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2021-07-07 09:25阿玉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0期
关键词:外渗输液液体

阿玉蕊

(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0 引言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所用药物种类较多,加之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往往存在意识不清的状况,增加了输液的难度[1]。为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临床上,输液外渗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患者皮肤造成损害,容易引起医患、护患纠纷[2]。因此,对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将研究的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中,选取26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190例未出现液体外渗的患者和70例出现液体外渗的患者。外渗组:男性102例(53.68%),女性88例(46.32%),年龄32~61岁,平均(46.52±6.71)岁。未外渗组:男性33例(47.14%),女性 37例(52.86%),年龄 34~60岁,平均(47.21±6.98)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一步展开比较。

1.2 方法

对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以及手术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基本信息由患者本人填写,若患者无法完成填写,通过调查人员询问患者,由患者口述提供其基本信息,由调查人员做好记录[3]。调查结束后对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再对患者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输液外渗:输液畅通,有回血,穿刺点周围未出现明显的肿胀;穿刺趋于近心端初级刺痛感以及皮肤红肿;穿刺静脉表现为水肿、苍白,患者产生疼痛、麻木;输液正常,拔针后穿刺点周围的皮肤出现水疱、红肿[4]。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液体外渗与输液药物的关系

结果显示,外渗组患者的高渗性药物、刺激性药物使用率均高于未外渗组(P<0.05);且非刺激药物使用率低于未外渗组(P<0.05),见表 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液体外渗与输液药物的关系[n(%)]

2.2 对比两组患者液体外渗与静脉穿刺部位的关系

结果显示,外渗组患者的大隐静脉穿刺率、腕部头静脉穿刺率均高于未外渗组(P<0.05);且肘部贵要静脉穿刺率、颈外静脉穿刺率均低于未外渗组(P<0.05),在外渗组患者中,大隐静脉穿刺患者最多,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液体外渗与静脉穿刺部位的关系[n(%)]

2.3 对比两组患者液体外渗与输液时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未外渗组患者输液时间≤24 h、25~48 h占比率均高于外渗组(P<0.05),输液时间49~70 h、≥72 h占比率均低于外渗组(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液体外渗与输液时间的关系[n(%)]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已成熟,是危重症患者抢救时输液治疗的重要途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频繁,可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和护理人员工作量[5]。但由于多种原因,输液外渗常常发生,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易引发医院不良事件。因此,需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减少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现将导致输液外渗原因以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3.1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原因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看出,高渗性药物、刺激性药物、大隐静脉穿刺、腕部头静脉穿刺、输液时间长是引起液体外渗的主要原因。高渗性药物、刺激性药物进入人体静脉后,将直接对血管壁产生作用,造成血管壁出现痉挛现象,同时增大了静脉壁的通透性,进而导致包细胞浸润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6]。远心端血流容易引起血小板聚集,进而导致血小板沉积形成血栓,最终导致患者的毛细血管静压上升,出现炎性水肿[7]。静脉留置针长时间置留,随时间延长,感染的几率增大,导致局部血管变硬,并且在药物的刺激下,出现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大,促使液体进入组织间隙,最终导致患者出现疼痛、红肿[8]。

3.2 护理措施

(1)使用高渗、刺激性药物患者的护理:在该类患者输液期间,应当注重对输液滴速的控制和观察,避免因为输液滴速过快导致负荷过重、产生不良反应。

(2)静脉选择:在为患者进行穿刺时,尽量选择较粗且较直的静脉,并且所选静脉尽量远离关节、具有良好弹性、无静脉瓣,可延长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成年患者大多选用其上肢静脉,比如肘正中静脉等。因为成年人下肢静脉的静脉瓣较多,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较高。为避免发生感染,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3)留置针选择:临床留置针选择以短和细为主,当留置针较小时,可漂浮在血液上,对血管的刺激较小,减少了对留置针对血管内壁的损伤,可预防输液外渗。

(4)输液外渗处理:一旦出现输液外渗,应当即刻更换输液部位,并立即进行相应的治疗,以消除组织水肿,减少药物对细胞的不良作用。当患者出现小范围外渗情况,对组织刺激较小,采用湿热敷即可,也可用50%的硫酸镁或者95%的酒精进行湿敷,以快速消退肿胀。当患者输入血管活性药物出现外渗时,局部并未出现明显肿胀,但出现明显的苍白、泛红和疼痛感,用95%的酒精进行湿敷,并更换注射部位。若患者出现大范围外渗时,药物对组织会产生较强的刺激,将患者的患肢抬高,用50%的硫酸镁或者95%的酒精进行持续性湿敷,并将局部封闭,同时采用对应拮抗药物,如缩血管类药物、去甲肾上腺素药物等。

(5)加强观察:由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留置针的作用,并教会其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在留置针留置期间,保持患者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避免感染、外渗发生。多与患者和其家属沟通,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输液药物的类型、静脉穿刺的部位以及静脉输液的时间均与液体外渗有关。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应当重视药物的合理选择、穿刺部位的选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缩短输液时间,可减少液体外渗情况的发生,以保障输液正常。

猜你喜欢
外渗输液液体
液体小“桥”
『液体的压强』知识巩固
护理干预在小儿临床药物外渗中的效果研究
液体压强由谁定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CT 增强扫描碘对比剂外渗的护理干预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层层叠叠的液体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