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高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1-06-26 12:09朱志勇段江波何金山王龙李鼎昃峰苑翠珍吴寸草周旭杨丹丹周晶亮李学斌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肺静脉阵发性消融

朱志勇 段江波 何金山 王龙 李鼎 昃峰 苑翠珍 吴寸草 周旭 杨丹丹 周晶亮 李学斌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房颤的总患病率约为0.7%[1],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等治疗越来越广泛[2-3],其中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是导管消融治疗的基石[4-5],而冷冻球囊消融(cryoballoon ablation,CBA)为近年新出现的消融方法,已成为实现PVI的标准方法之一[6-7]。STOP-AF和Fire and ICE等多个研究均已经证实,CBA治疗房颤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8-9]。在高龄患者中,房颤发生率高,基础疾病多,体质偏弱,手术耐受性差;理论上,CBA手术时间短,患者疼痛感受轻,故可能更适合于高龄房颤患者[10-11]。因此,本研究总结我院CBA在高龄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单中心非对照的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阵发性房颤行CBA的高龄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80岁;(2)符合阵发性房颤定义(房颤最长持续时间<7 d);(3)行CBA治疗;(4)能够配合完成术后规律随访的患者。排除标准:(1)持续性房颤;(2)曾行房颤消融治疗的患者;(3)造影剂过敏;(4)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eGFR<15 ml·min-1·1.73 m-2);(5)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前后径大于5.5 cm者;(6)经食道超声发现左房存在血栓者;(7)不能配合随访者。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得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2019PHB072),所有入组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CBA治疗方法

患者完成房间隔穿刺后,交换可调弯鞘(Flexcath Advance,Medtronic公司,美国),经长鞘送入冷冻球囊导管(Arctic Front Advance,Medtronic公司,美国),在Achieve导引下,依次进行PVI,球囊封堵效果通过X线透视下观察造影剂滞留完成,PVI时间(time to isolation,TTI)<60 s者,单次冷冻180 s;TTI>60 s者,冷冻180 s后再次冷冻120 s,单支肺静脉最多冷冻2次,维持冷冻温度在-55℃~-45℃之间。冷冻左侧肺静脉时,放置心室4级电极,预防迷走反射。冷冻右侧肺静脉时,将4极电极送入锁骨下静脉,以999 ms的频率刺激膈神经,预防冷冻消融过程中的膈神经损伤。冷冻消融完成后,观察30 min,确认肺静脉传导没有恢复,撤出导管。所有患者术前完善经食道超声除外左心耳血栓,术后规律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至少3个月。穿间隔后应用肝素进行抗凝,维持活化凝血时间在250~350 s。

1.3 研究终点和相关定义

主要研究终点为CB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性以房颤的晚期复发率计算,房颤术后出现的持续时间大于30 s的房速、房扑和房颤,均定义为房颤复发,其中3个月以内者为早期复发,3个月以后者为晚期复发。安全性以术后早期(7 d内)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心房食管瘘、心包压塞、心肌穿孔、主要血管穿刺并发症、心肌梗死、膈神经损伤、肺静脉狭窄及脑梗死等评价;此外,安全性还包括术后7 d内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和7 d后出现的操作相关死亡、心房食管瘘、肺静脉狭窄和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CBA手术时间、左房操作时间、冷冻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

1.4 随访

全部患者在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由主治医师进行有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评估;在术后1、3、6和12个月于门诊随访,完善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评估有无房颤复发。全部患者除继续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外,术后暂停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基线资料

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共101例患者在我院完成了CBA手术,符合纳排标准者62例,其中2例术前告知曾行射频消融手术,最终60例纳入本研究,年龄80~85岁,基线资料见表1。

表1 60例患者的基线资料

2.2 手术结果

60例进行CBA的患者,均进行PVI,无其他加线等进一步消融操作,平均手术时间(从开始静脉穿刺至撤除导管)为(70.0±10.5)min,左房内操作时间(从房间隔穿刺至撤除导管)为(40.0±6.0)min,平均冷冻消融次数为(5±1)次,冷冻消融时间为(14.0±2.0)min,X线曝光时间为(15.0±1.6)min。

