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康复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困难、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2021-07-07 09:25唐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0期
关键词:对症阻塞性常规

唐静

(克拉玛依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院),新疆 克拉玛依)

0 引言

慢性阻塞肺疾病在我国临床中,属于较为多发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指患者肺部中的气流在气道中存在受限性与可逆性衰竭情况,其中老年患者是主要的发病人群[1]。本实验探讨不同康复疗法对于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效果的差异性,现将此次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心血管呼吸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2例纳入讨论领域,通过双育法分组标准将入选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n=31)与对照组(n=31),观察组患者中女性14例,男性17例,年龄53~74岁,平均(64.52±6.67)岁。对照组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18例,年龄54~75岁,平均(64.55±6.69)岁。对两组病史、临床表现等基线资料应用统计学比对分析后显示,差异细微(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方式),通过无创、有创呼吸机、氧疗、体外膈肌起搏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高频震动派痰等配合气道廓清手法、主动循环呼吸技术、体位引流、运动训练、健康教育和心理社会支持,并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观察组(31例,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呼吸康复治疗),具体方式如下。

(1)呼吸肌训练:缩唇呼吸:经鼻腔吸气,呼气时缩唇,如吹口哨样,在4~6 s将气体缓慢呼出,以吹动前面30 cm白纸为宜。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尽量鼓腹,呼气时缩唇并尽量内收腹肌,吸气时间尽量延长,缩短呼气时间。训练的时间和次数由患者自己掌握,开始时以1~2次为宜,以后逐渐增加次数,最后达到每天3~4次,每次5~10 min。

(2)呼吸操训练:帮助病人设定呼吸节律,将呼吸频率逐渐减慢,延长呼吸过程,锻炼上下肢。患者双手拉住两侧床栏,利用上肢力量将半身拉起至坐直,然后维持5 s,然后再次躺平,再次重复。如无床栏,则在床尾绑两条绳子,双手各拉一条绳子,利用上肢力量将半身拉起至坐直,然后维持5 s,然后再次躺平,再次重复,在运动过程中,进行呼吸与吸气训练,每日3~4次。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进行户外慢走、慢跑与爬楼梯运动。

1.3 观察指标

(1)通过统计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6 min 步行距离(6MWD)、血氧分压(PaO2)、第 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等对两组肺功能指标与运动能力进行观察评价。6 min步行距离测量:在医务人员监测下,让患者在平整场地行走,记录6 min内步行距离,间隔15 min后再重复步行1次,取2次测量的平均值。

(2)采用改良英国mMRC呼吸困难5级分级法进行呼吸困难程度评估,呼吸困难程度包括轻度呼吸困难、中度呼吸困难、重度呼吸困难。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可认为本次研究两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62例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与运动能力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FEV1、6MWD、PaO2水平更高,PaCO2水平更低(P<0.05),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6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与运动能力对比(±s)

表1 6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与运动能力对比(±s)

组别 例数 FEV1(L)PaO2(mmHg)PaCO2(mmHg)6MWD(m)观察组 31 3.57±0.36 75.62±7.43 45.52±4.25 425.45±42.36对照组 31 2.46±0.25 67.29±6.35 56.57±5.36 382.76±38.35 t 14.101 4.745 8.994 33.159 P 0.001 0.001 0.001 0.029

2.2 6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后的呼吸困难程度对比

对照组治疗后轻度呼吸困难占比为32.26%,观察组患者轻度呼吸困难占比为58.06%,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轻度呼吸困难占比更高(P<0.05),详情如表2所示。

表2 6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后的呼吸困难程度[n(%)]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指因肺气肿与慢性支气管炎导致气流阻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状态[3]。该疾病也是引发肺心病的常见因素,可占全部诱因的80%以上。慢性阻塞肺病患者具有病程长、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等特点[4]。慢性阻塞性肺病属于一种进行性加重慢性气道病,越早对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其临床疗效与预后越好[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进展属于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不能完全根治,临床中一般给予呼吸机、氧疗、体外膈肌起搏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高频震动派痰等常规对症治疗措施[6]。虽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肺功能,但对于改善患者的呼吸症状,提高运动耐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所以常规对症治疗措施疗效尚不明显。

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呼吸康复治疗方式,其主要通过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实施呼吸肌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与呼吸操训练,以提升患者的呼吸能力,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的症状[7]。增加患者的肺部通气量,以提高患者的耗氧量,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改善,维持相对理想的功能状态,提高其运动能力,从而促进病情转归[8]。

研究结果表明,呼吸康复治疗在此次实验中比仅行常规对症治疗的作用更佳,对于对于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提高康复效果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研究与推广。

猜你喜欢
对症阻塞性常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中药泡茶要对症 体质差异方不同
常规之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四种中药茶 对症助消化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空心菜为什么烂根 找准原因对症防治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别受限于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