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造物设计思想及豆灯形制设计研究

2021-06-25 02:36宗立成于瑛芝ZongLichengYuYingzhi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5期
关键词:观物赋形造物

■宗立成,于瑛芝 Zong Licheng & Yu Yingzhi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数千年以来保持统一而持续发展的国家,中国物质文化、器物设计历史与艺术文化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使得我们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研究有迹可循。物质文化、造物设计活动的具体内容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器具、武器、饰物、房屋、葬礼和仪式中所用物品的人工性的特征,我们可以假定是把一个民族团结起来的、共同社会习俗的具体表现[1]。对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与造物史观的梳理有助于当代设计文化体系的完善,对设计学的发展意义深远。

1 造物设计文化

目前,针对物质文化、器物文化、造物设计文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学、文学和考古等领域,对于古代器物的设计文化、设计思想研究较为凌乱,多数偏重于古代设计文献分析、器物的文化价值研究。德国学者雅斯贝斯曾提出古代文化形成的轴心时代[2],对研究公元前800到前200年的人类生活形态和造物活动具有启发意义。张庆[3]通过对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研究,分析青铜器装饰风格的成因及发展规律。丁杰[4]通过研究先秦诸子的学说理念,提出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精神内涵。胡飞[5]通过分析和探寻中国古代设计思维方式,提出“巧适事物”的设计思维模型。徐飚在《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6]中论述了先秦时期的造物思想,但缺少对设计思想和设计哲学的起源、内涵和发展成系统研究,其他类似的关于先秦物质文化研究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器物制作活动、器物文化论述等,如李学勤的《东周与秦代文明》[7],向安强的《技术与社会:环珠江口先秦手工业史的综合考察》[8]等论著。朱志荣在《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9]中,从美学的角度研究器物的视觉感知和审美意识等内容,分析器物的造型特征和历史时期的审美趋势,揭示不同制度、文化观念、族群的审美意志。马承源的《中国古代青铜器》[10]是结合考古学的历史学研究,阐述历史器物的制作、使用以及政治和军事用途,很少有针对器物本身进行设计本体研究。

2 先秦造物活动

从历史学上来讲,先秦时期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先秦指的是旧石器时代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期,而狭义的先秦时期指的就是夏商周三代。以磨制石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至公元前221年也被称为早期中国。早期中国经历了石器时代、夏代、商代、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黄摩崖先生将夏商周三代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11],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造物设计艺术和学术思想观念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石器、彩陶、甲骨文、金文、玉器,青铜器等都是早期中国文明的历史标志。

先秦时期的造物设计主要指以手工业为代表的器物设计与制造,造物设计经过史前时期的长期积淀和探索,完成了生存设计阶段的基本物质积累,逐渐摸索和形成了造物设计方法与思路,从格物走向造物,以自然之法,从自然世界中获得灵感和方法,“师从自然”,建立起基本造物设计管理模式,组织造物设计活动展开,丰富造物设计文化体系;发展至商朝时期,中国真正进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时代,造物设计理念进一步发展,造物设计的形象思维和象征语义十分明显,造物与造字成为这一时期突出成就,在诸多青铜器上可以看到相应文字符号,用来记录、歌颂、呈现器物文化语义。造物设计有组织、有计划,造物设计有实物和文献相佐证,设计器物以满足多种需求为目的,器物种类多样,中国设计文明体系开始构建。西周时期,造物设计观念从神本转向人本,逐步脱离了造物设计的神权意识,是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活动的重要转变期。完善的官营手工业体系为造物设计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理性思维开始在人们观念中发展,由此诞生了青铜器设计艺术的高峰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手工业发展高峰,因此,商周时期基本形成了中国古代设计文化体系;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官营手工业萎缩,民间手工业开始发展,商品经济获得了重要发展机遇,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为造物艺术和文化观念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先秦时期高度繁荣的造物设计活动和商业经济,也引发了器物文化思考,先秦诸子对手工业、造物设计及其产品在价值、本质、功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理论探讨。

