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博物馆如何以碑帖拓印为媒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2021-07-04 13:45宋丹丹于玉
科学与财富 2021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博物馆

宋丹丹 于玉

摘  要:博物馆作为传承、展示、发展的重要场所,始终扮演着社会教育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潮的发展,各类博物馆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博物馆。在此背景下,以碑帖拓印等优秀传统文化载体为主要展品所举办的各类专题性展览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本文主要从碑帖拓印发展情况、文化价值情况出发,浅谈现代化背景下博物馆如何利用碑拓拓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提出现代化背景下博物馆一方面需要在展示过程中充分考虑文物本身保护情况,合理展示;另一方面博物馆策展人利用现代化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数字化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充分考虑观众体验感。

关键词:博物馆;碑帖拓印;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顺应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政府加大建设博物馆的投入,各类主题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而成,逐渐掀起“博物馆热”。丰富的展览陈列和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吸引着各个年龄段的人们主动走进博物馆,使得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新的的生活和休闲方式。在其中,博物馆里的各种文化体验,不仅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让书写在书本中的知识活跃起来,也能让参观者亲自参与其中,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千年的历史沉淀孕育了无数优秀文化。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碑帖拓印作为印刷术的起源之一,其出现既促进了文化的有效传播,又成为记录文字发展史的重要载体。如今,碑帖拓印从街头的艺人馆走进博物馆,向当代人们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让体验者能更直观地了解印刷术的起源和发展。碑帖拓印作为博物馆重要展品之一,因其具有古老材质与内容的的双重属性与价值,故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工艺内涵。而如何将其所承载的内涵展示出来,成为越来越多博物馆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碑帖拓印发展情况、文化价值情况出发,提出现代化背景下博物馆一方面需要在展示过程中充分考虑文物本身保护情况,合理展示;另一方面博物馆策展人利用现代化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数字化博物馆,充分考虑观众体验感。

一、碑帖拓印的起源及发展

(一)碑帖技术

碑帖在我国传承三千余年,是指一切刻有文字的木板、石碑等。碑帖出现时间很早,但汉以前大多集中于少数贵族手中,数量较少且可信度较低。先秦时期具有较多研究价值且流传至今的碑帖有《泰山石刻》、《商代石簋》和《坛山石刻》等;两汉时期为碑帖初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存留在世的碑帖有《鲁孝王刻石》、《霍去病墓刻石》和《干泉山时刻题字》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碑帖繁荣时期,这一时期保留下来的碑帖资源十分丰富,有《兰亭记》、《受禅碑》和《宋文帝神道碑》等。这一时期碑帖能够大量保存下来除其自身数量大幅增加外,也得益于拓印技术出现;唐是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盛世,其开放包容的文化使得碑帖进入到了空前繁荣时期。这一时期随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等书法大家的出现,碑帖的种类与其文字艺术性都达到了鼎盛,唐代著名的碑帖有《化度寺碑》、《大唐中興颂》和《夫子庙堂碑》等;唐代以后,随着造纸技术的提高,法帖拓印随之兴起,碑刻的发展趋势逐渐走向下滑。

