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措施对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

2021-07-07 09:25白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0期
关键词:握力呼吸衰竭通气

白玲

(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0 引言

ICU集中了各科急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变化迅速,护理配合要求更高。呼吸衰竭是急危重症中的比较常见的,机械通气治疗是其常用方法,患者长时间机械通气又会存在气道损伤、VAP等并发症问题,这会延迟撤机、撤机困难,不利于预后[1]。所以,提高ICU内护理过程中早期康复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至2020年5月我院ICU收治的180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护理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入选者机械通气时间在24 h以上、ICU入住24 h以上、神志清晰;吸氧浓度低于60%、PEEP低于10 mmHg、氧合指数高于200 mmHg;2 h以上未增加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红蛋白高于70 g/L、血小板高于8×109/L、体温低于38 ℃。排除标准:存在ECMO(体外膜肺氧合)、开腹、引流、颅内监测等影响早期活动的相关措施;ICU停留时间短于3 d;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意识障碍、肺通气不稳定;颅内压升高、不稳定型骨折、神经肌肉疾病。其中对照组: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35~76岁,平均(52.8±1.7)岁;呼吸衰竭Ⅰ型、Ⅱ型各40例、50例;原发疾病包括肺气肿12例、重症肺炎29例、恶性肿瘤25例、其他24例。观察组:男性55例、女性35例;年龄39~79岁,平均(52.1±1.3)岁;呼吸衰竭Ⅰ型、Ⅱ型各41例、49例;原发疾病包括肺气肿19例、重症肺炎32例、恶性肿瘤29例、其他10例。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严密监测病情,应用电动翻身气垫床,辅助翻身、排痰1次/2 h,气道湿化,严格无菌预防感染。双下肢应用气压泵治疗,每天6次,每次半小时,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禁用。积极治疗原发病、抗感染,给予营养支持、维持脏器功能。给予心理疏导,告知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目的及配合事项。

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制定计划:对患者肌肉、活动度、关节活动能力每隔24 h评估1次,制定康复护理计划,调整运动强度、运动量,确保患者运动能力的稳定性。活动中医呼吸机给氧支持。②床上康复护理:在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下,抬高床头,进行被动按摩,指导肢体、肌肉、关节活动,以患者耐受为宜。③床边康复护理:让患者坐位进行肢体活动,主要训练下肢功能,每次20 min,每天2次。注意全程保暖,对环境消毒以免感染。④离床坐位: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训练抬腿,坐在床边轮椅上,家属及护理人员协助,必要时可训练踩脚踏车。⑤呼吸肌训练:保持呼吸道畅通,翻身拍背、排痰,让患者训练腹式呼吸、深呼吸等肺功能锻炼。所有患者若出现生命体征波动、人机对抗、不适症状明显都要停止康复护理,好转后再评估。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其机械通气时间及首次床旁坐位时间、ICU停留时间、出ICU时握力及ADL活动能力、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指标。其中握力测试以握力器检查左右手后取平均值。ADL总分100分,得分高则活动能力强[2]。并发症记录DVT、VAP等异常情况。

2 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6.8±0.6)d、首次床旁坐位时间(4.2±0.3)d、ICU停留时间(8.1±0.6)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出ICU时握力(18.9±2.6)kg,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ADL评分(35.6±1.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2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s, n(%)]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s, n(%)]

组别 例数 机械通气时间(d)首次床旁坐位时间(d)ICU停留时间(d)出ICU时握力(kg)ADL活动能力(分)并发症发生率 死亡率观察组 90 6.8±0.6 4.2±0.3 8.1±0.6 18.9±2.6 35.6±1.6 11(12.22) 1(1.11)对照组 90 8.2±0.3 8.1±0.7 10.5±1.3 14.8±1.7 30.2±1.3 22(24.44) 4(4.44)t/χ2 19.7989 48.5816 15.9021 12.5211 24.8497 4.4898 1.851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在重症医学近些年快速发展的背景下,ICU内重症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大家也开始关注患者生存康复效果、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3]。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效果较好,辅以科学的护理配合则可进一步提高整体预后。ICU内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维持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禁止家属陪同,而是安排专业的陪护持续性守护[4]。ICU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以往多选择制动、镇静剂等维持通气过程,但患者出院后神经肌肉功能受损严重[5]。机械通气过程中患者持续制动,造成肌肉萎缩、撤机困难、通气时间延长[6]。因此认为有必要采取主动性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遵循循序渐进、及时调整的原则,通过康复运动、肌肉锻炼、按摩等改善血液循环、清除分泌物、恢复肌力,加快康复速度和提高自理生活能力,并减少并发症问题发生[7]。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床旁坐位时间都明显早于对照组,且患者握力、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ICU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握力呼吸衰竭通气
巧练握力益康寿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延续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出院后应用探讨
支气管镜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慢阻肺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体检人群构建中国成人握力下降的诊断切点*
儿童握力弱,未来健康差
不通气的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