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主题拓展阅读教学实践

2021-06-28 13:01徐洁萍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阅读教学

摘要:进行语文主题拓展教学,可从意义的联接、文化的感悟、审美的能力、情感的延续等视角,最大程度地丰富文本,充实资源,拓宽时空,组织开放立体的综合性语文学习,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

关键词:主题拓展;跨界融合;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4B-0061-03

三十多年前,吕叔湘先生批评语文教学效率低,效果差,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读书太少。大量阅读并非盲目地贪多求快,首先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依托统编语文教材,根据人文主题与要素主题进行阅读拓展,拓展的内容除了文学,还可以综合艺术、历史、哲学、科学……;除了诗文,还可以有童谣、歌词、故事、剧本……;除了名家名篇,还可以有学生练笔;除了单篇,还可以是整本书。其次,要解决怎么读的问题。数字手段可以实现阅读内容的批量推送和阅读时空的优化组合;课堂教学可以实现阅读指导的精准、阅读实践的丰富和阅读思维的深化。

在三年的数字化背景下小学语文主题拓展阅读实践的项目研究中,我们对主题内容进行了研发设计,不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主题拓展,有效率的积累,让阅读内容走向丰富

精读文本后,根据主题整合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的空间,让相关的一个或多个文本进行碰撞或多元阅读,逐渐让阅读丰厚起来,实现学生知识和精神的构建。如《牛郎织女》的教学便引入了不同的版本,学生从教材(叶圣陶版)读到的是勤劳善良的牛郎、心狠手辣的王母,而在其他版本中还能读到玩世不恭的牛郎、严格要求的王母,从而对人物的认识更加的多元,也领悟到民间故事是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其间会进行再创造。教学中同时还补充了其他三大民间故事,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对民间故事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整个教学过程中用到了比较丰富的数字技术手段。讲述故事情节,运用数字化技术,以电子绘本的形式展示了生动有趣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灵感,他们声情并茂地讲述心中的《牛郎织女》;比较故事特点,运用资源包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比较这四大民间故事的异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其对民间故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议论故事人物,提供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故事,让学生品读,重新评价人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辨与质疑能力;理解故事内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架构心中的“牛郎织女”。

二、跨界融合,有内涵的积淀,让阅读形态走向多元

学生在基于文本的拓展中进行信息提取、对比分析、整合提炼,与多种形态的学习资源相遇,积极畅游在跨学科、多维度的主题拓展学习中,进行着学习与创作,重构自己的知识技能、审美素养、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同一主题下的音乐、美术等对文本的补充与融合,不断丰富学生心中立体的意象。

《牛郎织女》一课教学中,借力数字技术的辅助,补充了《牛郎织女》的绘本,在绘本中回顾故事情节,同时接受绘画艺术的熏陶。教学中教师推送了四大民间故事,使学生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梁祝》小提琴名曲、《白蛇传》经典京剧片段以及《孟姜女》的动画片,分别以直观的音画效果,对视觉、听觉产生强烈的冲击,帮助学生构建起多维立体的感受,加深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认识。

这样的习得与感知的效果,也许并不能即刻以显性的成绩等形式呈现,但一定会作为一种隐形的知识,即这种文化的感悟、审美的能力,如破土前的笋芽儿,在静静蛰伏,孕育力量。

三、实践驱动,有创意的表达,让阅读活动走向综合

文本学习只是起航,理解内化与创意表达才是终极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来呈现多样的学习成果,让语文实践活动驱动主题阅读,使得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让学生的知、情、意、行综合素养获得全面发展。《父爱之舟》教学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性地呈现学习成果。读一读: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并向心中的对手发起挑战。演一演:我想与小组成员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找一找:我想积累更多的关于父爱主题的诗歌、文章、歌曲等。思一思:我想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既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感悟能力有所训练,又让学生将各自的收获用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分享。学完《燕子》,教师让学生尝试创作关于燕子的童谣,对燕子进行主题性的研究,拍一拍、画一画、折一折、写一写自己心目中的燕子,并用绘本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优化。

课文只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借助例子,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学习向生活的迁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出课堂,继续思考,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从实际课例出发,进行拓展阅读,借力数字技术,确立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体验得到最大化的丰富,训练更集中扎实(见表1)。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多内容、多形态地阅读拓展,在各个方面收获颇丰,例如古诗《村晚》教学中拓展了一系列的牧童诗、文、曲、画,学生提高了自己的想象力、思维力以及音乐鑒赏能力。欣赏了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曲》,学生这样写道:

开始音乐十分具有跳动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牧童的活泼、顽皮。我仿佛看到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一个牧童正躺在牛背上,嘴里叼根狗尾巴草,无忧无虑地晒着太阳。湛蓝的天空中,几朵白云悠闲地飘着,牛儿们在低头吃草,柔和的太阳光照耀大地,照在牧童身上。小牧童在牛背上时不时还翻个身,调整着最舒服的角度。忽然,音乐戛然而止,稍等片刻,又传出了急促的高音。那牧童仿佛看见了一只蝴蝶,于是立马翻身下牛,前去追赶。跑着跑着向前一扑,蝴蝶没抓住,自己却摔了一个狗啃泥,倒在了松软如棉被的绿草地上。此时此刻,音乐早已回到了欢快的第一乐章。小牧童回到老牛边上,躺在“绿色的地毯”上。远离城市的杂乱无章和喧嚣,在这宁静祥和的大草原上,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在打着盹。画面、音乐、时间……都仿佛在这里被定格住了。

另外,学生自己也不满足于一篇课文的学习,而是通过一篇,从各个层面进行拓展。比如学习课文《京剧趣谈》,他们研究了京剧名人、京剧脸谱、表演方式、四大行当、经典剧目等;学习古诗《村晚》,阅读欣赏了牧童画、牧童文、牧童诗、牧童曲以及其他的牧童艺术表现形式;学习课文《燕子》,了解了有关燕子的品种、生活习性、生存现状、民间故事、名家名篇……思维图印证了学习方式改变带来的学习效果质的提升。

基于数字化背景的语文主题拓展阅读改革实践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主题+X个文本,一类形态+X类审美,一种表达+X种呈现,丰富语言文字的实践体验,提高综合艺术审美修养,实现阅读教学质与量的双提升。

责任编辑:石萍

*本文系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数字化背景下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的实践研究”(CJK-Z2020054)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1-02-20

作者简介:徐洁萍,溧阳市外国语小学(江苏溧阳,213300),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IP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实践与资本抉择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期刊产业化发展模式小议
涂色书还能火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