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学科建设之“囧”

2021-06-25 16:10唐建南
文教资料 2021年5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

唐建南

摘   要: “囧”的双关蕴意是能源理工高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困境现状与突围潜能的写照。从负面来看,作为边缘学科,英语专业存在被学校优势学科同化的危险,能源与英语的融合面临师资力量不够、学生兴趣低与就业前景不堪等多重困境;继续英语语言文学的传统,英语专业又有同质化的危险,与老牌院校相比,明显存在竞争弱势。在这种背景下,多元化的学科建设成为英语专业突围的一大举措,建立能源人文学、能源科技英语、“一带一路”文化研究与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等交错的多元学科有望将难言之“囧”化变为新时代转型的光明之“囧”。

关键词: 能源高校   英语专业   多元化学科建设

外国语言与文学学科在理工院校的生存困境已经是老生常谈,作为人文社科专业在理工院校歷来是弱势学科,行政管理上受制于理工思维的管制,专业培养上面临坚持人文传统与兼纳理工特色的定位困境,课程教学上存在师资力量、学生兴趣、就业前景等多重因素的困扰。具体在英语教育上,秦秀白于2006年指出当代学科建设存在几大问题:1)过于注重英语的“工具性”,忽略学科性、专业性与人文性;2)过犹不及,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致学生基本功不扎实;3)建设历史短,学科梯队基础薄弱,缺乏有力的学科带头人;4)受社会需求与市场驱动的影响,复合型人才培养有所突破,但是缺乏系统性与稳定性,也缺乏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学术支撑;5)硬件建设上人文社科的图书文献储量不足,难以形成人文学习氛围[1]。秦秀白老师的“把诊问脉”到现在依然有效,尽管很多学校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量尝试,并有所改进。比如柯葳对多所理工院校调研后,发现“‘专业+外语双专业或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应用能力的增强[2];沈渭菊认为有必要推行“英语+本校工科类传统优势学科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坚持以英语专业知识为主、工科优势学科知识为辅[3]。作为外语学科的龙头学府,北京外国语大学不具有理工院校的尴尬困境,但是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社会环境中,一样面临如何紧跟国家形势、人文专业,如何服务社会的学科建设问题,该校对专业教材、培养方案、管理体制等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新改革,将文学、语言学、翻译学和国别研究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知识,并主张英语教育的中心从语言学习向知识学习、从技能培养向能力培养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北外理念带动全国高校外语学科改革的思潮,理工院校的外语专业受其影响,一直走在改革的道路上。

虽然英语学科的困境大体类似,但由于众多理工高校各有优势和特点,每所院校的英语专业建设问题存在差异,因此解决办法应该有所不同。能源高校一直承担国家能源勘探与开发的科研重大使命,为国家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战略关系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能源高校的英语专业却存在定位规划的难言之“囧”。“囧”本义为“光明”,在网络流行语中表示“尴尬无奈”“悲伤暗淡”。能否将难言之“囧”转化为光明之“囧”,是能源高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一大挑战。

一、难言之“囧”

作为能源高校的边缘学科,英语专业存在改革发展的几大困境。鉴于为国家能源人才服务的社会使命,能源英语复合专业的开设既顺理成章,又彰显特色,可是,在实践操作中却面临重重困境。

首先,缺乏“英语+能源”的跨学科师资。传统英语语言文学培养的教师多年从事文科教学和研究,理工思维转型和专业学习极具挑战。以石油勘探开发为例,流程包括地质勘测—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运输—加工,每一步骤后面都隐含大量的专业信息,即使可以通过学习简化能源读物掌握基本知识,但是因为缺乏实际操作,且生活应用程度较低,英语教师很难系统掌握要求的专业知识,在具体教学中如隔靴搔痒,难以将复杂的信息以生动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其次,学生的能源知识学习兴趣索然。面对晦涩难懂的教材,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应付作业和考试,对于专业名词后面的具体内容却一知半解。另外,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能源专业学生的就业受制于国际能源市场的波动和国内能源企业的发展规模。就目前国内传统化石能源企业而言,大部分人员超编,能源专业的学生面临就业难题,略懂能源知识的英语专业人才更难挤入就业市场。并且,受化石能源行业资源日趋减少的限制,考虑到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使命,国际传统能源行业未来面临萎缩转型的前景,社会对传统能源人才的需求终将减少。因此,能源英语专业的建设面临与时俱进的挑战。但是在就业前景不被看好或者处于转型的阶段,学生整体缺乏能源知识的学习动力。多年的教学和学生反馈调查证明,虽然学生认为在能源高校有必要学习相关知识,但是对增开能源英语课程、强化能源英语专业特色持悲观态度。以我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针对专业定位设置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要求学生在能源特色、文学文化、翻译实践和思辨型四类课程中选出最能影响今后学习就业的类别。在124名反馈学生中,仅5位学生(占比4.03%)选择能源特色类课程,具体分布如图1:

图1   各课程影响学习就业的比例

能源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很有特色,但是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很难实现。英语语言文学的传统面临同质化的风险和竞争劣势,老牌和名牌高校的外国语学院已经在这方面做得风生水起,不仅具有非常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和明确的学科定位规划,还有良好的人文氛围和社会口碑,与这些高校的英语专业匹敌存在重重困难。调查显示学生对于文学文化课程的影响评价并不乐观,对翻译实践课程的推崇与就业市场的导向有很大关系。面对诸多困境,能源高校中的英语专业建设如何将难言之“囧”化变为光明之“囧”,实为巨大挑战。