■图1 先秦造物思想演化过程

从这一阶段的文献资料和器物上,可以获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活动范围、社会构成、思想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信息。造物设计的主要手段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存设计阶段,这一阶段的原始造物史观主要体现的是生存设计思想,“其衣至暖而无文,其兵戈铢而无刃”,人类为了繁衍生存下去进行了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例如火的使用,简单器物的织造以及文字、图像的发明;第二阶段是“师从自然”,这一阶段的人类造物活动已经突破了生存设计,开始有型制器、模仿自然和改造自然,造物思想和设计理念开始萌芽,进一步促进了人类思想、行为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进而创造出各类生活、生产工具和简单商品,最重要的是形成了相关造物思想和思维模式,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思维内容和模式对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三阶段是造物设计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长期造物实践,造物设计在材料、工艺、方法、思维、理念、功能、需求等方面获得了积累的丰富,社会制度、文化、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造物设计、设计文化开始形成和快速发展。

从诸多历史文献资料中,可以整理出关于先秦时期的造物观念,《周易·系辞》记载:“以制器者尚其象”,《说文解字》记载:“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中也有“立象以尽意”等。先秦时期人们的主要造物思想呈现渐进式发展,从观物赋形的初级模仿开始,逐渐发展出取象和比类的创新推理方法。观物赋形是从对自然界的认知开始,不断学习和效仿,考古发现大量的原始仿生造型生活器具都属于这一造物观念的应用;人们在观物赋形的基础上,进而发展出观物取象、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观物赋形是方法,观物取象则是原理,观物取象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仿生设计理论,而取象比类则强调原理层面的聚类思维,与我们现在设计方法学中的族群意象设计方法类似[12]。

2.1 观物赋形思维

观物赋形是人们在充分接触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基础上,对自然的学习和自身思维方式的锻炼,根据所观察、学习对象的特征和规律,进行人工学习和改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所构想和制造出来的人造物品能够表达出所观察和学习对象的形象与特征。在这一思维过程中,“物”指的是客观对象,包含了自然事物、规律和活动等,而“形”指的是经过认知、学习和造物设计活动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

在人类造物史上,对于材料的应用起始于陶器,青铜器设计与制造的基础就是陶模、陶器。陶器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由于陶器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因此,目前发现的陶器种类繁多,青铜器是陶器发展之后的必然结果,早期的青铜器形制出自于陶器。从众多出土的早期青铜器上可以看出,多数是对自然界形态的模仿。当人们开始突破生存状态的限制,开始自发自觉的造物活动时,观物赋形思维就开始发展并成熟,这也在青铜器的设计与制造中充分体现出来。商代有许多青铜器造型设计都是对自然界生物形态的模仿,先秦早期青铜器的仿生形多为动物外形和人兽形[13]。

2.2 观物取象思维

在汉字发展过程中,“象”与“像”通用,《周易》记载:“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下》记载:“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周易·系辞上》记载:“以制器者尚其象”。王前[14]根据“象”的属性类别,将象划分为四个类别:“物态之象——各种具体事物某一方面的形态,如天象、气象、市井百态等;属性之象——从各种物态之象中抽象出的事物某一方面的属性;本原之象——各种属性之象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规律之象——事物各本质属性间的必然联系”。

观物取象思维是观物赋形思维的提升,观物赋形是人们通过学习自然进而应用于造物活动中,属于方法层面。观物赋形是指通过对自然形态、物象(大地山河、日月星辰、风云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的认识、学习和理解,将自然物象运用于器物设计之中,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不断学习和发展,必然会上升到原理层面,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就属于原理层面。中国的汉字形态设计就是在观物赋形基础上,充分运用了观物取象思维,甲骨文就是典型的象形文字[15]。

先秦时期大量仿生造型的器物正是先民“观物取象”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活动区别于观物赋形,观物取象最大的特征是通过对物象的学习和理解,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思维,将自然特征进行提取、加工和设计,应用和制造出全新的产品。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除具备实用功能之外,还具有丰富的象征、礼仪等器物语义,实用功能是人们通过长期劳动实践和通过观物赋形所获得的经验的直接运用,将物象基本属性、特征应用于器物的设计制造之中,而产品的象征意义则是通过观物取象思维,在进行器物设计制造中通过设计、材料、纹饰、工艺等方面,将自然界获取的灵感进行学习和理解,在器物设计上传达出去,青铜器上的各类纹饰都具有“取象”的特点,或者写实、或者抽象、或者夸张。兽面纹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远古人们通过对自然界的不断探索、学习和理解,发挥人们主观创造力,通过流畅的线条和秩序感的布局,传达出人们对生命、自然和宇宙规律的认知和理解,应用于青铜器不同部位,传达出不同的象征意义[16],将取象思维表达得淋漓尽致。

