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技巧中“叹”之理解与运用*

2021-06-26 06:39吴宇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上半身字头歌唱者

吴宇峰

(浙江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310024)

随着音乐发展不断经历淘汰、沉淀、更新,声乐艺术也逐渐丰富与完善。与此同时,大众的听觉审美也不断得到提升,这也意味着对声乐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歌唱者来说,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用科学的发声方式演绎出更多的作品。在当前声乐教学中,一些过于复杂的教学理论对歌唱者来说过于抽象,且难以理解和运用,因此声乐教育工作者更应将教学重点放在“面对不同歌唱者出现的歌唱问题应该用哪种教学方式更快且更准确地引领歌唱者进行科学的歌唱”这个问题上。在歌唱教学上,更要因材施教,以便更好地展示出歌唱者独特的音色并找到科学的演唱方法。美声唱法具有科学且系统的歌唱体系,通透圆润的音色和极具穿透力的声音是美声唱法最独特的地方[1]19,美声唱法音色不仅符合大众的欣赏标准和审美习惯,而且体现出歌唱者各自独特的音色。“叹着唱”作为美声歌唱方法中重要的歌唱技巧,能够很好地解决歌唱者在歌唱中可能出现的“挤、憋、虚、闷”等基本问题。在歌唱中,拥有正确的“叹”的方法意味着歌唱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可见,需要从源头上解决歌唱中“叹着唱”可能出现的问题,以达到正确地引导歌唱者科学演唱的目的。

一、对歌唱技巧中“叹”的理解

(一)“叹”的表现

“气乃音之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叹气”是一种生理性的行为和动作,一般当人们感到疲倦、烦躁或者看到壮观的景色时会发出较长的“叹气声”。具体表现为:先深深吸口气再向下叹出来,这时会让人感受到肌肉的放松和气息的通畅。在歌唱中同样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时想象用生活中“叹长气”的状态去歌唱,这样可以使歌唱者更容易地将声音搭在气上,从而解决声音与气息分离或声音“虚”等问题。

(二)“叹”的状态

歌唱中的“叹”是对歌唱者灵活运用气息的考验,需要歌唱者对自然状态下的“叹气”状态进行体会后再运用到歌唱中。单从“叹”的字面意思上来看,这种“叹”是生理机能的一种,在“叹”之前无论是身体、面部肌肉还是口腔都不添加任何多余的力量,整个气息走向是向下的,它要求歌唱者在上半身放松的基础上完成歌唱中的“叹”,使声音“叹”在气息上进行歌唱。这样就基本完成了歌唱中“叹”的第一个目的——“将声音落在气息上”。那么,在连续的咬字及歌唱中又如何理解“叹”呢?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声乐教学经验总结出歌唱中有关“叹”的整个气息走向的观点——“不断地往回叹。”其中,“不断地”指的是气息是流动的,因此在连续的歌唱或换字中,歌唱者需要不断地去重复“叹”的动作过程;同时提到的“往回叹”则是指声音在腔体内完成叹的动作,而不是在腔体外随意进行的,因为在腔体内进行不断地叹气这个动作可以保证出来的音色是圆润且通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少用本嗓歌唱。本文认为“不断地往回叹”可以有效地帮助歌唱者科学地用气息歌唱。

二、歌唱技巧中“叹”的重要性

“叹”在歌唱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解决声音“虚”和“挤”的问题

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且最难解决的是声音“虚”和“挤”的问题。声音“虚”指的是歌唱者在演唱时上面的声音和下面的气息处于分离状态,其可导致声音不能落在气息上,所以在歌唱时会出现声音发虚、用不上力、声音小且放不出来等情况,总之,整个人的歌唱状态是“飘”着或“浮”在上半身的。“挤”则是指歌唱者主要用本嗓歌唱,即通过嗓子的力量将声音挤出来。这种歌唱方法是非常常见的,因为这些歌唱者不会运用气息歌唱,所以经过如此长期不科学的歌唱方法练习,必然会把嗓子唱坏,而且大多数运用本嗓唱歌的歌唱者都存在唱不了高音的问题。而在歌唱中科学运用“叹”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叹”在歌唱中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上面的声音与下面的气息连接在一起。“叹”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声音落实在气息上,但是在“叹”时要求歌唱者上半身是放松的状态,如果上半身僵硬则无法将声音完全叹下来,还会使声音憋在上半身。在“叹”时,整个气息顺着身体向下走,当声音叹在气息上之后始终向外推气、送气就可以了,这时歌唱者们的注意力都在下面的气息运用上,所以可以有效地解决歌唱者用本嗓歌唱的问题。但是想要更好地掌握用气息歌唱的方法则需要歌唱者经过长期的气息反复扩张和腹部的力量训练才可以自如地做到[2]110-112。所以,在歌唱时,声音永远是叹出来的,而不是依靠本嗓挤出来的。如果想要科学地歌唱,那么这一要点是需要歌唱者们始终牢记的。

