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双排CT的运用效果评价

2021-07-07 09:25杨军张伟茆润和何锦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0期
关键词:脑梗塞病灶检查

杨军,张伟,茆润和,何锦舟

(江苏省淮安市车桥镇中心卫生院,江苏 淮安)

0 引言

腔隙性脑梗塞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时由于机体脑内深穿支出细小动脉长期处于不正常的受压状态,导致机体内的血管壁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阻碍正常的血流,使得管腔内出现闭塞导致的[1]。由于机体的脑深部位置多以动脉末梢为主,因此,其供血能力相较于其他部位并不强,大范围的缺血性坏死的情况多有发生,也导致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病灶大小多表现为小,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直径多小于1.5 cm,好发于患者的脑部深部基地位置,脑干、丘脑等位置也是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的位置[2]。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腔隙性脑梗塞治疗的重要原则,随着病情的进展,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症状会不断的呈现出进行性加重,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致残和死亡的几率也就越大,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及时控制患者的病情,早期治疗和诊断对治疗疗效的提高,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积极价值。DSA是诊断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能有效的诊断出患者的病灶部位,大小和形状等信息,便于医师及时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3]。但是DSA检查属于有创性的检查方式,患者接受度较差,研究更为有效的检查方法具有重要达到价值和作用,双排CT是临床上常用的腔隙性脑梗塞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检查方法,效果显著,我院在采用双排CT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双排CT检查疑似腔隙性脑梗塞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53~79岁,平均(66.44±4.02)岁,各类型所占比:运动性轻偏瘫型患者11例,感觉性卒中型患者10例,共济运动轻偏瘫型患者4例,头痛头晕型患者6例,构音障碍型患者7例,饮水呛咳患者5例,眩晕型患者4例,假性球麻痹型患者4例,认知功能下降型5例。

1.2 方法

1.2.1 分析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行双排CT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双源CT在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所有患者均行双排CT检查。

1.2.2 检查方法

仪器为SIEMENS SOMATOM spirit型双排CT,将层厚和层距设置为5 mm,患者取俯卧体位,自患者的颅顶开始扫描,直至患者的枕骨大孔,重建间距、层厚分别设置为0.5 mm、0.625 mm,观察患者病灶。诊断标准:观察患者病灶,当患者的病灶的长度、层厚、宽度均小于10 mm可将患者的症状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

1.3 观察指标

观察56例患者采用双排CT检查后病灶检出率,病灶的形状、数量,检查所用时间和所用的费用等基本诊治资料。

2 结果

2.1 病灶检查情况

采用CT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后共检查出95个病灶,检查中,CT提示扫描区域可见圆型或者卵圆形的边界不清楚的低密度病灶,检查结果如表1。

表1 各项检查指标分析(±s)

表1 各项检查指标分析(±s)

例数 平均病灶尺寸(mm)检查所用时间(min)检查所用费用(元)56 7.58±2.34 7.82±2.37 159.57±6.37

表1 病灶检查情况[n(%)]

2.2 各项检查指标分析

对患者进行CT扫描,可以看到,扫描所用的时间较短,检查费用较低,且能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病灶大小,如表2。

2.3 扫描剂量分析

扫描剂量为(180.23±2.53)mAS。

3 讨论

脑梗塞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基本特征,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最常见的梗塞类疾病,病灶较小,绝大多数的病灶只比血管管径稍微大些许,直径一般为2~20 mm,老年人群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多发人群,病灶常见于穿支动脉,是由于机体脑组织因各种原因导致缺血、缺氧后,脑细胞代谢发生紊乱,水肿改变明显而导致的,是脑梗塞患者脑部血管壁发生不正常改变而导致脑内形成腔隙的症状[4]。脑丘、脑干等部位是腔隙性脑梗塞常见的发病部位,其中尤以脑深部基底层最为常见。近年来,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数量正在逐渐的上升,根据相关资料调查,在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几率在脑血管意外中可以占至25%,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患者具有较高的血管性痴呆的几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且随着病情的进展,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治疗的重要原则,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5]。但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没有显著的发病诱因,患者常表现为眩晕、恶心等常见的症状,部分患者甚至还不存在上述的症状,极容易被漏诊和误诊,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DSA是临床上常用的心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能够有效的诊断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病灶所在位置,对患者的病症情况进行清晰的诊断,是腔隙性脑梗塞诊断的金标准[6]。但是DSA诊断方法属于有创性的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时会对患者造成创伤,患者的接受程度较弱,需要研究更为安全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CT扫描检查技术已经成熟的应用于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病症诊断中,能够通过利用高灵敏度探测器对患者的需扫描部位进行断面扫描,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脑梗塞的病变位置[7]。将传统的X光线难以检测出的细小病灶也清晰的显示出来,清晰的显示病灶所在的位置,病灶的大小,病灶的形状,属于无创性的扫描检查方式,扫描速度快,敏感性较高,分辨率较高,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更小。双排CT相较于单排CT扫描速度更快,分辨率也就更高,能够在更加准确的诊断出患者的病灶情况的基础上缩短扫描所用的时间,能够清晰的为医师提供患者的病灶视野,方便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诊断,并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案。和DSA扫描技术相比,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所用时间短,能够尽快的方便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同时费用更低,检查一次所用费用较少,对患者造成的经济负担更小,便于在基层推广[8]。此外,双排CT扫描技术扫描时采用的是低剂量的扫描技术,相比于其他排的CT扫描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扫描辐射剂量对患者造成的危害,能够有效的降低扫描对患者造成的辐射危害,符合近年来推广的低剂量扫描理念,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扫描方法,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9-10]。

如本文研究所示,采用CT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后共检查出95个病灶,CT提示扫描区域可见圆型或者卵圆形的边界不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同时,采用双排CT扫描患者病灶,能将病灶的所在位置清晰显示出来,提示在内囊、脑干、丘脑等位置存在不同数量的病灶分布,清晰的判断出病灶的数量,证明双排CT在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扫描的效果佳,视野清晰,具有较高的观察视野和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有效的诊断患者的病灶情况,清晰的显示患者的病灶所在位置,病灶的数量,病灶的形状,病灶的大小,为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最佳的时机,方便医师对患者的病症情况设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法,预后改善良好。同时采用双排CT扫描扫描的速度较快,检查所用时间为(7.82±2.37)min,扫描时间短,表明采用双排CT扫描时能够在准确的诊断患者的病情的同时以较快的速度对患者进行诊断,出结果时间迅速,有助于及时的开展治疗,避免病症突变的风险。再次,采用双排CT检查时平均检查所用费用为(159.57±6.37)元,证明双排CT检查方式除了具有正确性较高、出结果速度较快的优势外还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能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利于双排CT在基层的推广。最后,采用双排CT对患者进行检查后,患者所用扫描剂量为(180.23±2.53)mAS,剂量较低,证明双排CT具有低剂量扫描和高正确率的检查优势,能在采用更低的剂量的同时正确的诊断患者的病症,对患者造成的辐射伤害较小,有助于减轻患者所受的辐射伤害,安全性较高,能有效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可重复性较高。

综上所述,双排CT能够有效的检查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病灶,准确的诊断出病灶的大小、形状、数量、位置,有利于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发现,为后期的治疗提供及时的诊疗依据,正确性较高,所用费用较低,有助于减轻患者所承受的经济负担,便于在基层推广,同时具有低剂量扫描的优势,能有效降低患者所承受的辐射伤害,安全性较高,诊疗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脑梗塞病灶检查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孕期X线检查,真的不能碰吗
备孕多年不成功,要做些什么检查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Playjng with ch & sh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
做检查
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中医辨治及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