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方法用于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6-29 06:35张雅琴
医药前沿 2021年12期
关键词:耳穴肢体穴位

张雅琴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一科 广东 广州 510120)

脑梗死疾病在临床上发生率较高,该疾病与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构成了三大致死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1]。老年人群本身的机体免疫力低,身体机能退化明显,使脑梗死发生率逐年增加;病情发展迅速,且积极治疗后的致残率较高[2]。有研究[3]提出,中西医护理属于新型的在临床上逐渐被广泛推广的护理技术,其融合了中医护理以及现代护理,包含了作业疗法、运动疗法以及情志疗法等,既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心理适应性,又能够快速协助其恢复肢体功能正常。本研究借鉴诸多经验对选取的60例患者进行有效干预,旨在探讨最佳的中医护理方法,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且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和观察组(n=30,接受中医护理方法)对照组住院期间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同时运用中医疗法干预。对照组中,男∶女(11∶19),年龄54~91岁,平均(73.05±3.01)岁;平均住院时间(12.12±2.36)d。观察组中,男∶女(15∶15),患者年龄43~87岁,平均(70.44±5.48)岁;平均住院时间(12.01±2.65)d。两组的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得到患者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干预,护理人员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措施的制定,约在病情稳定后的48 h内先进行床上被动运动。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中医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耳穴压豆法:①穴位选取。选择肝、肾、心、脾、神门、皮质下、缘中穴位为主穴;对于伴有痰热腑实患者加以大肠、三焦反射区;对于合并虚风内动患者加以交感、内分泌反射区;对于伴有风火上扰患者,加以大肠、小肠反射区;对于肝风痰浊证患者加以胃、三焦、穴胆反射区;对于伴有血虚瘀证患者加以内分泌、肺反射区。②操作方法。将患者耳廓清洗干净后消毒待干,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粘住,持镊子夹住王不留行籽贴敷于耳穴上,并每个穴位以及反射区按压60 s,询问患者是否有胀痛、酸痛感,以其忍受的极限为度。③干预时间,护理人员每天对其实施3次按压,隔1 d更换另一侧耳穴,注意观察粘贴处是否有红肿、破溃等。

(2)穴位贴敷疗法:应用我院自制的肉桂贴进行干预。①穴位选取:若患者为上肢功能障碍,选择合谷、外关、肩髃、曲池、神阙穴等;若患者为下肢功能障碍,则采用足三里、环跳、阳陵泉、悬钟、涌泉等穴位。②操作方法:护理人员先定位穴位,随后用温水清洗局部皮肤,或者用乙醇棉球消毒皮肤,将敷贴置于穴位上,若需更换,则用干棉球蘸取温水将皮肤上药物擦洗干净。③干预时间:穴位贴敷疗法一般留置时间为2~4 h,每天使用1次。

(3)中药封包治疗:①方剂组成。吴茱萸250 g,粗盐250 g。②操作方法。将吴茱萸和粗盐按相同比例放置于锅中炒热至65~70℃或用微波炉加热,装入小布袋中扎好,将药熨袋放在热熨部位顺时针旋转推熨,力量均匀,开始用力要轻,速度稍快,随着药袋温度的降低,力量可增大,速度减慢,药袋温度过低时可更换药袋。③干预时间:每次干预20~30 min,每天进行1~2次。

(4)隔物灸法:①操作方法。定穴:神阙。清洁皮肤:以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3遍。填药粉:将患者神阙填满脐灸粉,将纱块覆盖于填满脐灸粉的神阙穴上,将内孔直径约2 cm高2 cm的面圈居中放在神阙上,并将面圈中间的内孔用脐灸粉填满。②施灸。在面圈上放置圆锥状的艾柱,点燃艾柱,任其自燃自灭,一壮灸燃完后放置第二壮,连灸3壮。封脐:待艾柱完全燃尽后,一起移去面圈及艾灰,用医药胶布固定药粉于脐部2 h。③干预时间。每次干预时长为30 min,1次/d。

1.3 观察指标

(1)本文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共包括10项内容:洗澡、修饰、进食、床椅转移、进出厕所、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单个项目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分为0分、5分、10分、15分4个等级,总分100分。评估标准: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生活完全需要依赖;20~40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60~10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

对选取的10项相关内容进行评定,计分方式为4级评分法,评分与患者生活能力成正比。

(2)统计并对比两组干预后的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评估,共50项,其中上肢33项(66分),下肢17项(34分),分数越高,则意味着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2.0分析数据,两组的计数、计量资料分别用n(%)、(± s)表示、分别用行χ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s,分)

表1 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0 52.15±2.10 89.45±1.35对照组 30 52.36±1.10 82.69±2.37 t 0.485 13.575 P 0.315 0.000

2.2 肢体功能评分

干预后,观察组的肢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差异显著,*P<0.05。

下肢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0 28.69±3.25 45.11±3.06* 11.36±2.36 22.36±2.04*对照组 30 28.63±3.52 38.25±2.36* 11.23±2.52 16.56±2.36*t 0.069 9.723 0.206 10.184 P 0.946 0.002 0.837 0.001组别 例数上肢功能

3.讨论

脑梗死是老年人群常发生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该疾病是多种诱因的促使下,使得脑部缺血、缺氧,导致血液运行障碍,造成了脑组织的软化、坏死,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该类患者通常会留下程度各异的后遗症,其中肢体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医院常规的护理方式为早期康复功能锻炼法,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与患者的耐力、配合程度等有关,且恢复时间较长,多数患者在中途放弃。我科重点推广中医护理,在其他疾病中有着较好的进展,故而将其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旨在改善其不良情绪,减轻肢体功能障碍程度,促进生活能力的提高。

本文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中药封包、药物罐、隔物灸等疗法,起到了较好的效用,其中耳穴压豆法可以刺激局部神经穴位,将患者的主观意识加以强化,促使气机顺畅,情志安逸,继而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4]。中药封包法是将加热好的中药药包置于身体特殊穴位上的护理技术,其可以起到行气活血、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清除,并且可以松解粘连[5];另外选取了红花、川芎、桃仁等药物可以祛瘀活血,并在热力效用下促进药物的吸收,促进了醒脑开窍、阴阳调和。药物罐法在《五十二病方》中早有记载,该药物是一种传统的拔罐疗法,将罐作为工具,再用燃火、抽吸原理排尽罐中空气,形成负压,再吸附于相应穴位上,促使皮肤充血、瘀血,将其应用于脑梗死后肢体障碍患者中,可以促进其恢复平衡、运动功能,继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6]。神阙隔物法多用于脑梗死后失语症状患者中,可以通过脐带腧穴给药,将机体的活血机制启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病灶周围组织状态,辅助起到脑组织重组的效用。

本文通过中医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可知,其可以明显改善机体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大脑神经恢复,利于恢复肢体功能,加之耳穴压豆法可以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干预,患者护理依从性增加,可以积极配合护理、功能锻炼,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本结果显示:较之对照组,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低,ADL评分高,肢体功能评分高(P<0.05)。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明显改善了其肢体功能障碍、不良情绪,促进了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耳穴肢体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夏季穴位养心
肢体语言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肢体写作漫谈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