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2021-06-29 06:35燕益锋刘付军
医药前沿 2021年12期
关键词:融合术椎间隙后路

燕益锋,刘付军

(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脊柱关节外科 山西 大同 037009)

研究发现[1-2],目前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以后路腰椎融合术为主,具微创、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势,予以患者对症术式可对脊柱轴向稳定性起到维持作用,促进椎间隙高度恢复、有效减压压迫的神经,增强融合固定效果、促进椎间功能恢复,临床被广泛应用[3-4]。但手术应激性较强,术后受多因素影响,机体仍易发生伤口感染、脑脊液漏及内固定失败等相关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效果。因此尽早分析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切实提供对症处理有积极作用[5],鉴于此,本文选取本院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取自本院2020年1月—12月收治100例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61例,年龄38~84岁,平均年龄(66.08±4.29)岁;BMI值19~26 kg/m2,平均(25.41±0.59)kg/m2;疾病类型:腰椎管狭窄症34例,腰椎滑脱症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术后统计发现,发生并发症有30例,设为并发症组;未发生并发症有70例,设为非并发症组,其中并发症类型有:伤口感染15例,下肢短暂疼痛9例,内固定失败6例;入院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患者病变部位经CT或MRI确诊[6];(2)入院后均行后路腰椎融合术;(3)年龄范围30~85岁;(4)可独立沟通;(5)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功能衰竭;(2)伴全身感染、恶性肿瘤;(3)手术禁忌;(4)既往精神病史;(5)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后路腰椎融合术,具体手术流程:协助患者取俯卧位,提供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以术前CT检查结果为基点,对手术节段合理选择。与节段处行纵行样手术切口,经切口入路、逐层切开患者的皮下组织及筋膜,从椎体表面分离椎旁肌肉、软组织及横突,充分暴露组织后,利用去骨刀将患者椎间隙病变位置的上下关节突去除,注意保护患者的硬膜囊、神经根,切开纤维环后,摘除髓核组织,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终板处理器,刮除软骨,直至完全显露骨性终板,从小到大打入试模,撑开椎间隙,生理盐水全面冲洗椎间隙,将自体碎骨块填充于对侧内部,结束填充后压实即可。间隙内部放置试模,将椎弓根置入病变的间隙椎体位置,安装钛棒。CT透视下观察椎间隙高度、螺钉及融合器位置,若上述情况均稳定,置入融合器,旋紧螺钉、加压处理对侧,确保顶棒的各个连接部位能紧固,CT影像下对综合评估减压情况,生理盐水冲洗术区,若患者伴有出血,及时提供止血措施,完成操作后将引流管置入其中、缝合切口。

术后处理:术后注意监测患者体征,如心率、脉搏及呼吸频率等;对其引流量做好监测,对引流管拔除时间综合评估,术后遵医提供适量抗生素、降低感染风险,且待患者疾病稳定,早期指导患者锻炼上肢、间隔2 h协助翻身;按摩肢体受压部位,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以肢体恢复程度为基点,协助患者开展直腿抬高训练,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Excel表整理,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 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结果显示,并发症组、非并发症组比较年龄、性别、BMI值、高血压、脑血管病、术前Cobb角及输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并发症组比较,非并发症组手术时间更短、糖尿病占比更低,术中出血量、椎体固定个数更少(P<0.05),见表1。

表1 两组单因素分析[n(%)/(± s)]

表1 两组单因素分析[n(%)/(± s)]

基线资料 并发症组(n=30)无并发症组(n=70) χ2[t] P 11(36.67) 28(40.00) 0.0981 0.7541女19(63.33) 42(60.00)糖尿病 5(16.67) 3(4.29) 4.3737 <0.05高血压 7(23.33) 9(12.86) 1.7149 0.1903脑血管病 1(3.33) 2(2.86) 0.0164 0.8982年龄 66.08±4.29 65.34±3.85 [0.8509]0.3969 BMI值/[kg·(m2)]-1 25.41±0.59 25.37±0.42 [0.3845]0.7014手术时间/min 298.04±60.45 241.63±48.72[4.9271]<0.05术中出血量/mL1070.82±211.34828.86±163.84[6.1870]<0.05术前Cobb角/° 37.62±6.17 35.85±5.42 [1.4350]0.1545输血量/mL 510.65±93.72 483.18±78.24[1.5144]0.1331椎体固定数/个 6.75±2.13 5.59±1.54 [3.0627]<0.05男

2.2 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引起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椎体固定个数(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研究表明[7-8],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为伤口感染、短暂下肢麻木及内固定失败。分析发现:(1)伤口感染在术后早期较常见,与手术切口大小、切口长期暴露及手术时间较长有关[9-10];(2)下肢短暂麻木与术中使用器械时,反复挤压、长期过度牵拉神经根有关,也与对神经节过度刺激有关;(3)该术式常见并发症为内固定失败,分析原因与过度纠正矢状位序列有关,因此术中注意适度矫正、尤其重视抗骨质疏松治疗,提高手术效果。

本研究示:(1)单因素结果显示,与并发症组比较,非并发症组手术时间更短、糖尿病占比更低,术中出血量、椎体固定个数更低(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引起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椎体固定数(P<0.05),说明本文与詹吉恒等[11]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发现,机体伴糖尿病,易影响伤口愈合速度、延长疗程,影响术后疾病转归,手术期间提供相关手术操作时,增加椎体固定数、充分暴露相关组织,增强手术创伤性、延长手术时间,也增加手术出血量,对相关软组织造成破坏、继而增加并发症风险,因此围术期需提高警惕、做好对症处理,为手术有效性提供可靠的保障。

综上所述,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椎体固定数是后路腰椎融合术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临床需引起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融合术椎间隙后路
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局部冷热敷序贯治疗在颈椎后路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改良CT测量法在评估腰椎椎间隙高度中的应用分析
蚕宝宝流浪记
后路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