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和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1-07-07 09:25李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0期
关键词:脑瘫康复训练研究组

李滨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疆 克拉玛依)

0 引言

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高龄产妇的增加、巨大的生活压力以及生活环境的污染等多方面因素,导致脑瘫患儿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小儿脑瘫目前成为中国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原因[1]。并且由于小儿脑瘫无法完全治愈,这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层面均有一定不利影响[2]。脑瘫儿童多是由于中枢性运动有障碍,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症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脑损伤,为患儿本身的生活质量和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虽然小儿脑瘫无法全面治愈,但可以通过积极干预改善患儿部分功能状态,训练患儿自主生活,改善生活质量[3]。但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方案需要由专业性较高的医师进行引导,导致患儿家庭需要支付高昂的康复治疗费用,这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患儿而言存在严重制约。本文就对脑瘫儿童采用引导式教育和康复训练相结合的临床治疗效果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将我院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20例脑瘫患儿纳入本次研究,将所有患儿以康复治疗差异分为两组,参照组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2.36±8.57)岁,研究组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3.05±8.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国康复医学会对小儿脑瘫的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儿监护人均了解本研究所有事项,并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脑瘫;排除合并患有系统性严重疾病患儿。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对参照组患儿使用常规医学疗法和引导式教育,常规医学疗法:根据患儿功能障碍特点,使用运动、作业、言语治疗三个方面,运动治疗主要以神经生理疗法,纠正患儿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的发育和恢复,并结合Vojta和Rood疗法进行综合训练;引导式教育:根据所有患儿的病情,制定课堂种类教学(坐立课、步行课、手部课、口肌课)及学前教育相关课程(常识课、音乐课、沟通课等)[4]。

1.2.2 研究组

在参照组的引导式教育基础上增加使用康复训练,根据患儿身体情况进行中医推拿按摩,每日1次,每次最少30 min;根据患儿脑瘫肢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课程,整个训练课程应由简至难,家长全程参与学习,便于出院后继续训练;脑瘫患儿大部分患有“剪步”,因此在日常行走或卧床期间均要将双腿分开,并每日定时进行简单的行走训练;使用玩具训练患儿抓握能力和手部力量,待患儿已可以完成简单的康复训练,则开始难度训练,包括弯腰拾捡、单脚独立、立定跳等运动量较大的训练。训练期间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儿的身体状态,并对出院患儿家长叮嘱,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避免对患儿运动神经造成二次损伤。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言语、运动功能状态;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QOL)得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最终治疗有效率对比。显效:治疗结束后,患儿生活质量评分≥90分;有效:治疗结束后,患儿生活质量评分70~90分;无效:治疗结束后,患儿生活质量评分50~69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所有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和(±s)检验及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卡方和(%)检验及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状态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治疗前言语功能和运动功能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参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前后言语、运动功能状态对比(±s, 分)

表1 参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前后言语、运动功能状态对比(±s, 分)

组别 例数言语功能 运动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10 6.59±2.34 8.28±2.65 9.69±2.17 11.03±1.58研究组 10 6.23±2.15 10.36±2.069.37±2.5412.46±1.25 t 0.507 2.771 0.428 3.174 P 0.615 0.009 0.671 0.003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患者QOL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2。

表2 参照组和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分)

表2 参照组和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分)

QOL自评表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10 67.83±5.26 77.68±2.51研究组 10 68.38±5.14 87.21±2.19 t 0.334 12.794 P 0.740 0.000组别 例数

2.3 两组患者最终治疗有效率分析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0%(10/1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0.00%(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参照组和研究组最终治疗有效率对比[n(%)]

3 讨论

引导式教育最初是由一位匈牙利彼图教授创立的,引导式教育对于脑瘫患儿而言不是一种单纯的康复技巧或治疗方式,而是一种集教育和康复为一体的教育系统,将传统的不同专业训练内容进行整理融合,以专业性的引导员为中心,根据患儿需求,建立患儿日常生活能力为重点,将其分解为单一动作进行教学指导的习作程序[5]。

专业性的引导员通过趣味教学,适当引导患儿有节律性、目的性地开展学习,将患儿内在的兴趣和主动意识激发出来,由被动接受转为主观运动,并以奖励的方式提高患儿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并且引导式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康复室,通过户外运动更能调动患儿的注意力和好奇心[6]。引导式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日常学习,同步发展患儿的体能、语言、智力和社会交往的日常生活能力,促使患儿人格全面发展[7]。通过提高患儿欲望和需求,促使患儿的自主性和机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引导患儿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拉近患儿与普通孩子的距离,改善患儿生活质量[8]。

但单一的引导式教育对于患儿机体能力的训练较少,更多的教育重点在于智力上,对患儿的身体机能恢复和锻炼日后自主生活能力的训练效果不佳。因此在引导式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康复训练,在教育引导患儿智力发育的同时,锻炼患儿身体机能,提高患儿自主生活能力,从而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且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了康复训练联合引导式教育较之单一的引导式教育更能提高患儿运动功能,生活质量也更高。

综上所述,对脑瘫患儿使用引导式教育和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患儿言语和运动功能,应用效果显著,是一种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案,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脑瘫康复训练研究组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