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证书制度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研究

2021-06-18 02:41方艳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职业技能重构

方艳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2019 年2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 条”),明确提出从2019 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简称“1+X 证书试点”)工作[1]。2019 年 4 月,教育部正式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物流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等五个专业作为首批试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专业。1+X 证书制度的“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所代表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不是传统的职业资格证书,而是对学生(学员)在学习某一岗位技能、职业知识或者职业技能后获得的能反应其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X”证书代表着学生在某一行业的工作能力。[2]1+X 证书制度的实施不仅需要学生学习好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职业技能,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获取多个技能等级证书,成为产业发展需要的多技能复合型人才,自身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1+X 证书制度中,“1”是基础,“X”是“1”的补充、强化和拓展,书证相互衔接融通是1+X 证书制度的精髓所在。物流管理作为1+X 证书制度的首批试点专业,目前已经实施将近2 年,但存在着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两张皮”问题,即“X”证书制度与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培养目标不一致、“X”证书要求培训内容和高职院校校内课程不匹配,导致试点专业院校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如何有效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校内教学活动互融互通,是当前实施1+X 证书制度试点学校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1+X 证书制度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融通设计

1.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

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人才需求旺盛,智慧物流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应具备专业管理与技术复合型特点。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以及无人机、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智能设备在物流行业广泛应用,要求当代物流人才不仅具备物流业务、管理和供应链协调等专业技能,还必须掌握智能算法、数据挖掘等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智能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二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重。物流行业工作人员不仅与各类物品、设备打交道,还要与客户打交道,这就要求物流从业人员不仅要完成物流业务运作,具备安全、绿色、环保等职业意识,还需要具备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为此,学校教育与物流行业应匹配,实现“课证融合”,在进行融合之前首先确定所选取的X 证书与专业教学标准是否一致。

依据北京中物联物流采购联合会2019 年制定并发布的《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是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出台的首个“X”证书),将物流管理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职责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其中中级面向的是高职物流类专业毕业生(含应届毕业生),主要职责是根据业务管理要求,对物流仓储、运输、信息处理、客户服务、外协资源管理、物流系统使用和维护的运作实施监督和指导。该职业等级证书主要面向物流管理专业,选用该“X”证书实现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名称一级匹配,为将“X”证书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课题组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与物流管理职技能等级标准作进一步的目标匹配,如图1 所示。

图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标匹配图

图1 可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职业范围”描述与物流管理职业等级证书(中级)中的职业岗位群匹配度较高。例如,“职业范围”中的“仓储主管、运输主管、物流销售主管、物流客户主管”等相关工作,对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的物流仓储、运输、信息处理、客户服务等岗位,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岗位的二级匹配。

再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岗位能力要求”比对职业技能等级中的“岗位能力要求”,二者均要求具备运输、仓储、采购、物流服务等管理技能,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及职业道德和创新、安全环保等职业素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三级匹配。

总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选择物流管理技能等级证书“X”作为“首选证书”,同时,也可以根据专业建设目标、服务地区产业特点、课程建设与专业资源情况等,再选择2~3 个专业的相关证书作为“备选证书”。

2.构建融入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首选证书后,可以采用融合、嵌入、补充、强化等方式将“X”证书培训方案与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避免内容重复,达到强化职业知识和技能、补充行业发展最新技术、拓展职业技能的目的。实践中,将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的要求与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技能目标进行比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强化、补充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内容,确定融合策略,具体见表1。例如,高职院校课程中已经开设有“物流市场营销”课程,与物流职业等级证书中要求的物流市场调研、客户开发等能力匹配,因此可以将“X”证书的职业技能要求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完成职业技能融合;虽然“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中已经包含有仓储、配送管理方面的技能训练,但目前的授课内容不足以满足“X”证书中对于仓库布局、作业管理等实操技能的需求,因此需要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在“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这门课程中将这部分技能加以强化;对于当前课程中没有涉及到的物流项目投标、管理数据化与智能应用等内容可以在相关课程或者开设新课程时加以补充;对于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这部分职业技能,目前没有专门的课程涉及,可以根据不同的作业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内容,嵌入到对应的课程中,譬如仓储作业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可以嵌入到“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中。最终通过融合、补充、强化、嵌入等手段实现“课证融通”,满足“X”证书的技能需求。