(二)法帖拓印技术

法帖拓印技术的产生发展对于碑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帖拓印技术虽然都是对碑刻等进行拓进行保存,但从其概念与产生时间方面来说仍有差异。拓印是指用宣纸与墨水将碑帖上的文字或图形通过打拓的形式复制并保留下来的技术。 而法帖主要指将真迹临摹刻于木、石之上,以供后人拓印临摹学习。 简而言之,法帖是对碑帖等文化作品进行再次临摹,而拓印是对于碑帖法帖作品用纸墨进行复制。拓印技术的出现早于法帖。唐代官修的《隋书·经籍志》中记载:“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 这是文献记载中第一次出现拓印技术,但该记载并没有实物资料作为佐证;现保存在敦煌千佛洞的唐太宗《温泉铭》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拓印事物资料,通过该石刻上面的永徽年题记可推断该拓本为唐初时所制作。从拓片的记录来看,唐代不仅已有拓片流行,而且拓制技艺也达到相当水平。南唐时期由后主李煜所创造的《升元帖》被认为是法帖技术的开端,但这种说法并没有文献等资料的证明,故而北宋时期以宋太祖赵匡义制作的《淳化秘阁法帖》为代表成为有实物资料的真正意义上时代最早的法帖。北宋时期,法帖主要由皇帝进行主导刻制,再对其进行拓印以用来赏赐群臣,引起贵族民间纷纷效仿,进而促进了法帖拓印的发展。除此之外,两宋时期金石学在社会流传开来,藏古集古成为社会浪潮,以赵明诚、吕大临等为代表的文人雅士为流传下来的金石古文进行拓印整理,以图达到正经补史的作用,这一浪潮也为法帖拓印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法帖拓印有《淳化秘阁法帖》、《博古堂帖》和《二王府帖》等。明清之际,由于活字印刷术等印刷技术的提高,法帖拓印技术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清乾隆时期的《三希堂法帖》成为中国古代法帖技术集大成者。 清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照片以其方便便携且随拍随用的特征逐渐取代法帖技术,法帖技术走向没落,但拓印技术一直在现代社会艺术界与书法界占有重要地位。法帖拓印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多个种类,并且每个种类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在唐朝时期曾流行“双勾填廓法”,这是对于法帖工艺最早的记载。对于拓印技术较为详细的记载最早记于梁朝的中书侍郎虞和的《论书表》中:“拓书悉用薄纸,厚薄不均,辄好绉起。” 现今拓印技术中常见的种类有“乌金拓”、“朱拓”和“蝉翼拓”等。各类法帖拓印技术独具特色又共同促进碑拓等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如今学界一般将各种法帖拓印统称为拓本。

二、碑帖拓印的文化价值

碑帖拓印技术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价值。从内容上看,碑帖拓印内容多为历代书法艺术名师所留,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另外,碑帖拓印的内容大多为历史资料与文人雅士所作作品,对于了解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从碑帖拓印材质来看,其材质与制作方法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其本身就是一件极具价值的文物。因此,碑帖与拓印其本身材质与内容的独特性,使之兼具文化艺术与文物两方面价值。

在文化艺术方面:首先,碑帖拓印的出现,促进了文字与思想的广泛传播。古代镌刻在石碑上或青铜等器物上的艺术珍品与历史记载等。且碑帖拓印的内容多为历代书法艺术名师所留,其所使用的各种书体,反映着汉字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因而这些碑帖拓印中的文字本身就是一部直观的文字发展史。另外,借助拓印技术,使得碑刻法帖打破了两汉时期仅存于贵族所有的界限,并广泛流传于民间。其次,碑帖是古人习得书法的范本。碑帖拓印本身就是书法和艺术的记录与再现,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重视。最后,因多数碑刻真迹在历史发展中大多已流失或成为孤品。而拓本作为碑刻传承的载体,起到了承载了古代灿烂的书法艺术的重要作用。

在文物价值方面,体现于碑帖拓印的内容及本身制作工艺与材质方面。碑帖拓印的内容是除史书外对于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字记载,通过对其内容的研究考证可以起到正经补史的作用。并且由于战乱与社会变迁等原因,大部分碑帖拓印早已成为珍品甚至孤品,极具收藏价值。从碑帖拓印本身材质与工艺出发,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厘清中国文献类实物资料发展演变历史与造纸术的产生与发展。

三、博物馆如何利用碑拓促进传统文化传承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教育是博物馆重要功能之一。 近年来,随着文化复兴的热潮及博物馆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享受博物馆。博物馆作为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之一,为向社会大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碑帖拓印作为碑刻传承的重要载体,亦是博物馆重要藏品之一,可丰富博物馆藏品种类,为博物馆打造精品展览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博物馆通过其自身的展陈设计等方式可最大化地向社会公众传播碑拓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一个好的展览设计不仅需要保证文物的安全、传播文物文化价值,还需关注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一个以人为本的展览可以给观众留下更为深刻的意义,从而起到更高效的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因此,博物馆展示碑拓应从博物馆历史性、现代性、教育性出发,走具有文化历史和大众参与相结合的路线。

