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1-07-02 14:04周长录
科学与财富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 +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摘 要:基于“互联网 +”背景下所举办的计算机创新創业大赛,可有效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创新创业比赛是我国各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通过针对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创新创业新驱动的发展策略,并针对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增强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以及能力。在比赛过程中,会加强学生针对创新创业的自信心,并积累针对创新创业能力及实践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作为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工程,在以创新创业比赛为基础的培养过程中,高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关键阶段。院校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整合全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更密切的关注及投入。院校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全新的教育体系,最终实现我国国家创新以及教育兴国的战略目标。

1.在宏观层面,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出现也给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为良好的机遇与平台。互联网的有效应用,使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促进并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层次。创新创业教育是个循环渐进的过程而不能追求速成,应以质量为主。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可避免教育资料的铺张浪费,并提高教育效率。各高校应针对院校自身的特点,并依靠区域优势形成特定区域的创新创业教育特定模式。

2.利用互联网平台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我国自古至今都通过教育使个人的整体修养以及良好美德得到升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通过互联网为基础并构建出互联网实践平台,通过培养学生对创新思维的兴趣,把培养的最终目标放在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意识当中;同时培养学生甘于吃苦和脚踏实地的精神,避免在培养的过程中出现“羊群效应”。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把素质型和职业型两种类型进行良好融合。

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

3.1 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间的差异性还比较大,传统的个人才培养理念的表现形式较为标准化,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主要以个性化和开拓学生视野为主。在创新创业比赛中,学生的创新理念及创新精神被有效激发,教师应合理引导,早日实现我国教育理念改革。

3.2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在早期,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一直跟传统教育间有着很大的距离,但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比赛的实施,完美地把创新创业教育这个第二课堂成功融入专业教育中,并使整个的全过程得到升华。而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是个较为漫长而积累的环节,教育管理人员应通过对两者的详细研究并系统的设计,这样一来才能形成一套完美的教育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高校应把创新创业比赛当作核心,要求每个专业学科最少开展一门为选修的双创课程,把创新创业的知识点全部融入,学生也可通过学习打破自身的“任督二脉”,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实践得到提升,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创新创业行为的改革

创新创业的比赛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意识以及能力的有效载体。学生的创业思维及创业能力并非单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而需自己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研究、分析出来。基于此,高校可在课程中融入一些成功的案例和小游戏使学生初次体验创新创业,让学生敢于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让学生走出课堂并加入创新创业基地,使自 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意识得到加强。

3.4 建立校企混编双创师资队伍

高校应组织专业的创新创业引导教师、知名企业家以及企业专业教师组成一支高质量双创教学队伍,并担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以及综合意识等,把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彻底打响。企业专业讲师由于自身的经验较丰富,可在课堂上成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使创业案例以及项目实战案例增多,还能让学生们体会到企业活力,让学生感受到企业间的压力。

3.5 采用立体式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不仅开放并较为多元 化 ,而大学生接受信息 的速度也因互联网得到加快,所以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通过立 体模式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高校需积极地构建新的创新创业教育 模式,应针对学生不同高校、不同年级、不同性格学生等三维度来发展,促进创 新创业活动。在以创新创业比赛为目的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做到因学生而异。根据学生所处的教育层次、学习阶段、学生性格以 及成长特点来有效开展,帮助高校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身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首先,需针对大学生的个性以及特点进行教育。通过调查大学生实际情况,并对他们创新创业能力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为此,教育工作者在针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自身的特点,以此来实现个性化教育。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高校应针对理论知识以及学生特点进行统一设计,为学生能有效掌握创新创业知识而提供科学的教育体系保障;在实践教育方面,教师应着重引导,因为此阶段的学生还处于理论知识掌握层次;与此同时,这类大学生也具有很强的分析和思考等能力,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应主要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并以挖掘学生兴趣为培养目标,让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应当也学会遇事沉着、冷静、思考、分析的能力,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增强,这就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特点及个性,并能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加强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其次,还需通过大学生所在不同的年级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从我国目前的学制制度进行分析,大学生的学习普遍为四年制,为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也应考虑对不同的年级规划不同的课程。如大学生在刚步入大学校园时,应从学生的思想以及思维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及学习习惯,为他们成功适应大学生生活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在大学生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让大学生感受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让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创新和创业指导。

4 “互联网 +”背景下创新创业比赛人才培养保障

4.1 组织保障

高校领导应主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心,对院校参加比赛的师生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并拟订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对每个环节的工作万无一失。高校选拔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心的领导人员,有效地把院校、企业以及整个系、部进行链接,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

4.2师资队伍保障

创新创业教师要想培养出创新创业比赛的骨干力量,应根据企业培训、时间等方 式,使双创团队更加完善。此外,还应聘请知名的企业家或者经验丰富的科研人 员担任主要教学力量,打造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4.3 财力和物力的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不仅需要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更需要大量的财力以及物力,应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筹集经费,引入社会资金,以此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构建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并加强基地的设计与建设,开辟为学生获取更多实践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鲁金金,刘银涛.无人机大赛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科学,2020.

[2]陈晓萍. 情景体验视域下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

作者简介:

周长录(1975-),男,汉族,黑龙江大庆人,本科学历,大庆职业学院就业创业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互联网 +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互联网 +”时代微电影“全产业链”模式探析
让文化馆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
“互联网 +”的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