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学院幼儿园东晋墓发掘简报

2021-07-03 08:12程浩
客家文博 2021年2期
关键词:平铺底径青釉

程浩

一、地理位置与发掘经过

广东省科学院幼儿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中段,地处广州古城东郊,距广州古城中心(今北京路、中山四路南越国宫署遗址一带)约4公里(图1)。这一带为低矮山岗起伏相连的地貌,其南侧为太和岗,北侧为麻鹰岗,属于广州市“小北—建设新村—淘金—太和岗—区庄—麻鹰岗”地下文物埋藏区,也是广州市古墓葬重点埋藏区域。自1956年以来,文物考古部门在太和岗至麻鹰岗一带进行了多次考古勘探与发掘,清理汉代至明清时期墓葬上百座。

图1 墓葬位置示意图

配合广东省科学院幼儿园的建设,2017年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广东省科学院幼儿园新建教学楼用地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和抢救性发掘,清理了一批西汉至清代墓葬。地块所在位置地势较高,为山岗地貌,但由于受到晚期人类活动尤其是现代城市建设的破坏,原始地貌有较大改变,这批墓葬也基本较为残破,难得的是在地块中部发现一座结构基本完整的东晋晚期的墓葬(编号M12),出土一批保存较好的鸡首壶、唾壶、碗、钵等青釉瓷器,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现将该墓的资料报告如下。

二、墓葬结构

M12位于山岗西南坡,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券顶砖室墓,由墓道、墓圹、墓室组成,方向236º。墓葬所在位置已经过平整,现存墓口距地表硬化面约1.9米。墓口东部被现代坑打破,墓道被破坏,但墓葬其他结构基本保存完好,仅后室券顶中后部有一盗洞。

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壁直底平,略宽于墓室,长9.06米、宽3米、深3.78~3.96米,墓圹内填土为灰褐色粘质土,较疏松。墓圹南壁西侧部分垮塌。

墓道位于墓圹西端中部,大部分在地铁建设中被破坏,仅存靠近墓室甬道口的一小段,两壁略直,底为斜坡状,未发现排水沟。清理长0.86米、宽1.5米,坡度10º。墓道底比墓底高0.17米,墓道内填土为灰褐色沙质土,较疏松。墓室内积土厚约1.45米,分上下两层,上层厚约1.25米,为黄褐色沙质土,下层约0.2米为灰褐色淤积土。

墓室平面略呈“土”字形,由甬道、前室、过道及后室组成,内长8.26、宽0.94~1.58、高2.06~2.48米。该墓被原址回填保护,未进行拆除,但从墓内仍可看出墓壁的砌法。

封门砌于甬道前端铺地砖之上,长1.2、宽0.36、高2.02米,双隅结构,底部0.36米用六层斧砖正反丁砌平铺,其上用一层斧砖正反丁砌侧铺和一层长方砖顺砌平铺相间砌筑10层,再用一层刀砖正反丁砌侧铺和一层长方砖顺砌平铺相间砌筑4层,顶部用平砖杂砌6层填塞至顶。封门顶部在甬道口券顶上方用斧砖立砌一层券形门楣。门楣上方及左右两侧砌额墙,为单隅结构,用整块或半块长方砖和斧砖平砌,砌法较杂乱,多为顺砌,少数丁砌。残存10~15层,长2.54、宽0.18、残高0.09~0.76米。

甬道内长1.42、宽0.94、高2.06米。侧壁应为双隅,一顺一丁砌于铺地砖上。甬道顶部为单券,用长方砖、刀砖夹砌起券,起券高度为1.34米。甬道外壁在券顶前端向前凸出半块砖,作为灯台,高约1.5米。甬道内在内壁距铺地砖1米处加砌三道承券,各宽约0.42米。甬道底部为人字形铺砖。

前室内长1.6、宽1.58、高2.48米。双重券顶,两端搭砌于甬道、过道券顶之上,高出0.54米,券顶多用斧砖和刀砖相间弧形起券,个别使用长方砖,起券高度1.31米。墓壁应为双隅,底部18~20层多用长方砖顺砌平铺,个别使用长方砖丁砌平铺,其上用刀砖或斧砖顺砌或丁砌平铺,无一定规律。前室中部砌有祭台,长1.12、宽1.48米,祭台已垮塌,面层用长方砖横向平铺,底部用长方砖丁砌侧铺。前室底部与甬道底部持平,为“人”字形铺砖。

