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2021-07-02 05:54
辽宁高职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考核评价

王 胜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大数据革新思维方式为MOOC、微课程等信息化教学创造条件,不断推动高职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也顺势而为地产生。混合式教学是把传统的线下教学与信息化式的线上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监控、解惑等主导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三创性”、积极性、主动性。我国混合式教学从2005年余胜泉、路秋丽等[1]开始研究至今已取得丰硕成果,如张其亮、王爱春[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设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然后采用调查研究手段,证明了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李小龙、张宸瑞等[3]对我国高职教育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经验进行梳理,并总结出改革成功的做法;李逢庆[4]研究出ADDIE教学模型,并对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了阐述;王鶄、杨倬[5]进行了云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多样化教学弥补传统教学、纯在线教学的缺点;冯晓英、王瑞雪等[6]采用文献研究法建立了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与分析框架,并阐明混合式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纵观混合式教学发展道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多且相对成熟,而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略显匮乏,且缺少系统性与可操作性。本研究依据实践经验设计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型,并基于此构建出可操作性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例演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型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为其他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参考。

一、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混合式教学具有学习场所不固定、教学手段多样化等特征,对学生主动学习要求较高,如果评价方式不当,未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力,则混合式教学便失去意义[7]。

(一)质量评价是反映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优劣应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因此,构建出可实施的、能够实现定量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是混合式教学顺利实施的要务之一。

(二)质量评价是混合式教学实施的保障

混合式教学对学生主动学习要求较高,而主动学习正是高职学生的短板。为保证混合式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力。因此,构建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三)质量评价可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传统考核模式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不能体现出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性,必须构建同时兼顾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评价体系,并依据课程特征合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四)质量评价是对教师工作成果的尊重

混合式教学与其它教学模式不同,线上教学必须要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而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搭建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同时,为保证线下教学的质量,教师也需要细心地设计,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状态。故而,加强过程性考核会使学生充分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混合式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应用越来越多,而要客观评价学习效果,必须构建科学适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原则

教学质量评价可约束教师不断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也可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热情。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8]。

(一)差异化原则

学生具备的知识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也有较大差别,故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不适用于爱好不同、天赋不一、层次差别较大的高职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及专业能力,应对不同层次高职学生开展差异化教学,评价对象亦可分为协作小组与学生个体。

(二)双主体原则

传统教学评价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难免具有片面性,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为获取高分只做面子工作,也可能导致真正努力学习但不善言辞的学生取得低分。为了准确、客观评价学习情况,并使所有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混合式教学应在不同学习环节采用互评、师评等学生与教师双主体评价方式。

(三)全过程原则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导致大部分学生不参与学习过程、不重视平时表现,严重缺乏学习动力。混合式教学不但要引入过程性评价,还要提高其权重占比,突出过程学习的重要性。混合式教学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环节,全过程评价也体现在这三个学习环节的量化评价。

(四)透明化原则

评价结果是课程学习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学习成就的直观反映,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应保证评价过程公开透明,具有信服力。混合式教学线上学习活动可通过课程网络平台查询踪迹与统计结果,线下学习活动可实现实时量化赋分,定期公布统计结果,接受全体学生监督。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型与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型的构建

基于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原则,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型[9]。该模型包括课前线上学习、课中线下学习、课后线上学习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实施任务(如图1所示)。

图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型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以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为原则,充分考虑线上、线下学习活动情况[10]。教学评价体具体包括1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评价要点依据课程不同而有所差异。

表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四、应用实例

以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课程为例,依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型进行教学设计,并根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质量评价演示。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与考核时,必须考虑实践环节的比重,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包括32学时理论教学、16学时实操教学、8学时软件漫游教学、4学时VR虚拟体验教学,其中32学时的理论教学分为25学时的讨论式教学和7学时的案例式教学。

(一)课程资源建设

1.课程标准建设

课程标准要经得起推敲,受行业企业专家、同类院校教师及广大学习者的认可。因此,本门课程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路径,不断完善课程标准,致力于实现“理论—实操—虚拟仿真—实景体验与VR体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完成的课程标准完整详细,且具有指导意义。

2.视频资源建设

本课程作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开放课程培育对象之一,获20万元经费资助。团队教师与企业专家多次交流,不断修改、完善脚本,在做好素材收集等前期准备工作后,录制形成60个视频资源。

3.其它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除视频资源外,还有配套课件、随堂测试、项目测试、相关规范等资源,并且通过爱课程平台直观呈现出课程定位、教学目标、课程大纲、评价标准、参考资料等课程介绍相关内容。

(二)混合式教学设计

1.课前线上学习

课前线上学习是混合式教学实施的第一环节,该环节主要要求教师基于PDCA理念搭建并持续调整课程平台内容,使其满足学生课前学习的需求。

(1)教师课前活动

一是确定教学目标与学习项目。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期望收获,包括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等,本课程经过对院校、行业、企业专家调研并结合国家相关标准确定总体教学目标与具体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进一步解析教学重点与难点,最终确定60个学习项目。