2.3 取象比类思维

取象比类是先秦时期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最为有效的认识事物方式。取象比类指的是在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将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规律、特征按照相应的属性进行分类研究,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属性规律,并进行推理应用。从造物设计的角度来说,取的“象”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指可以切实感受到的现象,包括可以看见的形象和无法看见但可以感知的规律;二指摹拟的象征性符号、形态、结构、功能等,如各类动植物纹饰;三指取象、象征,为动词,通过模拟的设计形制表达产品的特征语义;比类就是进行调查研究和分类整理,将“象”进行推理应用。正是由于对“象”的认知,对于不同物态在其功能、语义、设计上的相近、相通认知体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许多先秦理论在艺术、生活、设计、技术、生产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对先秦大量器物的形制、纹饰、铭文等研究,造物设计思维经历了自发的观物赋形阶段之后,自觉地进行“观物取象”“制器尚象”的造物设计,产生了大量创新性设计作品,同时又不断从这些作品中获取灵感,进而不断强化设计思维。

3 秦汉时期的灯具形制

灯具产生之前,人们采用的照明工具依据考古推断应该是火炬。在大冶铜绿山和瑞昌商周古铜矿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燃烧过的竹木遗物,研究者认为这些竹木遗物很有可能是当时所使用的火炬残留物[17]。在商代甲骨文中有字,字体形态为人跪姿受持火炬状,可以看作是灯的雏形。考古发现最早的灯具大约为出土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墓葬,这时期的墓葬大都随葬有灯具器形[18],而且灯具的形制与甲骨文中的文字非常类似,这也说明了灯具是由火把、火炬类似物品发展而来。

3.1 灯具形制设计类型

马衡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指出:“(汉灯)曰橙、曰锭、曰钉、曰烛定、日烛豆、曰烛盘,实一物而异名也”[19],陕西光化出土一盏西汉时期的铜灯,在灯铭文中有“烛豆”一词,根据其他史料记载,基本可以推断出最早成形的灯具源自豆。“豆”原本是古代一种盛食器,其上为圆盏盘,中间为或长或短的直柄,最下为喇叭或圆足形底座,陶制的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其上部盏盘原用于盛放肉羹一类的吃食,后来换之以灯油,配以灯芯,就成为一盏照明的灯。豆形灯的原型可以追溯至甲骨文和火炬,从另外一方面推断,豆是人们盛肉羹的器具,这其中就免不了有油脂的存在,古代人们称油脂为膏,《楚辞g招魂》中记载:“娱酒不废,沈日夜些。兰膏明烛,华镫错些”[20]。既然豆的容器中存在油脂,那么就会存在点燃的可能,由此就非常合理的解释了灯源自豆的推断。

自豆灯开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受限于科技水平,材料上除了陶土之外,青铜材料成为贵重物品的首选材料,灯具的形制开始发生多样性演化,这种多样性变化的基础与人们造物思想的演化密切相关。如表1所示,根据考古发掘的秦汉时期灯具资料,对秦汉时期灯具的形制进行归类分析。

表1 秦汉时期典型灯具类别

从火把开始,人们逐渐开始熟练的使用和制造各类灯具,灯具的材料也从陶开始发展到铁、石材、青铜、玉石、银和金等材质。灯具的形制由普通的豆灯,开始逐渐演变发展到盘豆灯、行灯、翻盖灯、釭灯、吊灯以及熏炉灯等种类,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设计需求之后,灯具的造型设计开始向实用性、多样化、多元化等发展。秦汉时期的灯具设计发展迅速,种类繁多,灯具设计的基础是先秦时期不断丰富的设计思维,人们从自然中吸取经验,通过模仿、学习和改造,进而产生各类创新设计。灯具设计由最初始的生存需要,逐渐发展出多元化的造型样式,各种仿生造型设计灯具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随着造物思想的不断发展,材料、工艺、技术和社会生活水平的发展,设计制器成为必然手段,人类开始总结经验,发挥创造力,通过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设计思维,设计和制造更为高级、精美的灯具制品,雁鱼青铜釭灯、长兴宫灯等就是代表,这类产品相比之前观物赋形所设计的灯具已经发生质变。

