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节日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021-06-25 23:07李敬强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4期
关键词:认同感典故传统节日

李敬强

文化具有凝聚力,只要文化不断,民族就不垮,文化的传承对民族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心理基础。培养文化自信要从娃娃抓起,作为小学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责无旁贷。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文化的载体也是多样的,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也不是单一的。传统节日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土壤。下面就在传统节日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谈谈个人的體会和做法。

一、传统节日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中的意义

第一,过传统节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包含了对文化的高度认同,文化认同则源于对文化的认识了解。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如信仰、道德观念、价值观等。学生参加传统节日的活动,可以从人们的言行中认识中华文化,在民俗活动中感受民族文化,节日的仪式中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文化认同感。

第二,过传统节日有助于抵御西方价值观的同化。众所周知,现在大有洋节日泛滥之势,这些洋节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洋节日夹带着西方的价值观和宗教内容,这些东西会侵蚀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如果一个民族让外国的节日击退了本民族的节日,那反映出其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文化侵略,长此下去,国民的价值观将被同化。以过传统节日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是抵御西方文化侵略的需要,是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防止被西方价值观同化的需要。

第三,过传统节日有利于营造学习中华文化的良好氛围。传统节日有很强的仪式感,每一个节日都有相应的民俗活动,如果我们能够组织学生过好这些节日,必定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在过传统节日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形式

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在过传统节日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挖掘传统节日中的科学因素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是饮食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每一个节日都有一种相应的食品和民俗活动。就食品而言,新会人年初一不杀生,中午吃斋,年初七煮“菜茶”,三月三吃鸡屎藤糍等等。我们在组织学生过这些节日的时候,不仅仅是指导学生了解这些习俗,探讨这些习俗的由来,学习这些食品的制作方法,更加重要的是挖掘这些食品的科学性,例如年初一吃斋和年初七煮“菜茶”就是一种很科学安排。试想一下,按照传统,除夕的团年饭必定是大碗酒大块肉,如果年初一继续是大鱼大肉地吃,就很容易吃坏了肠胃,于身体不利。但是年初一不杀生,中午吃斋,就保护了肠胃,避免伤身。春节期间走亲访友,难免吃吃喝喝,几天下来,肠胃负担加重,甚至上火,到了年初七就煮菜茶吃,这也是一种养生文化。新会人煮菜茶的材料通常是马蹄、红萝卜、芫西、芥菜、甘蔗、粉葛、番薯等,这些材料都有降火清润的功能,所以初七这天吃菜茶起到调理肠胃的保健作用。三月三用鸡屎藤作辅料制作食品也体现了中医的养生之道。在南方,春季比较潮湿,从中医的角度看,人体湿气重,需要祛湿,鸡屎藤就具有祛风除湿、消食化积之效。

祭祀是传统节日中普遍的民俗活动,如拜祭祖先,怀念先贤,敬奉神灵、菩萨等。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把这些活动归入封建迷信而给予否定,实际上也否定不了,因为历经千百年而积淀下来的东西一定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我们要做的是挖掘这些活动里面的科学因素,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些活动表达了人们的愿望,是一种道德信念,是发自内心的感恩和缅怀,是对自然的敬畏。一个人懂得感恩,能缅怀先贤,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那他就有了向善的基础。冯友兰就说过:“行祭礼并不是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情感,所以礼的意义是诗,不是宗教。”例如端午节就寄托了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祛病消灾、祈福、强身健体等美好祝愿,是进行爱国主义和生命教育的好素材。又如乞巧节,寄托了人们对纯洁爱情的期待,指导学生认识牛郎星、织女星就渗透了天文知识的学习。另外,按照广东的习俗,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姑娘们会摆下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上摆满鲜花、水果、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在这个过程中就推动了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2. 欣赏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

伴随传统节日的还有独具特色的中国诗词,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名句。例如春节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宵节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清明节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秋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重阳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等。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诗词,这是洋节日所无法比拟的,这是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在每个节日到来前,我都会精选相应的诗词,组织学生吟诵,指导学生欣赏。学生在吟诵、欣赏中感受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对古诗词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自信。

3. 参与传统节日的活动

多数节日都有相应的民俗活动,例如除夕守岁、清明扫墓、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让学生参与节日的民俗活动是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热爱传统节日的最直接的方式。有些节日活动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如元宵节制花灯、猜灯谜,三月三组织学生辨认鸡屎藤,端午节包粽子,冬至做汤圆等等;有些节日活动可以组织学生间接参与,如端午节让学生观看视频,感受赛龙夺锦的节日气氛,清明节组织学生进行网上祭奠先烈的活动等。

4. 讲好传统节日的典故

典故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节日典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领会节日所蕴含的意义。我们可以由老师来讲解典故,让学生完整、详细地了解节日文化,也可以由学生来讲典故。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打破教师的束缚,从多方面了解节日。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组织学生过好传统节日,弘扬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认同感典故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传统节日礼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闻鸡起舞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
典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