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英大辞典》所收录的19世纪泉州方言词汇

2021-06-22 21:28杜晓萍
辞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辞典声调闽南

杜晓萍

摘 要 目前所见19世纪唯一一部记录泉州方言的传教士方言辞书是《厦英大辞典》(1873),整理和考察《厦英大辞典》中的泉州方言词汇,可以了解十九世纪的泉州方言词汇及这些词汇一百多年来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 《厦英大辞典》 19世纪 泉州方言 词汇

杜嘉德编著的《厦英大辞典》(1873)(以下简称《厦英》)是目前所见19世纪唯一一部涉及福建泉州话的传教士方言辞书。《厦英》以厦门音为标准,但是对异于厦门腔的其他闽南方音也尽量收录,特别是对泉州音和漳州音做了较详细的记录。1855年6月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 1830—1877,英国长老教会牧师)来到厦门,开始了在闽南地区长达22年的生活。杜嘉德除了传教,还记录研究闽南方言,后因刊行《厦英》而获得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1857年6月,杜嘉德第一次到泉州的安海传教。1859年和1860年,杜嘉德两次到泉州,在南门外、清净寺、西街、开元寺传教。1866年2月,杜嘉德带着郑爽、蔡择聚、谢琛等第三次到泉州布道,并在泉州住了几个月。(张钟鑫2003)《厦英》中标明“Cn.(Chin-chew dialect)”的音应为19世纪的泉州老城区音,一是因为杜嘉德来泉主要在泉州市区及安海活动,而安海与泉州市区口音接近;二是杜嘉德审音细致,能较好区分泉州及其下属方音,对所知泉州下属惠安、南安、永春、安溪音与泉州音有异有零星记载。

《厦英》以罗马字母拼音注音,英文释义,全书无一汉字。我们将《厦英》中标有Cn.(即泉州音)的字词和短语共1176條列出,根据《厦英》对读音的描写,将字母拼音转换成国际音标[1],并据注音写出汉字,词语的用字我们参考了《闽南方言大辞典》(周长楫2006),与今闽南方言用字保持一致。个别有音无字的用“□”表示。词语的释义我们尽量忠实于原资料,将《厦英》的英文释语译为现代汉语。《厦英》的泉州方言词汇可分成16个大类,即: 一,自然地理;二,时间方位;三,指代数量;四,动物植物;五,房屋器具;六,身体;七,亲属称谓;八,性质状态;九,婚丧节庆;十,宗教信仰;十一,饮食服饰;十二,动作行为;十三,医疗卫生;十四,文化教育;十五,工商农事;十六,熟语。此外,我们给每条词语加注了一个“历时属性”类别以观察19世纪以来泉州话的词汇变化。“历时属性”分“甲、乙、丙、丁、戊”五类[2],含义如下:

甲类词为今泉州话与今天的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共有词。这类词今泉州话与普通话词汇形式一致,词汇的意义也相同。今泉州的男女老少绝大多数都能掌握这类词。《厦英》中有些词在汉语共同语中曾经存在,属于古汉语词,但是今普通话已不用或者意义发生转移,则不归入此类。

乙类词为今泉州话的通用词语,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在日常交际中共同使用的词语。

丙类词在今泉州话使用频率较低,是中老年人才能掌握的词,青年人已基本不用也不懂得这些词。但是,即使是能掌握这类词的中老年人也较少用这些词语了。

丁类词对绝大多数泉州人来说已完全陌生。这些词中有的是因词汇系统调整而被替换;有的是因为社会生活的改变而退出交际系统。

戊类词的词语形式仍存于今泉州话,但是今泉州话词义与《厦英》中所注词义不同。我们将今泉州话的词义加“( )”列于该词条的末尾。这些词语中有些是今义发生了引申转移,有些是今义与旧义已没有联系。

本词汇集的每一条目均由四个部分组成: 词语的汉字形式、国际音标、历时属性类别、释语,释语后的句号一般省略。有些词语意义与今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相同,则省去释语。