表1 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表(以中级为例)

完成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之后,相应的课程、学时、时间环节、考核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重构,以满足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

3.重构融入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课程体系

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好1+X 证书制度,其核心是要重建课程体系。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目标—结果导向,忽视企业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为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根据行业发展趋势,重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的重构关键是核心课程的重构。笔者将“X”相关的核心技能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中,调整课程的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如表2 所示),参考《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级)》,将技能等级中要求的知识、技能、关键技术点进行梳理汇总,重新设置核心课程,将企业所需的岗位能力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的自身发展能力需求相结合。例如物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对于仓储、配送、运输、大数据分析、智能化设备的应用等技能在理论和实操中均提出更高要求,目前课程体系难以满足“X”证书技能要求,因此在重构课程体系时,对涉及到的相关课程增加了对应的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对于没有办法融合、加强和嵌入到其他课程中的大数据分析等内容,开设“物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实现“X”证书技能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融合。

这种课程内容变化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即可掌握70%的技能等级标准内容,节省证书培训时间,学生可以在学有余力、获得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的同时,学习考取其他符合职业发展需要的技能等级证书。

4.重构与1+X 证书融通的课程标准

表2 物流管理专业融入“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后核心课程及学时变化表

传统的课程构成要素是以知识点为主要构成要素,更加注重理论讲授,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不够。1+X 证书制度下,核心课程实现重构,同时课程标准需要由传统的“理论-实践”模式转变为“技能-理论”模式,在重构课程标准时,应该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整合课程内容。以《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级)》中的“仓储作业管理”为例,对仓储管理课程的标准进行重构,如图2 所示。根据职业等级要求,以仓储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为主线,设置工作情境,将原来独立的知识点贯穿于每个学习情境中,再进一步细化成各个子任务,由易到难,多层次递进,让学生不仅掌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还能更好地掌握工作技能。与此同时,在各个学习情境中,将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贯穿始终。通过课程标准的重构,任务驱动,倒逼学生掌握相关技能,达到职业能力等级要求。

图2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重构思路图(部分)

二、基于1+X 证书制度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要点

1.打造理论扎实、技能高超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1+X 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融入专业教学中,其考核方式包括线上理论、线上和线下实操,要求试点专业的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要打造一支师资队伍,一是组织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参加行业组织的1+X 证书培训,掌握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更好地理解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考核要求以及教学方法;二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标准的重构工作中,并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以弥补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

2.提供课岗对接、课证融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和资源

1+X 证书制度的实施最终目的是实现课岗对接、课证融合,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标准、课程任务与教法与学法上的对接。以物流管理职业等级认证(中级)为例,除90 分钟的理论考试之外,还有60 分钟线上实操和10 分钟线下实操。实操考试需要学校提供符合最新行业技术、规范和工艺的实践教学场所和实训资源。高职院校往往存在专业建设经费有限,实训室建设周期较长等情况,难以提供充足且符合要求的实训场所和资源。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在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基础上,与企业共建教学、实训、培训、考核于一体的实践基地,满足学校、企业对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要求。与此同时,邀请职业等级标准专家指导教学团队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并将之融入到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丰富实践教学资源。

3.构建严谨科学、全面公正的评价考核制度

传统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以学校评价为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企业行业需要、是否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难以确定。因此,在1+X证书制度下,改革传统评价方式,构建严谨科学、全面公正的评价考核制度势在必行。实际操作中,可以构建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教育行政单位为主体的多方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在三年高等职业教育中,既能获得学历证书,又能达到职业技能等级要求。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职业技能重构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1+X 证书制度”导向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