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博物馆馆藏汉代陶器品鉴

2021-07-01 10:28秦欣欣
收藏与投资 2021年3期
关键词:陶器纹饰

秦欣欣

汉代是中国古代大一统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社会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农业和手工业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制陶作为手工业的重要部分得到了繁荣发展。汉时,陶器泥料精细,造型规整,注重实用性,装饰题材更为丰富美观,可以说是中国陶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汉代陶器大多为硬质的灰陶,生活气息浓厚,亦有软质的红陶、黑陶等,制作精致,装饰讲究,一般作为陪葬的明器。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有釉陶器,也称为绿釉、黄釉、银釉等,这是一种施低温釉的陶器,烧制温度一般在700至900摄氏度,大约在战国中期出现,汉代时发展繁荣,基本为单色釉,是汉代陶器制造的最高工艺,为唐宋三彩釉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陶器制造发展旺盛,从造型来看,除了日常使用的碗、勺、盘、壶、罐、钫、盒等,也有体现礼仪制度的仿青铜器造型,还有体现财力、地位的陶仓等,体现六畜兴旺的鸡、狗、猪、羊等家禽家畜形象,体现汉代厚葬之风的明器如住宅、圈舍等模型。从装饰来看,除了釉色外,纹饰图案简单生动,有刻划纹饰、弦纹、篦齿纹、动物纹、绳纹、镂空等,有的还刻划了文字符号。新乡地区两汉墓地分布广泛,通过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大多收藏于新乡市博物馆,为研究汉代陶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一、绿釉铺首狩猎纹陶壶(图一)

此陶壶通高32.5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24.2厘米,底径12.2厘米。该壶口微侈,粗长颈,削肩,鼓腹,胫部渐收,平底。壶肩部对称位置饰对称双铺首。整体施绿釉,颜色略微泛黄,釉色匀净光亮,局部釉面呈“银釉”状。肩腹之间饰有浮雕狩猎纹,整体画面形象生动,以云气纹环绕一圈,穿插起伏,一人骑马回首持弓射箭,山林中可见飞奔的飞禽走兽,有虎、鹿、马、羊、猴、鹰等,雕刻图案栩栩如生。此壶釉色及纹饰淳朴自然,为典型的汉代绿釉铺首狩猎纹陶壶。狩猎纹兴盛于春秋时期,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六艺习“射”的真实面貌。汉唐承袭了这一传统,每年在固定时间举办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并将此体现在日常使用的器物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的生活状态。

二、彩绘茧形陶壶(图二)

此陶壶于1965年新乡火电厂筹建施工时出土,共出土两件,形制、大小相同,通高35.5厘米,口径13.7厘米,腹径41厘米,底径11.3厘米。此壶呈唇口、短颈、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泥质灰陶,胎质细腻,壶身为横置蚕茧形,颈部饰有两周凸起弦纹。壶周身以红、白色为主的彩绘花纹,给人以古朴、庄重、鲜丽之感。这是一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出土器物,为研究汉代的发展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茧形壶又名“鸭蛋壶”,因器形似蚕茧,又若鸭蛋而得名。茧形壶又像渔翁身上背着的鱼篓,因此又被称为“鱼篓壶”。此类壶式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是当时一种形状独特的器物,在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江苏、山东、甘肃等地都有出土,纹饰一般为彩绘流云、几何纹或暗刻弦纹,纹饰简洁又生动流畅,体现出汉代豪放的艺术风格。茧形壶式除陶器外,还有青铜器,如甘肃省天水市马家原墓葬出土的青铜茧形壶,唐代瓷器中亦有此壶式。

“茧形壶”在古代具有两种功能,一是作为容器,在生活中用来贮水、盛酒等。二是作为战时的侦听器,战国诸侯争霸时期,诸侯之间相互竞争,战争频发,此壶可被埋入地下,将士们把耳朵贴在埋壶的地方,可以侦听远方敌军骑兵的实时情况,观测敌军动向,随时准备应战。

三、灰陶博山炉(图三)