二是搭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是实施线上学习的前提条件,平台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因此,平台搭建应遵循科学性、适用性与可持续性。本课程针对60个学习项目与大连通科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60个微视频,每个微视频时长在5~12min。为确保实现课前自主学习,还配套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导学、教案与课件、习题库等学习资源。

三是发布课前学习任务。为保证学生课前学习效率,要求课前学习任务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课前学习任务按照难易程度不同设置1~3个,以免任务较多导致话题讨论分散。本课程课前学习任务包括60个微视频的学习、论坛发帖讨论以及课中任务思考等。

四是跟踪学生学习状态。查看学生登录平台痕迹、平台统计数据及发帖讨论内容等,实时跟踪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解答学习困惑,以确保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质量。

(2)学生课前活动

一是登录平台,完成课前学习任务。登录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观看微视频,查看其它学习资源,主动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二是标记疑惑,发帖讨论。在微视频与其它资源学习过程中,如遇不解之处应做好标记,通过论坛发帖进行讨论,进行课中学习活动时,可进一步交流与分享。

2.课中线下学习

课中线下学习是混合式教学实施的第二环节,该环节主要要求学生依据课中任务单进行小组协作实施,要求教师进行指导与评价。

(1)学生课中活动

一是小组协作实施课中任务。本课程在课中学习环节共有60个学习项目,包括25次课堂话题讨论、7次工程案例分析、16次实习工厂实操、8次计算机软件漫游及4次VR虚拟体验。各小组应结合课中任务单,协作实施完成任务。

二是小组讨论疑惑点。在课中任务实施中,小组成员结合各自疑惑,进行组内讨论,难度较大的共性问题可进一步梳理统一,然后向教师提出疑问。

三是整理成果并汇报。在教师的解答与引导下,最终完成课中任务,将成果整理成册,组间进行汇报,并接受学生与教师的检查与考评。

(2)教师课中活动

一是聆听。教师观察与聆听各小组课中任务实施情况,汇总典型共性与个性问题。

二是指导。在小组协作实施课中任务过程时,针对各小组的共性或个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指导学生完成课中学习任务。

三是考核评价。完成课中任务后,对小组成员进行抽查,再结合小组成果汇报情况对小组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针对各小组共性问题以及重难点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3.课后线上学习

课后线上学习是混合式教学实施的第三环节,该环节主要要求学生提交作业和论坛发帖交流,要求教师进行考核评价与发帖互动。

(1)学生课后活动

一是提交作业。作业包括各小组要提交的60个学习项目的学习成果和每个学生要提交的七大部分教学内容的对应作业。

二是交流讨论。针对学习收获进行交流,并进行小组间的学习成果欣赏。

(2)教师课后活动

一是考核评价。针对小组学习成果以及学生个体作业进行考核并给出具体评价分数。

二是平台互动。针对学习收获与学习成果,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三)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用

1.评价模型

本课程评价遵循“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线上活动评价与线下活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目的是改变传统考核评价模式,降低学生对期末考试的依赖性,提高其学习过程参与度。按照学校课程考试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本课程实际情况,建立质量评价模型为:

其中:Z代表本课程总成绩,即最终得分;G代表过程考核成绩,由线上学习成绩和线下学习成绩两部分组成;Q代表期末考试成绩,期末以计算机组卷形式考试的卷面成绩;C代表出勤情况得分,按照本校规定赋分,迟到早退-1分/次、病假-1分/次、事假-2分/次、旷课-10分/次。

过程考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将每次任务得分进行量化;期末考试成绩直接量化,即卷面考试成绩;考勤情况直接在过程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总和基础上进行扣分。综上,本模型为可量化模型,具有可操作性。

2.评价指标及权重

依据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原则,并结合课程特征,确定课程评价指标及权重(如图2所示)。过程考核在实操过程中,具体量化方法如下:

图2 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课前,学生应利用学习平台观看60个微视频,完成1次得1分,共60分;利用学习平台论坛区进行发帖讨论,每次1分,共40分,总计100分。

课中,小组讨论完成理论课程学习,每次1.2分,共30分;小组完成案例式理论课程学习,每次2分,共14分;小组到实习工厂完成实操任务每次2分,共32分;小组到机房利用软件完成质量通病漫游学习任务,每次2分,共16分;小组到安全体验中心完成VR体验任务,每次2分,共8分,总计100分。

课后,学生利用学习平台论坛区进行发帖交流,每次1分,共30分;完成作业并上传平台,每次10分,共70分,总计100分。

总之,合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和质量评价体系对学习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可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一是要依据混合式教学模型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改变枯燥乏味的纯理论式教学。二是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建设必须能够实现混合式教学,配套资源应够用,尤其是微视频资源的建设要短小精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三是质量评价指标要结合具体课程设置,应具有可操作性、可量化性。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应采用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等科学方法确定。四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学情,应对课程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进行动态调整。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考核评价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内部考核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