过道内长0.92、宽1.22、高2.18米。墓壁底0.98米应为双隅,多用长方砖错缝顺砌平铺,个别用长方砖丁砌平铺,内壁上用长方砖和刀砖夹砌两道承券,间距0.18米,外壁中部在两对承券间距处用长方砖和刀砖砌筑一道拱券。过道底部前端0.72米与前室底部持平,后部高出前部及前室底0.26米,用长方砖平铺5层形成限坎,底部四层错缝顺砌,最上一层丁砌。过道底部为“人”字形铺砖。

后室内长4.32、宽1.58、高2.16米。双重券顶,前端搭砌于过道券顶上,券顶多用刀砖和斧砖相间起券,起券高度1.15米,券顶中后部有一长约0.62、宽0.22米的近椭圆形盗洞,券顶后端在券顶下置承券,承券用长方砖、刀砖起券。墓壁应为双隅,底部18层多用长方砖顺砌错缝平铺,个别为丁砌平铺,其上多用刀砖、斧砖顺砌或丁砌平铺,无一定规律。墓室后壁置于承券内,后壁中部砌假柱,下二中一上一叠成“品”字形,即底部在铺地砖上用长方砖一丁一顺和一顺一丁各平砌15层形成两个砖柱,砖柱之间相距0.1米,两个砖柱上中间位置再用长方砖平砌4层砌成一个砖柱,每层用两块砖丁顺相间平铺,其上再用抹角砖叠砌18层形成一个砖柱,砖柱与承券之间的空隙用三块长方砖侧砌填塞。后室底部用长方砖两横一纵平铺一层。该墓葬具及人骨已朽无存,仅在过道发现一枚铁棺钉,锈蚀严重。

该墓墓砖为青灰色和红黄色两种,多数素面无纹,部分刀砖在宽侧面饰有凹槽纹饰,个别长方砖在正面饰有网格纹。墓砖形状较多,有长方砖、斧砖、刀砖、抹角砖等,长方砖主要用作墓壁砖、铺地砖,一般长37~39、宽17~18、厚4~5厘米,斧砖多用于券顶和墓壁,一般长35~37、宽17~18、厚2.5~5.5厘米、刀砖多用于封门、券顶、墓壁,一般长39~41、宽13~14、厚2.5~5.5厘米。委角砖用于假柱,这种砖是把长方砖的两角各抹去一部分形成。

该墓已被盗,残存随葬器物21件,有青釉瓷盘、青釉瓷钵、青釉鸡首壶、青釉唾壶 、青釉瓷碗、滑石猪等,其中甬道内置放有青釉瓷盘、青釉瓷钵、青釉瓷碗、青釉器盖等5件器物,前室祭台四周散落青釉鸡首壶、青釉瓷盒、青釉瓷盘、青釉唾壶等10件器物,过道有青釉瓷盘、青釉灯等2件器物,后室有滑石猪、青釉器盖、青釉瓷罐等4件器物。此外,在墓室填土中还发现1套铜饰。

图2 M12顶部(西-东)

图3 M12顶视图(西-东)

图4 M12平面、剖视图

图5 M12封门结构图

三、出土器物

墓内出土随葬器物共21件,包括青釉瓷器、滑石器。此外,还在墓室填土内发现1套铜片饰,用途不明。

(一)青釉瓷器

青釉瓷器,19件,器型有碗、盘、壶、唾壶、鸡首壶、盆、熏炉、砚等。

19件,器型有碗、盘、壶、唾壶、鸡首壶、盆、熏炉、砚等。

盘 4件。灰白胎微泛红,通体施青绿釉,釉面有光泽,遍布细碎开片。M12:1,敞口,圆唇,浅斜腹,平底。腹部外壁饰三道细弦纹,内底中心饰一道弦纹,外底边缘及中部各饰两道凹弦纹。内底有两个支烧痕。器型不甚规整,盘底两边略上翘。口径20、底径17.3、高2.9厘米(图6,1;图7)。M12:8,釉层脱落殆尽,仅存少量釉斑。敞口,圆唇,浅斜腹,平底微内凹。唇下饰一道粗凹弦纹,内底中心饰一道弦纹,外底边缘及中部各饰两道凹弦纹。内底有六个支烧痕。内底可见清晰的轮旋痕。口径20、底径16.9、高2.4厘米(图6,2;图14)。M12:17,釉层脱落殆尽。敞口,圆唇,浅斜腹,平底微内凹,内底微下塌。唇下饰一圈凹弦纹,腹部外壁饰一道细弦纹,不甚明显,内底饰一道凹弦纹。内外底可见明显的轮旋痕。口径20,底径17,高2.2厘米(图6,3;图22)。M12:18,釉层脱落殆尽,仅存几片釉斑。敞口,尖圆唇,浅斜腹,平底微内凹,内底微下塌。唇下饰一圈粗凹弦纹,腹部饰五道细弦纹,个别不明显,内底中心饰一道弦纹,外底中心饰两圈凹弦纹。内底上有环绕排列的八个支烧痕,外底有明显可见的轮旋痕。口径20,底径17,高2厘米(图6,4;图23)。