我们所列的19世纪泉州方言词汇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词汇集,因为资料的局限性,有很多未知的19世纪泉州方言词汇无法被纳入。各范畴词汇的收集亦不平衡,有些范畴词汇较多,有些范畴词汇则很少。我们只能忠实于《厦英》,并尊重其局限性。但是,这是迄今所能展现的最完整的19世纪泉州方言词汇集,我们将词语的历时属性进行了概括和统计,希望以此看出这一百多年来泉州方言词汇变化的某些特征。

统计19世纪泉州方言各类词,我们发现: 甲类词在文化教育类所占比例最高,约627%。这可能是因为方言中的文化教育类词大多是将汉语共同语直接折合而成。这从另一方面或许可以说明文化教育类的汉语共同语词较早进入方言范畴。

我们可以把甲、乙类词加起来所占的百分比称为“保留率”,把丁类词所占百分比称为“淘汰率”,整个丙类词介于保留与淘汰的过渡区间。丙类词所占比例较低,这类词今天泉州的中老年人虽然知道,但一般也不用或少用,正在慢慢地退出词汇的舞台。戊类词数量很少,说明词义的变化或转移是很少出现的。

保留率较高的前四类依次是: 动作行为、指代数量、性质状态、时间方位。

淘汰率较高的前三类依次是: 宗教信仰、医疗卫生、工商农事。

保留率较高的这一组都是日常生活常用的基本词汇,是词汇中最稳固的。淘汰率最高的是宗教信仰类词语,其保留率也是最低的。大多的宗教信仰类词今天人们已经完全陌生,这从另一方面证明20世纪以来的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工作颇有成效,千百年来的闽地淫祀之风已涤荡殆尽。其次是医疗卫生,近一百多年来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有很大的发展,一些疾病已不再发病或者改用专业的医学术语去指称,因此医疗卫生类的一些病名今已不用。

总的来看,《厦英》所列的1176个泉州方言词中,有62.4%以上的词(甲乙两类)今泉州方言仍完整保留,有25.9%左右的词(丁类)已经退出今泉州方言的词汇系统,另外还有10.8%的词(丙类)正处于保留与淘汰的过渡区间,这些词随着时间的推移,正慢慢退出泉州方言的词汇系统。

附 注

[1] 其中,《厦英》虽在附录中提到泉州音声调与厦门音不同,厦门音上声不分阴阳,泉州音去声不分阴阳,泉州音的7个声调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去声、阴入、阳入。但是《厦英》中泉州方言声调的标注与厦门音完全一致,即1. 阴平,不标调;2. 阳平,调号“^”;3. 上声,调号“ˊ”;5. 阴去,调号“`”;6. 阳去,调号“ˉ”;7. 阴入,不标调;8. 阳入,调号“ ”。在这点上,我们完全依照《厦英》的标示。但是读者应该认识到,《厦英》正文所标注的泉州音的声母、韵母是可信的,是19世纪泉州音的声母和韵母,但是,《厦英》所标注的泉州音声调是19世纪厦门音的声调。个别字词的声调《厦英》标错,或者前后不一,我们亦遵照《厦英》原文,不做改动。

[2] 认定词汇属性的发音人有: 林一鹤(72岁)、吴亚玉(66岁)、王建设(65岁)、杜碧春(54岁)、林挺楠(42岁)、杜晓宁(35岁)、杜晓军(29岁),均为泉州人。

参考文献

1. 村上之伸.《厦英大辞典》に见られる闽南语下位方言の分析.平成13—14年科学研究成果报告书.日本流通经济大学经济学部,2003.

2. 黄谦(清).增补汇音妙悟.光绪甲午年文德堂梓行版,1894.

3. 张钟鑫.本土化与信誉重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 周长楫.闽南方言大词典.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5. Douglas C.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Missionary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1873.

(华侨大学文学院/华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 泉州 362021)

(责任编辑 刘 博)

猜你喜欢
大辞典声调闽南
A knowledge-guide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ed approach for herb recommendation∗
声调符号位置歌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研究述评
闽南文化传承
声调歌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敦煌藏文文献P.T.2第一部分译注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闽南,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