(一) 博物馆具有历史性

博物馆展陈设计首先应考虑文物安全问题,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确定其展览主题,結合碑拓的本身性质特点及其文化价值,并充分考虑观众观展体验,以图片、实物的方式,努力还原碑帖拓印的制作过程。使观众直观地感受碑拓技艺,感受古人的匠人精神。

(二) 博物馆具有现代性

博物馆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于现代博物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一场以人为本的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走出传统博物馆模式,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构建起一套藏品信息现代化的管理系统。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碑拓多为纸质,极易损坏,因此博物馆展陈设计必须考虑碑拓的保存问题。对于此问题首先,博物馆应该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向外派遣博物馆藏品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其次,还需要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藏品的信息储存、数据处理、编目、检索、统计等。最后,由于电子档案储存年代限制等原因,我们还需要注意碑拓资料妥善管理,做到多角度、多方法备份。这样既可以有效地保存碑拓档案,还可以将这些资料传给子孙后代,有利于碑拓藏品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 博物馆具有教育性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场所。在发挥碑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寓于博物展陈设计之上,藏品是一个博物馆的基础,展陈设计便是博物馆的灵魂。

为解决陈列式展览情况,博物馆首先应在展览设计整体上使其展示由重视空间再现,向展示信息更加复杂多样、能满足观众需求、并且与其它新媒体技术组合、强调运用视听觉装置的展示方向转化,从而达到展览与观众有效互动的目的。其次,作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典范,数字博物馆日渐走进大众视野。数字博物馆是沟通现实与虚拟、博物馆与观众的桥梁。数字博物馆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动画和VR虚拟现实技术,在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基础上使观众在家看展览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网络展示也可以减少陈列展览中对文物藏品的损坏,更有利于藏品的利用与保护。近年来,随着智慧博物馆的概念提出与引入,作为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智慧博物馆更注重以人为本,作为可以多样化保存与展示藏品的智慧博物馆在传播展示碑帖拓印的文化内涵上具有重要的可行性发展趋势。 最后,博物馆体验活动已经是博物馆宣教的一个重要途径。博物馆通过在其展厅内设计体验区等方式使观众亲自参与到碑拓制作中,感悟碑拓文化,了解碑拓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除碑拓制作体验外,博物馆还可设计碑拓相关文化衍生品,通过文化衍生品向社会传播碑拓这一传统技艺及其文化内涵。

四、小结

碑帖拓印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技术载体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文物价值。在“博物馆热”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为满足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以及树立文化自信的需要,博物馆应充分发挥其文化展示与教育功能,在保证碑帖拓印本身安全的情况下,积极利用碑拓拓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博物馆一方面需要对碑帖拓印类文物进行现代化处理,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为其进行修复与建档,实现碑帖拓印现代化保藏。并且需要博物馆在展示过程中充分考虑文物本身保护情况,进行合理展示;另一方面需要博物馆策展人利用现代化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数字化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充分考虑观众体验感,实现人与物交互,进而达到利用仅有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向社会公众解读与传播碑帖拓印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乐群. 中国古代的碑帖艺术[J]. 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8,(02):75-79.

[2].陈炳昶.中国碑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8.

[3].邓乐群. 中国古代的碑帖艺术[J]. 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8,(02):75-79.

[4].《隋书·经籍志》

[5].陈炳昶.中国碑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8.

[6].《论书表》

[7].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张斯齐. 传播、意义与场域: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多维度分析[J]. 博物馆管理,2020,(04):61-67.

[9].杨向明. 数字博物馆及其相关问题[J]. 中原文物,2006,(01):93-96.

[10].刘奕宏. 智慧博物馆在古籍类展览中的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博物馆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