(二)有利于解决气息僵的问题

歌唱就是呼吸的艺术。许多歌唱者在歌唱时会出现声音直、没有泛音、身体僵硬、憋气、跟不上节奏等问题,尤其在演唱速度轻快、跳音多、跨度大,或者速度慢、流动性强的作品时,上述问题会更加突出,其会大大削弱作品的完整性和歌曲的情感表现。为什么会出现气息僵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歌唱者没有不断地送气、推气,在唱的过程中气息僵住了,如此必然会出现气息不流动、不灵活的问题。所以,想要解决气息僵的问题,先要把声音搭在气息上,然后通过作品中不同音高的变化进行不同程度地向外送气,在送气的过程中,歌唱者始终需要不断地调整身体松弛度,让上半身处于极放松状态,且只有腹部周围处于积极且有力量的推气状态。“先叹后推气”这一动作同样需要歌唱者按照步骤不断地进行训练,并且只有加强腹部推动的爆发力才可以逐渐掌握用气息歌唱的方法。许多初学者或一些常用本嗓歌唱的歌唱者会经常忽略用气息歌唱的重要性,由于不经常使用气息的力量歌唱,就会造成腹部用力的支点没有推力和爆发力,或者推动的幅度非常小。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气息松掉,嗓子就会立刻帮忙,最终就会导致歌唱者脖子紧、嗓子挤、声音不通透且气息僵死等问题。掌控气息的爆发力和推动的幅度需要歌唱者经过长期连续的训练才可以逐渐适应协调,也需要歌唱者更好地平衡叹气与气息推动的灵活度。

(三)有利于产生共鸣并获得通透的音色

美声唱法提倡通过腔体共鸣,即头腔、鼻腔、口腔、胸腔等歌唱共鸣器官同时发出共鸣振动而获得饱满通透的声音。共鸣的产生与用鼓槌敲击鼓面时产生振动的原理是一致的。由于鼓内部充满了空气,因此鼓槌在敲击鼓面时会引起鼓里面空气的振动,从而敲击出来的声音才会增强。在歌唱中共鸣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声能进入共鸣腔体中,通过空气的传播与共鸣腔边壁产生共振,从而获得厚实的声音质感和具有穿透力音色的过程。而对“叹”的正确运用可以使歌唱者获得共鸣及通透的音色[3]446。这里需要着重谈到咬字的问题。在歌唱中的发音主要由辅音和元音组成,在“叹”的过程中,需要歌唱者将字放在假声位置上,轻咬辅音字头后将声音叹在气息上,进而获得共鸣腔体振动发声。这里重要的有两点:首先在换字时要在假声位置上进行,假声位置也就是歌唱中常说的“高位置”,当字放在假声位置上咬的时候,会自然地使腔体内产生一定的空间;其次提到的轻咬辅音字头,也就是使声音与腔体空间内的空气产生轻微碰撞从而产生共振,这时共鸣就产生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将字头咬死或者用力地咬字头,就会使共鸣消失。因为在使劲咬字头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嗓子用力、腔体空间变小,发生的振动频率也会降低,这样会使声音听起来单薄且穿透力不强。所以正确地掌握“叹”的方法,可以让歌唱者获得更好的共鸣和穿透力,这一点,无论对于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同样适用。

三、歌唱技巧中“叹”的运用方法

合理地运用“叹”,是在掌握正确且科学唱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美声唱法堪称世界上最科学的歌唱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其科学的歌唱方法对歌唱者进行声音上的训练。美声唱法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后又经历了美声时代和大剧院时代,通过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更新后,其将早期意大利传统声乐的优良特点进行了吸收。美声唱法无论从声学理论上还是从生理学理论上讲都遵循了人类语言的表达规律,其经过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和科学的唱法体系。美声唱法追求的是圆润、明亮且通透的音色,注重气息的流动与灵活,将气息的运用作为歌唱的主要动力源泉[4]162-163。独特的音色、具有穿透力的声音是美声唱法独特的地方,在大剧院中真正的美声唱法演员在演唱时是不需要麦克风的,因为他们在美声唱法的训练之下声音极具穿透力,无论在剧院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清晰地听到演唱的歌词和声音,每个词犹如珍珠般的颗粒感飘进听众的耳朵[5]161-169。对演唱者来说,他们一整场歌剧演唱下来并没有出现声音嘶哑的情况,那是因为他们不是在用本嗓歌唱,而是运用气息的推动力歌唱。可见,掌握科学的演唱技巧对演唱者来说可以使他们的歌唱生涯更为长久。本文在借鉴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再结合笔者多年的演唱教学经验总结出在歌唱训练中正确运用“叹”的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

