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视野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1-06-25 12:34
大众文艺 2021年11期
关键词:土家族非遗湘西

郑 建

(湘西武陵山民族文艺传习中心,湖南吉首 416000)

摆手舞极具地方特色与民族花纹,它能够完美地演绎出民俗风情,其属于“国家级别的非物质遗产”。然而,因为现代化进程过快,该民族艺术已然步入失传的困境。国家与政府颁发相关法律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来进一步保护土家族摆手舞。期望通过相关的法律政策来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湘西土家族摆手舞。

一、摆手舞的概述

摆手舞的别称为舍巴,该舞蹈源自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摆手舞在湘西土家族的类别较多,其中包含有“舍巴日”,“舍巴骆驼”等其他名称,它们表达的意思是甩手或摆手的含义;虽然摆手舞的别称多样化,然而其具体呈现的舞蹈内容与形式趋于一致。土家族居民每逢节假日或祭拜祖先时期,均会通过跳摆手舞用于表达人们的情感。

摆手舞存在的时间较久,同时家喻户晓。在重庆市的西阳、秀山;湖南省龙山、永顺;湖北省恩施等区域均有部分文献资料记载摆手舞。现阶段,摆手舞的流行地区集中于湘西自治州。

二、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特征与内涵

(一)摆手舞的特征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含义会随着环境的变换而不同,就舞蹈配乐而言,以往的土家族摆手舞大都用鼓点作为配乐,抑或是土家族居民清唱。摆手舞歌词包含的内容多样化程度较高,其主要包含有民族迁址、祭拜祖先、日常生活等,总而言之,歌词大都是以土家族历史文化为核心展开的叙述。就舞蹈着装和配饰而言,舞蹈者身着土家族的传统服饰。年龄较大的居民会包裹颜色较深的包帕,衣服的颜色主要集中于青色与黑色,刺绣的纹路普通,未配备金属饰品。年龄较小的居民服饰颜色大都呈现出艳丽和青春的状态,配饰多以条状布带进行修饰。服装的特色表达出土家族人民朴素风格和踏实的生活作风。土家族女子穿着的服装主要为短款开襟衫(袖口敞开),布料的直筒裤或八幅罗裙,在开襟处、袖口均配有花边;男子着装大都为襟短衫与敞口布料裤。就舞蹈动作特点而言,主要呈现为:“摆同边手”,其代表单侧摆动手臂,同一侧的手脚保持相同的摆动频率,脚步随着手臂的摆动而滑动,确保动作沉稳有力。摆手还包含“大摆手”与“小摆手”这两种。土家族称“小摆手”为“舍巴”;称“大摆手”为“叶梯黑”。摆手舞的动律形式包含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换言之就是顺拐、屈膝、颤动。类似于钟摆样式的“一顺边”动律属于土家族摆手舞最常见的一种。摆手舞的规格较大,其组成成员数量较多,最多能够接近万人,最少为几百人。其舞蹈动作易于掌握,所以,无论处于何种年龄段的人们均能够参与至该舞蹈中去。

(二)摆手舞的内涵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其拥有的历史较久,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原始年代,土家族并为通过文字等方式进行记载,他们借助摆手舞将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传承至今。因为土家族摆手舞的历史文化独一无二,因此其具备的审美内涵较为独特。

朴素美。湖南地区的地势大都陡峭且蜿蜒曲折,同时原始时期,土家族的生活环境大都处于纷争之中,土家族的先人们为了生存与繁衍大都会与同族争夺。第一,土家族摆手舞最常规的状态与土家族居民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例如土家族所处区域高低起伏较多,人们在山路这行走时,大都会微微弯曲膝盖来维持平衡,来确保身体的平衡性。通过观察土家族人们的着装配饰可知,土家族的朴素,因为土家衣着与配饰,大都为简单的布料和朴素的配饰。服装的款式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就颜色与式样而言,也会有较大程度的不同。土家族摆手的外在表现形式较多,其既包含有战争、狩猎的舞蹈动作,同时还含有求偶等舞蹈姿势,由此全方位的展现出土家族永不熄灭的信念。土家族摆手舞经过岁月的打磨,其形式更加多元化,摆手舞不仅在土家族人们心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土家族居民的日常生活,展现出土家族人们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以及摆手舞的“朴素美”。

神秘美。土家族摆手舞较长时期受到楚巫文化的熏陶,同时该舞蹈自身也具备祭拜先人与神灵的作用。全部土家族村寨均创建摆手堂,其中土王祠是土家族人们祭拜先人和神灵的场所。此外,该场所还见证了土家族居民日常跳舞的全过程以及节假日庆祝、祭拜。土家族人们围成一圈共同起舞,打鼓敲击的声音沉稳厚重,委婉的山歌飘扬在山间。一些摆手舞的舞蹈元素与神秘的巫文化息息相关,例如“上供品”“升龙旗”等,同时一些其他元素,如“图腾”“火堆”等组分,均为摆手舞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三、“非遗”保护视野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与保护策略