2.3 有效性

6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PVI,在30 min的观察时间内无肺静脉传导恢复。随访1个月时,4例患者发生持续时间>30 s的房颤,均自行转复;随访3个月时,2例患者出现房扑,静推伊布利特后心律转复;随访6个月时,全部患者均为窦性心律;随访12个月时,6例患者出现房颤复发,加用胺碘酮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2.4 安全性

60例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未发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也无心房食管瘘、心包压塞、心肌穿孔、主要血管穿刺并发症、心肌梗死、膈神经损伤、肺静脉狭窄及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房颤的发生率随着老龄化而增加。高龄房颤患者的基础疾病多,对疼痛耐受性差,在围术期出现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风险高[12-13],故如何快速、安全地对这部分患者完成消融手术,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与射频消融相比,CBA不需要持续大量的盐水灌注(当前用于房颤的射频消融导管,均为冷盐水灌注导管),诱发心力衰竭的风险小;冷冻消融过程中疼痛轻微,患者容易配合,因剧烈疼痛和交感激活诱发心肌梗死的风险低[14-15]。理论上,CBA在高龄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在Fire and ICE研究中[8-9],冷冻消融组的平均年龄为(59.8±8.9)岁,65岁以上的比例为30.2%,故在上述研究中,并未对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本研究发现,对于高龄阵发性房颤患者,CBA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PVI,并获得很好效果。

在Fire and ICE研究中,57.5%的患者合并高血压,9.9%合并糖尿病,3.5%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在本研究中,60例高龄阵发性房颤患者,70%合并高血压,30%合并糖尿病,20%合并肾功能不全,其合并症发生的比例均高于Fire and ICE研究报道的结果。高龄阵发性房颤患者,均在70 min内完成了冷冻消融手术,左房操作时间约为40 min,无患者因心功能不全或疼痛剧烈而不能完成手术。手术即刻全部患者完成了PVI,在30 min的观察时间内,60例患者均无肺静脉传导的恢复,证实了CBA的短期有效性。在Fire and ICE研究中,384例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在1.5年的随访时间内,143例达到了研究终点,房颤复发率为35.9%。本研究中,60例患者在1年的随访时间内,6例患者出现房颤复发,房颤复发率为10%,低于Fire and ICE研究。这可能与本研究入选患者均为阵发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短及随访时间仅1年有关,但也显示了CBA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对于高龄房颤患者,手术的安全性更加需要重视。心包压塞、围术期心肌梗死和心房食道瘘是严重且致命的手术并发症。在Fire and ICE研究中,心包压塞的发生率为0.3%,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0%,心房食道瘘的发生率为0%。本研究中无患者发生上述严重并发症。心包压塞发生率低可能与术者操作经验丰富以及样本量小有关;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低,考虑与手术时间短、患者疼痛症状轻微、无过度交感激活有关;无患者出现心房食道瘘,考虑主要与本研究中未在左侧肺静脉长时间、反复冷冻消融相关。既往研究中,膈神经损伤是冷冻球囊消融主要担心的并发症,在STOP-AF研究中,13.5%的患者出现了膈神经损伤[8],在Fire and ICE研究中,膈神经损伤发生率有所降低,为2.7%[9]。本研究中,无患者出现膈神经损伤,表明在高龄房颤患者中,在膈神经刺激的保护下,能够将膈神经损伤降低至较低水平。在1年的随访期间内,无患者发生肺静脉狭窄及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验证了CBA的安全性。

因此,对于高龄阵发性房颤患者,CBA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PVI,并且获得很好的效果。本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1)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数据偏移,未来需要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2)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未来需要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利益冲突:无

猜你喜欢
肺静脉阵发性消融
消融
经左下肺静脉房间隔膨胀瘤并PFO封堵一例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单中心球囊冷冻消融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标测和再消融治疗
阵发性高血压暗藏危机
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消融边界:城市中的多功能复合空间
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后超声心动图表现1例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心脏康复护理对阵发性室上速消融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