“身体放松,不吸气,直接叹”是对歌唱训练的首项要求。许多歌唱者在练习发声时,会先做大口地吸气动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歌唱者的气息出现上浮、憋气、身体僵硬且放松不下来等问题,本文在这里提倡省略“吸气”这一步骤,即在全身放松的状态下,直接带着叹气的状态去歌唱。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歌唱者紧张或身体僵硬的问题,在歌唱的训练中也可以让歌唱者更快且更正确地进入歌唱状态。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后发现,在歌唱前,歌唱者需要先平复自己的心情,将自己的内心尽量调整到平静状态。这对歌唱者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歌唱是在放松的状态下完成的,如果歌唱前歌唱者的心情十分紧张的话,那么,歌唱时歌唱者的身体一定是紧绷且僵硬的。歌唱时可以采用一些让自己身体放松下来的动作,例如轻轻晃动上半身、感受走路时上半身放松的状态等。总之,将真实的放松状态运用到歌唱中,建立自身良好的松弛状态,且经过多次正确的练习后,身体可以产生一定的肌肉记忆。正确的歌唱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这就要求歌唱时歌唱者始终让大脑保持清晰敏捷,遵循科学的发声方法,集中注意力,用大脑控制自己进行正确的歌唱。歌唱者在基本建立松弛的发声状态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将声音与气息搭建在一起,从而使整个发声通道始终保持畅通,而不是将声音卡在上半身,后者将会使歌唱者出现越唱越紧或越唱越累的情况。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始终用前额换字。在保持头腔高位置前额换字的基础上,将字头轻咬并完全地叹在气息上,这时,歌唱者上半身就会呈现放松的歌唱状态,下半身则会呈现积极有力的气息张力状态,这也体现了歌唱者靠气息的推动力去歌唱,而较少使用嗓子的演唱状态[6]1。歌唱时腔体始终保持不变,这样才能使歌唱者真正使用共鸣腔体振动发声,从而拥有极具穿透力的独特音色。总的来说,在歌唱者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先练好用气息歌唱的基本功,将用气息歌唱这一要点熟练且正确地掌握与运用后,再在作品中加入更好的内心情感演绎。

(二)掌握叹在歌唱中的练习方法

在歌唱中,面对连续的换字、不同的音高变化以及长短不一、节奏多样的乐句,歌唱者应该如何将“叹”灵活地运用在歌曲里呢?

前提是要求歌唱者上半身呈松弛的状态。在演唱中音区时,乐句中的第一个字在歌唱时应将其放在鼻梁处进行咬字,在咬字时需要轻咬字头以便更好地产生共鸣,之后,在上半身放松的状态下,直接将字叹在肚脐眼下方约一指宽的位置处进行推气即可。在换字的过程中,每个字都始终保持在鼻梁处进行换字,在乐句的第一个字叹下来之后,同乐句的第二个字则需要通过气息支撑下的不断向外扩张送气来完成,第三个字或乐句结尾字的气息始终保持不断向外推气状态,尤其越到乐句结尾处,气息推动的力量和幅度越大,这样才能真正运用气息进行歌唱。“不断地往回叹”是对歌唱者在演唱连续乐句时的歌唱要求,其有利于加强乐句的连贯性以及流动性,可以使歌声充满弹性和活力。在演唱高音区的乐句时,歌唱者需要在唱乐句开头的第一个字时提前将咬字的状态转移到前额处进行换字,这样才能保证声音进入头腔,即以头腔共鸣来进行高音区的呈现,使音色更显饱满、通透。在演唱乐句第一个字时同样需要轻咬辅音字头并将其叹在小腹处,在上半身放松的状态下,小腹呈现向外推气状。在歌唱不同音区时,气息的发力点不尽相同,中低音区将字挂在鼻梁并叹在肚脐下方一指宽距离处;随着音域的不断升高,咬字位置需要不断向前额处转移,而气息的发力点同样随着音域的升高向小腹以下转移,以更松弛的状态下呈现出结实有力的中低音区和饱满通透的高音区。在歌唱中,如果出现气息停止向外送气以及腹部的支撑点呈松弛状态,那么此时嗓子的力量会随之加重,于此,建议歌唱者要经常练习腹部气息的支撑力和向外推的爆发力。