(一)提高人们对非遗传承与保护意识

国家和政府要大力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极大的展示我国历史文化的凝聚力,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基石。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土家族摆手舞,我们要选择性的保留传统文化,所有不同类型的艺术文化均会对民族艺术遗产产生至关重要的功效。我们能够家住多种创新型方式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土家族摆手舞属于活态文化遗产,传承人属于核心的文化媒介。就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人的保护政策而言,一方面要顾及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要兼顾考虑扩大传承人拥有更多发扬民族艺术的机遇。所以要强化传承人的引导与激励制度,传承人自我潜能能够被最大化的挖掘。第一,要引导传承人不仅要传承土家族的摆手舞舞蹈,同时也要将传承人培育的传承者也较好的保护,由此才能可持续性的发展壮大。第二,确保传承人的拥有良好的生活状态,不仅通过基于经费补贴的方式鼓励传承者传承摆手舞,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更多和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相关联的工作,例如艺术团体特聘教师等,最大化减少他们因为生计而摒弃民族艺术传承;第三,一方面要激励他们发展成为传承人,另一方面也要和舞蹈领域的技术型人才加强沟通,最大化展现传承者在民族舞蹈中的传承,将舞蹈的价值极大发挥。一旦全民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有所提升,则会吸引更多的研究学者投入至该项工作中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会不断上升。

(二)将民族特色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

近些年,国内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较为广阔,这极大地提升了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结合民族特色摆手舞和文化旅游,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在发展旅游项目时,要最大化减少原生态舞蹈受到的损伤。以土家族的摆手舞为例,土家族经过后期整改修建后,彰显出土家族的文化底蕴,但是其歌舞表演略显逊色。就舞蹈的专业化程度而言,原生态的舞蹈动作几乎不曾展现,他们的表演更大程度倾向于表演者身穿舞蹈服装展示与民族特色几乎没有关联的舞蹈动作。后期了解可知,这类舞蹈表演者全是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导游,她们展示的舞蹈均为提前预演,为了展示给顾客观看而特意编排,若想向这类表演者了解更多的舞蹈文化,收效微乎其微。综上推断,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与旅游项目的结合,必须要最大化展现原生态的摆手舞,要多样化的展现其舞蹈形式,进而引入更多类型的创新元素,但对于专业舞蹈者而言,他们的能通过编排舞蹈和后期训练的方式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民族舞蹈,进而将土家族摆手舞较好的传承下去。第二,土家族的摆手舞节目的排练方式多样化,就编创过程而言,除了向游客展示有没的传统舞蹈,还可借助游客体验、游客互动的方式来增加趣味性,由于土家族舞蹈自身存在深厚的生活气息,同时该舞蹈的具有较强的活力与青春力,当邀请顾客一同参与摆手舞的氛围中,用感官去实际感受土家族摆手舞的民族热情与文化,能够更进一步的提升人们对土家族摆手舞的动作步骤与内涵的见解。

(三)基于“互联网+”技术扩大摆手舞影响力

现如今,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还原程度也不断地提升,人们也能感受到更贴近原生态的摆手舞。就理论分析视角而言,文字记载的途径具有更多的优点,借助标准化、系统化的文字和多学科较差的角度,深入讲解土家族摆手与它的内在文化底蕴。就实验角度而言,视频拍摄的途径有利于更加真实的展示原生态的土家族摆手舞。不仅是信息科构建过程中展现出“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就传播途径而言,最大化利用电视节目、短视频、网页报道等各种类型的媒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近距离相遇,让摆手舞的受欢迎程度进一步提升,由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加深了对摆手的印象。现阶段,占据较少比例的人群接触纸媒,出版与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有关的书籍已然不属于传承和保护民族特色的中坚力量。大力开展非遗数据管理库是极其必要且需要被提上日程的一项工作,借助线上电子文库的构建,土家族摆手舞被“迁移”至网络媒介中,这一方面简化了搜索和保存的操作步骤,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安全系数,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的湘西土家族摆手舞资料,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就能轻轻松松获取资料,为研究学者开辟了信息交流的新途径。

四、结语

土家族摆手舞的历史渊源较为久远,其包含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容、独一无二的艺术气息,它不单单是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其更加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的灿烂浪花。本文通过提高人们对非遗传承与保护意识、将民族特色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基于“互联网+”技术扩大摆手舞影响力等途径让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不仅仅只剩下单薄的文字和图片变成展演品,更应该以它独有的风格艺术,富有创造力代代相传和活态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土家族非遗湘西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从山东到湘西,跨越千里的精准“滴灌”
土家风情惹人醉
湘西 国画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与诸子湘西游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