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效果对比分析

2021-06-24 11:46李文学
世界复合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通率尿激酶溶栓

李文学

成武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山东菏泽 274200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病,这是因为冠状动脉发生闭塞,促使心肌组织严重缺血等病变,引起急性心梗[1]。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式除了使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还可以静脉溶栓、手术介入等治疗[2]。若患者自身的状况不允许手术,或者医疗环境限制了治疗方式,患者可以使用静脉溶栓的方式进行治疗,这也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治疗手段。静脉溶栓治疗过程操作较为简单,并且费用较低,效果理想,不良反应也比较低,所以成为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一样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案[3-4]。在该次研究过程中,选取2018年2月—2019年8月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静脉进行溶栓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根据使用的不同药物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53~72岁,平均(62.4±2.4)岁;合并糖尿病8例,高血压15例。研究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52~74岁,平均(63.1±2.6)岁;合并糖尿病9例,高血压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选患者均符合2004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中有关AMI的诊断标准,且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对该次研究使用的药物过敏者、存在较为严重的身体功能障碍、患有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均需要温水口服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51021475),1次/d,300 mg/次、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120035)1次/d,300 mg/次。在溶栓结束后8 h,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国药准字H20060190),0.6 mL/次,2次/d,连续治疗8~10 d。

1.2.1 对照组 尿激酶(国药准字H41021707),150万单位的尿激酶和10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融合后静脉滴注,时间1 h。

1.2.2 研究组 在进行溶栓前需要静脉注射肝素60 U/kg,总剂量<4 000 U,之后使用瑞替普酶(国药准字S20030095)进行治疗,5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和18 mg的瑞替普酶进行融合,静脉注射5 min,治疗2 h后冠状动脉未通,可以再次使用药物。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统计治疗1~2 h、0.5~1 h、<0.5 h的血管再通率,计算总再通率。标准为: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肌钙蛋白峰值再现;②室性自主心率、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有明显的改善或者消失;③抬高的ST段回降超过50%;④胸痛消失。满足②、④项不代表再通,满足2项即为再通。

(2)比较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包含镜下出血、牙龈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皮肤出血。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对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vascular recanalization rates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镜下出血、皮肤出血、牙龈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bleeding in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3 讨论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性坏死的发生,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发生的原因[5-6]。作为高发性的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较为常见的症状为发热、胸骨后侧持续性剧痛、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清心肌酶增高等[7]。如果患者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甚至会因此失去宝贵的生命[8]。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式是心肌再灌注、静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等。溶栓性的药物可以恢复冠状动脉再灌注、减少冠状动脉血栓、降低心肌组织坏死的概率,有效增加患者的生存概率[9]。

静脉溶栓中主要使用的药物是尿激酶,属于活性较高的一种蛋白酶,培养在肾组织或者分离自人体尿液[10]。一般是使用在心肌梗死或者肺栓塞的治疗中,机制为降解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凝块、纤维蛋白原,加快纤维酶原向纤溶酶的裂解过程,从而达到溶栓的效果,这种药物具有疗效好、起效快等特点,有效地预防新血栓,但安全性不强,并发症较多[11]。

瑞替普酶属于一种新型的静脉溶栓药物,不会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对纤维蛋白的选择性较高。对陈旧性的血块并没有较高的溶解能力,所以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较少[12]。根据相关的研究显示[1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不断加重,身体中的纤维蛋白交联凝聚会更加密集和牢固,溶栓的难度也会更大[13]。瑞替普酶受到纤维蛋白的影响,对纤溶酶具有亲和力[14]。主要机制是和纤维蛋白可以有效地融合,帮助纤维蛋白溶解酶生成,破坏导致血栓形成的成分,分解、凋亡过程加快,瓦解血栓组织,有效恢复梗死心肌的再灌注能力,使溶栓的效果发挥到极致[15]。但在使用期间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监测,谨慎使用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维持动脉压在81~110 mmHg。如果患者的心率逐渐缓慢,可以适当使用阿托品进行静脉注射。如果患者发生低血压,可以使用扩容治疗[16]。因为瑞替普酶的半衰期比较长,使用药物既高效又安全,所以通过静脉注射药物可以促使血药浓度快速达到高峰值,给药过程方便,痛苦减少,增加患者的依从性[17]。在临床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急诊PCI,对于非急诊患者来说,可以选择静脉溶栓治疗,更具有效性、安全性。在该次研究过程中,主要探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静脉溶栓效果,发现瑞替普酶效果更加优异,可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病情。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措施是静脉注射,在该次研究过程中,对照组使用尿激酶治疗,研究组选择瑞替普酶,均提前进行常规的治疗。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血管再通率91.3%高于对照组73.9%(P<0.05)。这与呼小龙等学者[18]在相关研究中得出,患者给予瑞替普酶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92.86%,高于尿激酶溶栓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64.29%(P<0.05),与该文所得的结果相近,说明使用瑞替普酶可有效帮助冠状动脉的血管通畅,溶解冠状动脉中的血栓,减少出血的概率,说明此方法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当中,瑞替普酶效果比较理想,有效地增加了血管再通率,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通率尿激酶溶栓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溶栓时间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手术疗效及不良事件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治疗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