钵 2件。灰白胎微泛红,通体施青绿釉,釉面有光泽,遍布细碎开片。M12:2,内外壁大部分釉面已脱落。敛口,圆唇,圆弧腹,近底部斜收,平底。腹下部施两道细弦纹,不甚明显。内壁可见明显轮旋痕。 口径12、底径8、高7.6厘米(图6,5;图8)。 M12:4,内壁釉面保存较好,外壁下腹部及底釉层脱落。敛口,圆唇,圆弧腹,平底。腹部内外壁可见明显轮旋痕。口径11.2、底径6.2、高6.4厘米(图6,6;图10)。

盆 1件。M12:7,灰白胎微泛红,通体原施青绿釉,釉层脱落殆尽,仅存少量釉斑。敛口,唇沿外折,弧腹,矮饼足,内底微下塌。腹中部饰两道凹弦纹,内底中心饰一道弦纹,外底边缘及中部各饰两道凹弦纹。外底可见明显的轮旋痕。口径22、底径16cm、高6.1厘米(图6,7;图13)。

三足砚 1件。M12:9,灰白胎微泛红,砚面、内壁及口无釉,外壁及底施青绿釉,釉层脱落大半,仅外底部残存局部釉层,釉面光泽,有细碎开片。砚盘为二层台式圆盘,中间为圆形砚池,直口,口沿外有一圈贮水凹槽。砚池内底向上凸起,高出池口。下接三矮蹄形足。外底边缘及中部各饰两道凹弦纹。砚池内底环绕排列八个支烧痕。砚池口径18.3、砚盘底径18.1、足高3.4、通高5.2厘米(图6,8;图15)。

碗 3件。灰白胎微泛红,通体施青绿釉,釉面有细碎开片。M12:3,釉层脱落殆尽。敞口,尖圆唇,浅弧腹,矮饼足。唇下饰一道粗凹弦纹。外底可见三处支烧痕。外壁及外底可见明显轮旋痕。口径9、底径5.5、高3.1厘米(图6,9;图9)。M12:10,釉层脱落大半。口微敛,尖圆唇,浅弧腹,矮饼足微内凹。唇下饰一道粗凹弦纹。外腹部有四道细弦纹,不甚明显。口径9.8、底径6、高3.6厘米(图6,10;图16)。M12:16,釉层脱落殆尽。口微敛,尖圆唇,浅弧腹,矮饼足。唇下饰一道粗凹弦纹。外底有三处支烧痕,内外壁及外底可见明显轮旋痕。口径8.9、底径5.6、高3.3厘米(图6,11;图21)。

唾壶 1件。M12:11灰白胎微泛红,通体施青绿釉,釉层脱落大半,釉面光泽,有细碎开片。浅盘口,圆唇,短束颈,扁圆腹,矮饼足。内外壁及内底可见明显轮旋痕,外底有4处支烧痕。口径8.3、腹径12.6、底径9.3、高8.8厘米(图6,12;图17)。

器盖 3件。灰白胎微泛红,通体施青绿釉,釉面光泽,有细碎开片。M12:5,釉层脱落殆尽。盖面弧形隆起,顶部平,置一半环形钮。盖沿上饰一道凹弦纹,顶部饰两道凹弦纹。盖面可见明显的轮旋痕。口径14.2、高6厘米(图6,13;图11)。M12:12釉面保存较好。子母口,折沿,盖面略弧隆,顶部置一伞形钮。盖面饰三道凹弦纹。子口直径11、盖沿径14.2、高5.1厘米(图6,14;图18)。M12:21,釉层脱落大半,仅盖面内侧残留局部釉面。子母口,折沿,盖面较弧隆,顶部盖钮已残。盖面饰四道凹弦纹。子口直径10、盖沿径12.3、残高3.2厘米(图6,15;图24)。

灯 1件。M12:15,灰白胎微泛红,通体施青绿釉,釉层脱落殆尽,仅灯柱内残留少量釉斑。由灯盘和灯柱组合而成。灯盘敞口,圆唇,斜直壁,浅腹,平底。唇下饰一道凹弦纹,腹部外壁饰一道细弦纹。盘内中间有一圆筒形灯柱,中空,直口,口沿下饰一道凹弦纹。灯盘外底可见明显的轮旋痕。灯柱直径4.1、高9厘米,灯盘口径19.6、底径16.5、高2.8厘米,灯通高10.3厘米(图6,16;图20)。

