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共建共享多功能实训基地探索与实践

2021-07-02 05:54王千慧郑剑玲
辽宁高职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产性校企基地

王千慧,刘 颖,郑剑玲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党的十九大报告、《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等均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鼓励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高实训基地规划、管理水平,为社会公众、职业院校在校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国内多家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的培养模式,因此建设出与之匹配、并能同时提高校企育人水平、提高专业与产业发展契合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的校内实训基地显得尤为重要。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共享多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未来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1-2]。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投入主体单一,缺乏校企实质合作,校际共享型基地匮乏,或共享程度低;二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少,实训设施设备陈旧,且缺乏生产性设备,相关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够规范;三是师资力量薄弱,实训内容设置与实际岗位对接不密切;四是缺乏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意识;等等[3-7]。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等共同参与到辽宁医药职业学院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与行业内领军企业深度融合,引企入校,校企双元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开发实训基地各项功能,增强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生三方协作共赢,为工学结合、双元育人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场所(见图1)。

图1 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图

一、提升专业与产业发展契合度,建设与工学结合、双元育人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重要场所,也是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双元育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加强校企融合,建设与工学结合、双元育人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更好地推动工学结合、双元育人培养模式的实施,同时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稳步发展。多年来,本专业与行业内领先企业紧密合作并开展了大量有益探索与实践,持续引进企业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管理模式与制度、生产和设备使用的标准操作规程乃至企业文化等,达到实训基地与职场环境通融;同时本专业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契机“筑巢引凤”,邀请生物技术领域领军企业“入校建厂”,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聘请企业骨干、职教专家,参与对接产业链、技术链的岗位技术技能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工作岗位,与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共同针对岗位能力需求、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进行分析,遵循生物技术企业的技术特点和生产流程,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原型设计实训项目,力争做到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一致;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一致,构建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岗直通”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实现从校园课堂走向企业岗位,从单纯理论教学模式走向以岗位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飞跃[8-10]。

教材建设方面,校企联合编制本专业核心课程所需、同时可用于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的工作手册式教材,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岗位工作内容和使用。

授课过程中,校、企教师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工匠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实现学生协调能力、逻辑思维、组织能力和常用软件应用等能力综合提升。

学生在严格遵守企业标准操作规程的条件下,完成从产品研发、生产到检测等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实现教学内容(工作内容、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促进学生在学校与企业、课堂与车间、理论与实践中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经此实训基地培养实践,其知识储备、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更满足企业需求,为企业储备人才,利于企业发展。

二、充分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

(一)建设产学研与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我院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在探索校企合作机制之初就已经尝试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们与企业合作开展多项科研项目、教学课题项目,申报项目课题逐渐开始向服务产业发展、技术革新等方向转换,促进科研成果向新技术、新工艺的转化,优化企业生产工艺,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教师将来自企业研究项目中所涉及的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很好地将学生实训与企业岗位实践融为一体,形成产学研相互融合并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可以参与校企合作所开展的各项科研课题项目,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基础,目前本专业多名同学在校级、市级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佳绩。

(二)企业定向培养平台

为培养更适应企业需求、具有职业素质和技能型人才,促进校企双方资源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厂中校”和“校中厂”,为辽宁、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多家企业“量身打造”、定向培养学生,实施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如2019年本专业与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建立“厂中校”,成立“金斯瑞生物技术班”。校企共同探索“1.5+1.5”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1.5年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后1.5年直接在企业的蛋白与多肽合成技术岗位、核酸技术岗位、抗体生产与纯化技术岗位和细胞培养技术岗位等多个岗位进行培训和实习。同时企业还为学生提供带薪培养、优先录用等优厚条件,真正实现招生即招聘、学生即员工、毕业即就业的良好培养模式。此外,本专业先后与沈阳万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凡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家各具特色的企业合作实施“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在“订单班”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实地教学及考核评价等环节,并提供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上进,最终形成校企双方共育人才,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机制。

(三)建立生物技术创新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平台

目前本专业与企业联合申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平台,致力于服务省内乃至全国大健康产业。本专业立足企业需求和自身专业优势,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学院各项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拓展服务区域产业功能。同时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老教师以传帮带的方式带领年轻教师参加社会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咨询等服务,备受好评,企业回馈学校教学资源达数万元,全面提升了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响应国家职教改革方案要求,本专业与行业领先企业联合,共同探讨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对接精准医疗行业相关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展了“核酸检测技术员、实验技术员、细胞培养技术员”等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范围,为1+X证书试点积累经验,逐步建立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书证融通”的人才评价模式。

三、基于校企共享、多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完成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专业课程建设,同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一)“三训”增强自身能力建设

一是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类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实验室管理、课程改革实践、技术培训等内容。

二是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一次到企业相关岗位上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培训,企业顶岗实践时间累计至少1个月。

三是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级教学、科研项目、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与研究培训。

(二)“三聘”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一是聘请行业企业高层管理、职业创业导师、全国专业骨干教师、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参与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开发,提升和带动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是根据实际需求,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方向,精心筛选聘请专业对口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内容设计并担任一定的教学工作,实现师傅向教师的转化。

三是聘请能工巧匠在校内外开展技术培训活动,通过多种与岗位对接的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与实操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三)“四进”提升教师综合实力

一是教师进企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和本专业的岗位特点,每个假期和学期中根据工作内容分工和教师自身情况选派去企业实践。

二是教师进学校。支持教师结合自己的意愿和工作目标在职进修深造,提升学历,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建设。

三是技能进赛场。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技能大赛的辅导工作,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四是成果进课堂。教师将科研项目、企业实践、外出培训的成果带入课堂,使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对接,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融入课堂,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三训三聘四进”的师资培养模式,让本专业教师实现多角度、分层次、多渠道、分等级的培养,全方位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及专业建设水平。目前本专业初步建成了一支适应职业教育需求和符合本专业建设发展特色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校内教师与外聘教师协作完成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校内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提升,促进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本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已取得丰富成果,我们已经与具有一定规模、管理完善、行业领先的企业共建共享开放性实训基地,确立了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落实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随着校企深入合作,本专业在实训基地基础上建立多个服务性平台,推进产学研融合,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大赛、企业员工培训提供平台,增强了实训基地服务社会能力,建成了省内外示范引领作用的校内实训基地。2020年,本专业的建设成效经“金平果”高校排名,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下一阶段完善实训基地过程中,我们将与企业进一步深度融合,明确校企双方权利与责任,建立并完善校企共享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增强实训基地共享和开放程度;同时深度开发实训基地各项功能,增强本实训基地服务产业和社会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性校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的基地我的连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产业融合视角下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