二、光明之“囧”

根据2018年颁发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各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应根据该标准制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本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多年以来,学科定位和特色是众多外语专业的难题,经过不断创新实践,目前已经有一些成功案例,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开设法律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中国传媒大学的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形成了“语言学+文学+文化+传媒特色”的四大类课程体系,学校特色融入多元化培养体系中。冯光武在解读《新国标》时指出,一定要明确英语专业的人文性质,即使理工高校的英语专业不能因为学校的特色偏离本身的立足点,将英语作为工具转变为对理工专业的知识传授。由于社会经济需求不一样,普遍设立的英语专业存在层次不同、类型多样的现状,《新国标》为各高校“准确定位、办出特色留出足够的空间”,体现了“质量引领、多元培养、分类卓越的基本精神”[4]。《新国标》对于学生知识结构也有创新的说法,除了以往的外国语言文学知识、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外,还提出英语专业学生要求掌握区域与国别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

在《新国标》的指导下,能源高校的英语专业如何量身定做满足社会需求、体现学校特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建设方案?传统的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思路需要调整,盲目迎合学校特色推行简单的“英语+能源”的复合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摈弃,推动能源人文学、能源科技英语、“一带一路”文化研究与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等交错的多元学科成为能源高校英语专业在新时代转型的一大选择。

首先,能源人文学是二十一世纪兴起的新兴学科,将其纳入学科培养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研能力,还有利于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开阔国际视野。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于2000年将“人类纪”(Anthropocene)與全球变暖联系,该词在世界生态危机问题日趋凸显的情况下得到广泛的认同与使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能源人文学应运而生。因为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正是全球变暖的主因之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自然科学为未来的发展埋下多重隐患,当前的生存危机表明包括气候变暖在内的问题更多是文化观念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架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桥梁合力解决问题,这是能源人文学的初衷。作为能源高校的英语专业,有必要在内容导向的课程中融入能源人文学的必要知识与核心思想,比如开设“石油小说赏析”“能源人文学导论”“能源人文学读译”等课程,让学生深刻了解能源是社会话语不断阐释的话题,洞察能源后面的深层文化建构和人为的生态危机,思考传统能源减少与全球变暖加剧的深层关系,探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融入能源人文学的前沿知识,有利于学生增强英语文献阅读能力与思辨能力,促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开阔国际视野。

如果能源人文学与英语专业的人文性非常契合的话,那么能源科技英语的融入是对人文社会知识的一种互补。鉴于这一类课程往往晦涩难懂,建议教师采用适合文科生阅读的简化读物作为教材,让学生通晓基本的作业流程。由于受众对象的水平和兴趣有差异,英语教师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无法与专业老师相比,这一类课程门次不宜在专业内部多开。但是,对于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选修能源主干学科的双语专业课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驱动下,英语专业的学生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能源科技英语的学习之中。所以,学科内部少量开设能源科技英语、鼓励有兴趣的学生选修主干学科的能源专业课程,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知识、接受学校平台教育的熏陶,又能以多样化的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是《新国标》“多元培养、分类卓越”基本精神的体现。

除此之外,“一带一路”文化是能源高校英语专业可以纳入的内容。“一带一路”是我国于二十一世纪推动的国家级别顶层合作的倡议,旨在与沿线国家建立经济合作关系,是实现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涉及的俄罗斯、中亚、西亚、中东等都是与我国在能源上有着紧密联系的国家和地区,能源高校已经与很多新丝绸之路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尤其在留学生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上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因此,能源高校的英语专业完全可以利用学校平台加强“一带一路”文化研究,教师可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比如开设“产油国文化”“中东文化概论”等,让学生加深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明白“一带一路”文化研究对于国际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从就业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展开需要大量国际人才,广大的就业市场是学生学习区域与国别文化研究的强大动力,毕竟跨文化能力是英语专业人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另外,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过于关注欧美文化的学习,对第三世界的文化研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一带一路”文化融入英语专业的本科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弥补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了解的不足,开阔国际视野,为“一带一路”倡议做好人才输出准备。

当然,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能源高校的英语专业在改革进程中不能一味求新摈弃这些核心的教学理念,而要夯实学生的听所读写译基础,强化他们的语言基础技能。作为未来的国际人才,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欧美国家的文学文化,了解英语语言形成和使用的奥秘。另外,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目标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教会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帮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可以开设相应课程,鼓励学生探索中国文化,用流利的英语讲好中国文化,这也是《新国标》对学生知识结构要求的重要部分。

可以看出,在《新国标》的指导下,能源高校英语专业的多元培养方式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服务于学校平台建设,既符合社会对复合型国际人才的需求,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三、结语

尽管能源高校英语专业面临开设“英语+能源”复合专业的难言之“囧”,存在专业师资不足、学生兴趣索然、就业前景黯淡的困境,但是通过多元学科建设,建立能源人文学、能源科技英语、“一带一路”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的融合型课程体系,有利于将这难言之“囧”转变为光明之“囧”,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秀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学科建设[J].外语界,2006(1).

[2]柯葳.社会需求与理工院校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9).

[3]沈渭菊.理工院校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10).

[4]冯光武.把握国标精神、找准学校定位、突出专业特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建议[J].外语界,2017(1).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英语专业综合改革与综合英语课程校改项目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浅谈英语专业词汇教学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以BP制辩论为牵引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行动研究用于英语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