑本院校的实际师资力量和软硬件配备,而是只要有一两个相关学科的老师,就敢招校内外兼职教师搭班子开设中外合作新专业,如国际金融、工商企业管理、会计等,而对于被“送出去”企业大量需要的路桥和轨道交通工程、海洋和港口工程、工程经营管理等专业,开办院校极少,只有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与马来西亚林登大学合作开办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专科项目。

四、基于福建省内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向度分析的相应对策

1.政府规范引导,高职院校明确跨境教育发展战略

省市县三级政府是福建省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发展的主导者,起宏观引导、协调各方的定盘针作用。[5]首先,应完善高职院校跨境教育的制度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将中外合作办学限定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更加适用于各类型本科以上层次高校的对外合作办学。高职教育具有校企共生性,这决定了职业学校发展跨境教育必须与海外院校和跨国企业同时展开合作交流。此外,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技术培训和高等教育融合的产物,需要有专门的制度规范管理。其次,发挥经费引导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提出要探索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并以此为契机健全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和质量保证机制,特别强调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要密切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资企业的优质产能跨境出海,同时扩大和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6]在此基础上,提升高职院校跨境教育经费资助力度,提高经费使用成效,加强经费使用渠道的预设管理,通过跨境教育办学经费在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之间的均衡分配,调动民办院校背靠资助企业、与市场有密切联系等天然优势,引导民办高职院校主动开展跨境教育合作办学活动。此外,福建省内高职院校也要同时做好跨境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建立跨境教育发展双重协同机制,包括校—校—企—政协同机制和内部的校—院(系)—专业协同机制,形成“以政府宏观引导、学校制定战略、跨国企业(组织)协调、院系专业严格执行”的协同推进机制,发挥政府决策、企业衔接、学校与不同院系专业的资源整合优势。

2.明确院校内部各部门责权,实行跨境教育企业化运营

建立跨境校-企协作的有效运营需要建立明确的部门责权分配机制,处理好高职教育非盈利性与企业盈利性的关系。一方面,可以规划校—企协作跨境的发展模式,为涉及双边协作的各部门定编定岗定责;另一方面,校企双方共享办公场所和实训基地等资源,有效降低校企协同跨境的运营成本,同时提升中外学生及项目培训学员的实操能力和市场熟悉度。[7]跨境教育合作多部门联合,主要提供一站式咨询、授课、培训、实习、跟踪等服务,协调解决学生跨境实习就业、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师资国际化培训等问题,同时有效对接境内外跨国公司。

此外,也可以考虑在混合所有制的架构下设置有限公司性质的校—企共同体,负责上述各类具体业务。在日常运转中,校—企共同体作为相对独立、公司属性的法人存在,以企业的经营模式处理日常事务,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剥离。校—企共同体由外聘或者校内选聘的总经理负责日常运营和常规决策,主营业务链包含跨境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实行全外文授课,引入国外企业的行业准入标准和达标技能要求,由校—企共同体共同选派最优专业教师施教和培训。为提升全流程效率,可以引入企业的激励—惩罚机制,企业培训讲师与学校选派教师的工作任务量、绩效考核、成果激励措施等均应参照企业的规章制定,这种规章的制定可以充分调动与发挥校—企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为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3.整合国外企业和院校资源,对接国际行业和市场标准

福建省内高职院校应利用好各级政府的政策与地缘优势,与境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组建校—企共同体,学校吸纳国际行业企业资本和技术注入,国际企业消化学校的国际化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借助校—企共同体,对照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相关规定要求,逐步整合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合作院校的专业优质金课、跨境行业协会和对口企业的现场技能培训资源,联合开发适合国内高职教育的双语和全英文课程。以“跨国行业企业和院校优质金课程—优质金课本地化—基于国内融合化的课程认证—专业“产教融合、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主线,引入境外金课等优质教学资源。

4.加强中外师生互访交流,增加异地任职机会

通过构建校—企共同体,支持福建省内高职院校师生出访、留学、外派任职,同时促使境外合作院校和跨国企业派遣师生、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访、留学和任职。首先,建构境内外校企各方人员的进出流动“旋转门”机制,实现境内外校企各方教学培训和实习实训资源的共建共享,也使省内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和学习工作要求选择在国内或境外接受国际化技能培训。企业的市场或产品一线专员与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校—企共同体中密切交流,有效融合了双方的市场把控能力与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提升校企共同体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其次,充分发挥校企共同体的资源优势,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促成省内高职院校教师带领学生或学徒深入跨国企业一线实操岗位,开展现场培训,一方面提升学生或学徒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实现跨境校企间师资的互通有无,促使学校专业教师下沉对口企业常态化。三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出境跨校、跨企任职的机会。目前,省内高职院校跨境任职的实际职数不足百人,且主要以在海外华文基地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为主。因此,要推动出境人员海外任职的结构性变化,借助校—企共同体更多地选派人员赴任各业务岗位。

猜你喜欢
跨境办学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