《花非花》作为歌唱者在初学时经常练习的一首艺术歌曲,其中的“花、非、雾”等字对歌唱者练习轻咬辅音字头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而简短流畅且慢速的旋律则有利于歌唱者锻炼气息扩张的力量。以《花非花》这首艺术歌曲为例,为广大歌唱者详细阐述如何在歌唱中运用“叹”(见谱例1)。

谱例1

在演唱第一乐句时,首先歌唱者需要使上半身呈现松弛状态,从而使声音更好地叹在气息上。由于这一乐句为中低音区,需要将每个字放在鼻梁处进行换字,以便产生更多的鼻腔共鸣,得到结实且通透的音色,因此,换字时需要保证每个字都在腔体里进行,在不吸气的状态下,直接带着叹气的状态进行咬字。第一个字“花”在演唱时应轻咬“h”字头,随之将母音归韵并叹在肚脐下约一指宽的位置,使声音落实在气息上;第二个字“非”在演唱时轻咬“f”字头并需要通过肚脐下方支点向外推气;第三个字“花”仍然需要气息的支撑并且其向外推气的力度要比“非”字更强;由于第四个字“雾”的音符升高,需要将咬字位置上移,放在眉心处轻咬“w”字头并直接将之叹在肚脐下约二指宽的位置;后两个字“非雾”轻咬字头并大幅度向外推气。相比上句,随着音调的升高,歌唱通道被拉长,声音则始终可以保持高位置咬字,共鸣发声,用气息歌唱。

谱例2中,需明确此句为中低音区,在演唱时需要将每个字放在鼻梁处换字,保持位置的统一,每个字都需要轻咬字头才可以产生更多的共振。第一个字“夜”轻咬“y”字头并快速归韵将之叹在肚脐下方约一指宽的位置;由于“半”字需要用力的音高在第二个音“re”上,因此需要轻咬“b”并再次更深地叹在下支点,在唱“re”的时候用气息的力量向外推气。“来”字则同样轻咬“l”字头并叹在相对应的下支点后气息继续向外送气。由于这首歌曲的连贯性较强,因此需要歌唱者注意每个乐句之间的流畅性,不断地往回叹着唱。“天明去”同样将每个字放在鼻梁处轻咬字头换字,并将之叹在肚脐下方一指宽的位置进行推气即可。

谱例2

在谱例3中上半句的运用同上面讲到的方法一致。需要特别提到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在演唱第四个字“云”时,由于需要在三个不同音高上进行拖拍演唱,因此要将“云”字叹在相对应的下支点处之后,并在中音“la”和低音“xi”上进行推气,尤其在“xi”音上,需要气息进行更大幅度地向外推气才可以在气息的作用下将乐句演唱完整。

谱例3

通过以上谱例分析,可见歌唱者需要通过了解“叹”在《花非花》中的具体运用过程后,再将其形成肌肉记忆力并灵活运用于其他作品中。“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在歌唱中灵活掌握用气息歌唱是需要经过科学且长久的训练才可以达到协调的一种歌唱技巧。

四、结语

歌唱者不仅要将作品中第一创作者的真实情感通过内心的真实活动和美妙的歌声传递出来,又要给听众以独特且美好的听觉享受。正确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对每位歌唱者的基本要求。本文对“叹”的表现与状态、“叹”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叹”分别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希望可以给更多的歌唱者以启发。正确的发声方法对歌唱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使歌唱者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还可以通过更短的时间、更有效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歌唱能力。每个歌唱者都有不同的音色和特点,在歌唱中也同样需要体现出每个人的独特音色,而不是在方法的限制下,使艺术上的独特性销声匿迹,这样就失去了歌唱艺术的魅力。正确地运用“叹”对于同时解决以上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歌唱者需要不断地将之协调运用,再加上情感的演绎,才可以在未来产生出更多高质量的声乐作品。

猜你喜欢
上半身字头歌唱者
第六讲 横折弯、三点水、人字头的写法
牛仔迷情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连降两个月 太原猪肉价格重回“2”字头
浅析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歌唱的基本素养
“家”字的写法
《羊字头》教学设计
“梅西”去哪了
超轻小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