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陈铨

2021-06-24 11:01朱洪涛
书屋 2021年6期
关键词:评传战国策尼采

朱洪涛

1903年9月15日陈铨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城西湖边小南门盐井街,1969年1月31日逝世于南京。在陈铨逝世五十一年后,孔刘辉先生的《陈铨评传》(以下简称“评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虽然来得有点晚,但分量很重,是陈铨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陈铨早岁负笈清华,清华后毕业前往美国、德国继续深造。1933年在德国克尔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纯文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出版时改为《中德文学研究》。学成归国后曾任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大、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主要教授德文、德文学。陈铨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剧作家。“评传”全书共分十二章,按人物活动轨迹将陈铨之一生叙述得十分清晰,但叙述清楚只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孔先生更是写出了人物的精彩,写活了陈铨。掩卷沉思,不禁为传主之命运深深叹惜。

“评传”的语言清通流畅,好读好看,所以如此乃在于作者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作者研究陈铨十年有余,为了弄清陈铨的生平,奔走各大图书馆、档案馆收集资料,有些脚步不能走到的地方便拜托友人代为查阅,还与陈铨的子女进行多次深入交流,得读陈铨未刊的手稿资料,从口述访问中进一步夯实印象。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陈铨,作者的史料功夫下得相当扎实,真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只要翻开“评傳”将眼光落到每页的注释,便会感受到作者无处不在的严谨求实,原始报刊、日记、档案、口述史料、手稿悉数运用。作者期许所写传记每一句话都有文献和事实的来源,因此大量一手材料的运用并不给人以孤本秘籍、耸人听闻之印象,相反是合理合情,将长期遭人误解非议的陈铨的面庞摩画得格外清晰。陈铨求学清华的时候给孙中山写过一副很长的挽联,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五千年神明种族奴隶耻,誓死不承;众志成城,危邦拯救,内忧逼目,遗范遵循;睡狮近自长梦醒,豪杰何须文王作,精灵终弗泯,建兴伟业于中土,排除万险,保全一片河山。”虽然是悼念孙中山,陈铨自家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概隐约可见。陈铨这一辈读书人在求学期间恰逢国势阽危,自内而外总是涌动着书生报国的热情,这也是作者说理解了清华读书期间的陈铨也便理解了陈铨的一生。

陈铨遭人误解的是他参与“战国策派”,被认为是“法西斯主义”,经过学界的努力渐渐破除了这一印象,慢慢得到了理解和认同,而作者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读史料,从更宏阔的角度还“战国策”派本来的面目,从学理层面条分缕析“战国策派”的远因前缘。作者发现《战国策》上的文字约略可以分为三大内容:一是宏观理论建构;二是文化批判与文学研究;三是时局研究和时事评论。学界一般关注的是“战国策派”所谈的历史形态学、英雄史观等“大”问题,而对他们关于具体细部问题的探讨则遮蔽不谈,所谓谈了主义,忽视了问题。作者从《战国策》长长短短一百四十四篇文章分析来看,陈铨他们关注的始终是“抗战建国”,作者写道:“‘战国策派其实只是一个自由作者群,他们对抗战现实的理性分析,无非是告诫国人,虎狼入室,唯有以暴制暴,方可生存。”但作者也很平实地指出,“战国策派”遭人批判也是因为文字中隐隐透露出的反对民主主张极权、与左翼在客观上有意识形态上的对抗等原因。

具体到所谓“战国策派”的核心人物陈铨身上,当时对他痛下批判的是两点:第一宣扬尼采,宣扬法西斯。通过梳理研究尼采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作者发现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共识即在宣传解读尼采的过程中“人人皆有收益,唯独陈铨中了尼采的‘毒,并传播了‘毒”,作者认为,“不是陈铨误读了尼采,而是陈铨一再被误读”。在陈铨与尼采这一问题上,作者把眼光放远放长,通过分析陈铨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中对尼采的解读,指出陈铨之所以抗战时期宣传尼采,别无他意,更不是宣传法西斯主义,只是在敌人兵临城下,国将不国之际借助尼采的“意志”、“力量”,希冀国人成为勇敢的战士,打败侵略者。陈铨为人误解也有自身原因,“在民族生死关头,热血冲动,学术研究与现实关怀、救亡热情,往往纠缠在一起,尼采的学说与自己的想法,难分轩轾”,从而留下话柄。而批判陈铨言论中的尼采,更是一种政治目的,并不是跟陈铨在学理上讨论是非对错,是借此制造话题,批判的最终矛头指向“中国的法西斯主义”——国民党当局。第二是戏剧《野玫瑰》。陈铨在临终前交代,说谈到他的问题说来说去都离不开《野玫瑰》。作者以翔实可靠的材料证明抗战时期的《野玫瑰》是非常受人欢迎的剧目,就是这样一部人人爱看爱演的剧目为何一而再地遭受批判,当时给陈铨扣的“帽子”是剧中有美化汉奸的嫌疑。这实在令人困惑。美化汉奸关涉的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这顶“帽子”戴在头上可不是一般的滋味。当时报刊上对《野玫瑰》就有一些颇为公允的评价,只可惜不为人注意。作者通过梳理排比《野玫瑰》前前后后的资料提出该剧遭受批判源自“嫉妒说”,陈铨本人也坚持这一说法。

作者对陈铨起伏的一生都有精彩的论述,按道理讲,陈铨如此光彩夺目的学术履历本应在学术和创作上做出更大的成绩,很可惜陈铨的学术生命到了1949年基本便已终止。此后他调任南京大学外文系,随着形势的越来越紧迫,他后来被安排在外文系资料室做职员,只剩下好好改造了。终其一生来看,陈铨就是一个读书人、纯粹的读书人。书中写到一个细节很能证明这一点。1957年好友王造时在北京开完会,返程顺道来南京看望老友陈铨,陈铨听王造时介绍情况后感觉形势要变好了。不久在江苏省委统战部座谈会上,陈铨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和不满和盘托出。这个细节是作者访问陈铨之子陈光还而得知,陈光还说王造时跟他父亲谈话的时候他就在旁边,印象极为深刻。写到这里我便想到《舒芜口述自传》里舒芜谈到他父亲在中山大学的时候,中大搞教授薪级评定,按他父亲的资历和成绩可以评二级教授,却只评了四级,对他父亲很不公平。有一次中南局书记陶铸专门到中大找老教授开座谈会,要他们提意见,陶铸当时的讲话“态度相当诚恳”,当时立刻就有很多人发言,“有些好心人故意把话题引到我父亲身上,意思是让他趁这个机会说说薪级评定不公平的事。可是,不管你怎么引,我父亲就是不接茬”。两相对比除了说明舒芜的父亲阅历深外,更是证明陈铨只是一个天真的读书人。

陈铨最后怎么死的,据王觉非在《逝者如斯》中回忆,陈铨哮喘发作在医院窒息而死。“评传”的封面用了一张陈铨年轻时候的照片,一眼看去真可谓翩翩浊世佳公子,作者不慌不忙慢慢写,慢工出细活,笔端带着感情,真可说是传主的隔代知音。笔者在看“评传”过程中,发现作者一处的史料引用恐有误,便问询作者,作者很肯定地说不会有错,因为资料已经核对了很多遍。我想有这样的史料功夫,想不写好都难。

猜你喜欢
评传战国策尼采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梅兰芳评传
转世的桃花(评传)
《林非评传》序
张庚评传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
尼采的语言本体论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