3.2 豆灯形制设计

灯具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和改造自然杰出的代表之一,灯具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类灯具的设计与制造也体现除了人类丰富的创造力,同时也很好地阐述了当时人们的造物思想以及后来造物观念、设计方法的演变。其中,豆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1]。

豆灯的初始形态源自远古时期人们使用的火把,在早期原始人类居住的洞穴中,可以看到墙壁上有使用火把的痕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在开阔地区定居,搭建建筑物,掌握了陶器制造技术,这时候人们使用陶土制作灯具,顶部为浅平盘,盘下连接柱柄,柄下为喇叭形底座,这就是豆灯的初始形制。在随后发展中,豆灯的灯盘和灯柄变化最大,豆灯的灯盘有浅平盘、深碗状盘、单灯盘、双灯盘、多层灯盘,灯柄有柱状柄、带托架柱状和短小柱状柄。图2所示列举了豆灯在发展阶段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制。图2(a)是湖南靖州县团结村出土的西汉中晚期石灯,图2(b)是成都青白江区大同镇跃进村出土东汉早期的陶双层盘豆灯,图2(c)是西安北郊尤家庄出土的战国晚期铜豆灯,图2(d)是洛阳汉城战国墓出土陶制盘豆灯,图2(e)是辽宁大连瓦房店市老虎屯满族镇马圈子村出土铁盘形灯。

灯具的发明创造开拓了人类视野和思维方式,豆灯在造物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从目前发掘和整理出的古代灯具中,豆灯是人造灯具的开端,这也是古人通过师从自然,不断学习和理解自然的成果,通过观物赋形思维和方式开创了灯具这一产品种类[22]。在随后发展和使用中,人们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不断创造出各种人造物品,对人们生活条件进行改善。同样,这类活动也对人类思维方式的进化产生积极作用,当这种行为方式达到一定的量变时就会发生质变,造物思维突破了简单的模仿,由观物赋形思维演化为观物取象思维和取象比类思维。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仅发明了灯具,还通过造物活动发明了其他种类的人造物,陶罐、各类青铜容器、陶瓷制品等,这些人造物都具有相似或相同的原理,人们通过取象比类思维将造物设计思维应用到各个领域。对于豆灯来说也是如此,当豆灯的底盘由喇叭状变化成盘样式时就称之为盘豆灯,当盘豆灯没有了柱柄和顶部的浅盘时就称之为行灯,盘沿有鎜。行灯多半有三足用于放置,这三类灯具已经基本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在随后发展中,灯具的形制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出现了翻盖灯、釭灯、各种生物造型灯和大型复杂灯具,这一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观物赋形、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造物设计思维对造物设计、物质文化、设计文化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3-24]。

■图2 秦汉时期豆灯形制类型

4 结语

先秦时期是中国造物史上的关键阶段,经历了原始时期的生存设计之后,人们开始有意识、自发的进行造物探索,这一时期主要的认识方法和造物手段就是向自然界学习,在经过大量的造物实践和社会文化发展之后,造物设计活动从自发开始向自觉转变,各类思想理念为造物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总体上来说,先秦时期的造物设计思想经历了生存设计、师从自然、有型制器和设计制器四个阶段的演变发展。先秦时期对于中国古代造物思想和设计制器来说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先秦造物活动和先秦时期的造物思想,构建了原始造物思想起源与发展阶梯模型,通过分析先秦时期造物思想的演化过程,确立了先秦时期造物设计思想的三个重要模式:观物赋形、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这三种思维模式对后世设计制器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这一时期基本奠定和形成了古代中国设计理念和设计文化的基础,构成了中国造物设计文化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秦汉时期的豆灯具形制设计特征。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将集中于深入挖掘和建立中国古代设计文明理论体系框架和具体内容。

猜你喜欢
观物赋形造物
相干多径环境下的毫米波大规模MIMO混合波束赋形方案
观物造境——李昂界画世界的生态隐喻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基于SRS遍历容量的下行波束赋形性能研究
观物取意2018“正艺术”油画作品展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
论邵雍思想之结构、来历与其数理论、观物说对于理学之影响(三之一)
具有散射对消功能的赋形阵列天线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