此炉通高20.5厘米,博山高9.3厘米,博山口径12.1厘米,炉高11.2厘米,底盘径19厘米,底径1.7厘米。此炉为灰色陶质,由盖、炉、盘三部分组成。炉盖为镂空的山峦形,其上雕刻着丛林及走兽。炉身豆形,盘为平折沿,浅折腹,底内凹,中心有一圆孔,与炉身的细柄套接。因炉盖呈山峦形,其间雕刻飞禽走兽,象征汉代时盛传的海上仙山—博山,故此炉名为博山炉。博山炉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除臭、避秽。

四、弦纹三足灰陶仓(图四)

此陶仓通高31厘米,口径7.5厘米,肩径22厘米,腹径19.3厘米。仓灰陶质、无盖。顶部小圆口,圆唇,溜肩,圆筒形腹,下腹微收。腹部自上而下饰有三组凸弦纹圈带,平底,下承以三兽首形矮足。汉代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随葬陶器,即随葬明器,此灰陶仓是其中一种。陶仓,即古代时期的“粮仓”,用于储存粮食,始见于战国、秦代墓葬出土物,汉武帝前后盛行,与灶、井、炉等配套使用。

五、铺首三足灰陶樽(图五)

此陶樽通高20.3厘米,口径27厘米,底径26.9厘米,圆筒形,直壁,平底。器身有左右对称铺首,下承以兽形三足。酒器在古代祭祀礼仪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周礼》中还提到有专门掌管酒器的官员,酒樽是一种大中型的盛酒器具,可以体现出身份、规格,最早见于战国,盛行于汉晋,上流社会常置于席、案,饮宴时先将贮藏在瓮、壶中的酒倒在樽里,再用勺酌入耳杯,最后奉客。

六、带盖飞鸽纽灰陶奁(图六)

此陶奁通长42厘米,通宽18厘米,通高18.5厘米,盖高7厘米,盖长41.3厘米,盖宽17.4厘米。陶奁呈椭圆形,带盖,盖上有飞鸽纽。奁是汉代人使用的专门放置梳妆用品的器具,有时也用于贮存美酒和食物,多数为漆器,陶制的大多为明器。奁流行于战国至唐宋间,形式多样,依据所盛物品有所变化,多见圆形,用以盛脂粉,也有方形或长方形,用以盛梳子、篦子及簪子等,也有的大奁中套小奁。

七、灰陶灶(图七)

此陶灶通长30厘米,通宽19厘米,通高16厘米。灶素面,灶身呈长方形,灶上置二釜,釜均为敛口、折肩、小平底。灶身前壁中下部有长方形灶门,灶门上有长方形高灶檐,灶台及灶身前壁上刻有鱼形纹,灶檐刻有三角纹。这些纹饰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再现了一千八百年前汉代人的饮食习俗。由于汉人相信人死后的生活会与生时一样,为了让死后的生活能过得好一点,渐渐出现了模仿人生前的日常用品制作的明器,明器只供丧葬,不能实用。陶灶就是汉代墓葬中主要的明器之一,常与陶井、陶仓等成组出现。

八、灰陶羊尊(圖八)

此灰陶羊尊通高20厘米,长40厘米,宽16厘米,为泥质灰陶,整体呈卧状,昂首,两目圆睁,嘴半张,下巴有胡须,两角呈弧形向后卷曲。羊背中间有一矮圆柱形口,空腹;尾部也呈筒状,内空与腹相通。此羊尊为明器,造型简洁朴实,形象生动逼真,艺术价值较高。羊为“六畜”之一,性情温顺善良,羊肉美味滋补,因此羊是祭祀时重要的供品。在汉代,拥有家畜的多寡是衡量财富的重要标志,将陶羊置于墓中随葬,是墓主生前财富的象征和反映,也有辟邪除恶、带来祥瑞之意。“羊”字与吉祥的“祥”字相通,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瑞兽,所以古人往往把羊作为吉祥的标志,与“羊”相关的造型和图案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代表了人们祈求福寿安康的美好愿望。

猜你喜欢
陶器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这些“文物”是认真的吗
老佛爷的茶碗
指尖上的小陶器
云阳陶器,极简,极真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浅谈元青花纹饰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