鸡首壶 1件。M12:6,灰白胎微泛红,通体施青绿釉,腹部以上保存较好,腹部以下釉层大多脱落,釉面光亮,有细碎开片。浅盘口,圆唇略外撇,束颈较短,圆鼓腹,平底内凹。肩部对称附两个桥形横耳。一侧置一鸡首形流,高冠突眼,流中空,圆形流口,对称置弧形提把,与口沿相连,肩部饰三道粗凹弦纹。腹部及底部可见明显轮旋痕。口径8.8、底径10.5、通高18厘米(图6,17;图12)。

熏炉 1件。M12:13、14,发现时炉体、炉盖和底座分置于前室后部和过道内。灰白胎微泛红,通体施青绿釉,釉层脱落殆尽,仅存少量釉斑。由炉体、底座和炉盖组成。炉体为圆碗形,子口近直,圆唇,口沿外伸出,宽平沿,微上翘,曲腹,底部折收与柄相连,内底与柄心相通。柄为圆柱状,中空。炉沿下及炉体足部各施一道突棱,腹部对称堆贴四枚螺状纹。浅盘形底座,敞口,圆唇,唇下饰一道凹弦纹,浅斜腹,平底。炉盖高而隆圆,盖口沿之上饰一圈凹弦纹,盖面镂十四个圆孔,中部置一圆钮,上刻竖线,状似瓜棱。圆钮外饰两道凹弦纹,不甚明显。炉盖口径10、高5厘米,炉体口径7.1、高8.9厘米,底座口径17、底径14.2、高2.9厘米,通高14.5厘米(图6,18;图19)。

四系罐 1件。M12:22,灰白胎,通体施青绿釉,釉层脱落殆尽,内壁可见釉痕。直口,圆唇,短颈。溜肩,肩部附四个半环形横耳,桶形腹,腹部弧而近直。平底,外底微内凹。唇下饰一道粗凹弦纹,肩部饰两道细凹弦纹。口径12.4、底径18、高18.8厘米(图6,19;图25)。

(二)滑石滑石猪 2件。石质较软灰白色。圆雕作俯卧状,形体肥壮,雕刻精细,头部嘴、鼻、眼及前后肢、尾线条均雕刻清晰完整。猪首伏于前腿之间,鼻圈外凸明显,三角形双耳上翘。腹部穿一圆孔。M12:19,长6.8、宽2.4、高2.7厘米(图6,20;图27)。M12:20,长6.7、宽2.5、高2.7厘米(图6,21;图28)。

(三)其他

图6 M12出土器物

图7 青釉瓷盘(M12:1)

图8 青釉瓷钵(M12:2)

图9 青釉瓷碗(M12:3)

图10 青釉瓷钵(M12:4)

图11 青釉瓷器盖(M12:5)

图12 青釉瓷鸡首壶(M12:6)

图13 青釉瓷盆(M12:7)

图14 青釉瓷盘(M12:8)

图15 青釉瓷三足砚(M12:9)

图16 青釉瓷碗(M12:10)

图17 青釉瓷唾壶(M12:11)

图18 青釉瓷器盖(M12:12)

图19 青釉瓷熏炉(M12:13、14)

图20 青釉瓷灯(M12:15)

图21 青釉瓷碗(M12:16)

图22 青釉瓷盘(M12:17)

图23 青釉瓷盘(M12:18)

图24 青釉瓷器盖(M12:21)

图25 青釉瓷四系罐(M12:22)

图26 铜饰(M12:23)

图27 滑石猪(M12:19)

图28 滑石猪(M12:20)

铜饰 1套。M12填土:1,由1个铜片饰、1个手柄和4个圆片组成。铜片饰近滑石猪 2件。石质较软,呈灰白色。圆雕作俯卧状,形体肥壮,雕刻精细,头部嘴、鼻、眼及前后肢、尾线条均雕刻清晰完整。猪首伏于前腿之间,鼻圈外凸明显,三角形双耳上翘。腹部穿一圆孔。M12:19,长6.8、宽2.4、高2.7厘米(图6,20;图27)。M12:20,长6.7、宽2.5、高2.7厘米(图6,21;图28)。

(三)其他

铜饰 1套。M12填土:1,由1个铜片饰、1个手柄和4个圆片组成。铜片饰近似长条形,中部边缘呈波浪形,两端呈尖角状。铜片表面饰阳纹,正中图案可能为兽头。两端各凸起一个圆环,圆环两侧有两个穿孔。长10、宽3.3厘米。凸环高1.5厘米。手柄为长方圆条状,中部增厚,上刻弦纹,一端残断,原应两端插于铜片饰之上的两个凸环中。残长6.7厘米。圆片为钉帽形,直径2厘米(图6,22;图26)。

四、结语

广东省科学院幼儿园发现的这座砖室墓未出土确切的纪年遗物,而且由于被盗掘,随葬器物组合也不甚完整,给判断墓葬的年代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该墓保存较为完整,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也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从墓葬形制上来看,M12墓室长达8米,规模较大,属于大型墓葬。墓室由甬道、前室、过道、后室组成,墓室整体狭长,前、后室基本等宽,加砌承券这些特点与广州中星小学南朝早期M681 、广州增城岭尾山南朝前期M12 、肇庆市康乐中路南朝晚期M1、M2、M33 均较为相似,但与南朝时期墓葬相比,M12未设排水沟,墓底分级但未设台阶,墓壁无菱角牙子和假直棂窗,后室底砖纵横相间的铺法及承券的使用较少,特别是过道处用承券和外拱券结合作为券顶的做法也说明承券的使用尚不成熟,总体来看,M12较之典型的南朝墓葬相对偏早,有较多东晋时期墓葬的特征。

从随葬器物来看,M12出土的鸡首壶、唾壶、四系罐等器物总体器型较矮胖,和典型的南朝时期器型较高的同类器物区别较大。M12中出土的鸡首壶,扁圆腹、鸡首中空、肩部饰桥形耳、耳间饰粗弦纹,与南京郭家山东晋墓M10(M10:9)4、广州先烈南路东晋墓M3(M3:1)5 、广州黄花岗M9(M9:9)6 出土的鸡首壶相同,具有东晋时期的特点,其中对黄花岗M9的时代,发掘者也认为“或可早到东晋”7。M12中出土的唾壶为短束颈、扁圆腹,与广州先烈南路东晋墓M13(M13:2) 8出土的唾壶相似,M12中出土的四耳罐,腹部近桶 形,与 广 东 始 兴 赤 土 岭 东 晋 墓M10(M10:1) 9出土的I式罐相同。此外,M12中出土的熏炉、盆、灯与广州狮带岗东晋墓M6(M6:2) 10和黄花岗M9(M9:8、11)中同类器物的形态也极为相似,都具有东晋时期的风格。综合该墓的形制和随葬器物,我们推断其年代应早于南朝早期,为东晋晚期。

近年来,在广州地区发现的东晋时期的墓葬数量不多,大多是中小型的长方形或凸字形单室墓,且绝大多数被盗毁,而长度在8米以上的大型墓葬则更是鲜有发现。本次发掘的广东省科学院幼儿园M12规模较大,墓葬结构复杂,保存较为完整,既有东晋时期墓葬的基本特征,又有些许南朝时期墓葬的特点,反映了在东晋晚期至南朝早期这一过渡时期的墓葬形制,实属难得,为研究广州地区六朝墓葬形制及葬制的变化提供了重要材料。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广东省科学院按照广州市文物局的要求,对墓葬进行了原址回填保护。

项目负责人:易西兵

发掘:程浩、蒋友双

绘图:蒋友双、武保林

修复:白云海

摄影:杨鹏鹏

执笔:程浩

注释:

1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淘金东路中星小学南朝墓发掘报告[A]//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33-146.

2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州增城市荔城镇岭尾山南朝墓发掘简报[A]//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华南考古1[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325-334.

3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肇庆古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84-102.

4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郭家山东晋温氏家族墓[J].考古,2008(6):3-25.

5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先烈南路汉晋南朝墓葬[A]//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49-72.

6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黄花岗汉唐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4(4):451-483.

7 同[6].

8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先烈南路晋南朝墓发掘简报[A]//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文物考古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74-187.

9 始兴县博物馆.广东始兴县晋、南朝、唐墓清理简报[J].考古,1990(2):116-122.

10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下塘狮带岗晋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6(1):36-45.

猜你喜欢
平铺底径青釉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鱼藻纹盆装饰浅析(中)
浅谈宋瓷
亲自动手做顶皇冠就算落单也不孤单
清扫机器人对光伏发电量的提升分析
清扫机器人对光伏发电量的提升分析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可折叠3D魔方
浅谈毡包青釉
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耀州窑系青瓷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