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1-07-08 14:04李万勇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4期
关键词:抑酸例数内镜

李万勇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辽宁 大连 116100)

一旦发现上消化道出血需及时予以治疗,若耽误病情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上消化道出血属于十分常见的内科急腹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安全[1]。有很多因素会引发上消化道出血,如胃部病变、血管病变等。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目前尚无统一且标准的治疗方式[2-3]。本研究旨在探讨消化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性与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0例、15例;年龄25~45岁,平均(35.55±5.43)岁。研究组男性与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1例、14例;年龄23~46岁,平均(35.67±5.2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存在不同程度的呕血与黑便。②均接受胃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肾功能障碍。此次研究资料均经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单纯静脉抑酸药物治疗,静脉滴注40 mg洛赛克,每间隔12 h治疗1次,同时静脉滴注600 mg西咪替丁,每间隔12 h治疗1次。研究组实施镜下钛夹联合静脉抑酸药物治疗。研究组静脉抑酸药物治疗方式与对照组一致。将胃镜插入并注入蒸馏水,充分吸出积血与积液,以此确保视野清晰,待病灶组织出现后采用冰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充分显露出血灶;经活检钳道将已装好的钛夹胃型止血夹置放操作器,钛夹从外套管内部逐步推出,通过操作杆充分扩张钛夹,轻轻按压出血部位两侧的操作杆,将钛夹收紧,之后断开钛夹,用钛夹夹闭即将出血的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将血流阻断;依据病灶组织性质与大小决定钛夹使用数量,若渗血的部位不存在明显的血管裸露,则适当吸气将黏膜在聚拢的过程中夹闭病灶与周围组织;使用钛夹止血后,若存在部分病灶由于出血明显与钛夹刺入时仍存在渗血情况,则黏膜下方渗血灶四周注射1 IU血凝酶与2 mL生理盐水,每个点注射剂量为0.3~0.5 mL,注射的点与点之间距离与病灶边缘距离低于2 mm,术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确定出血停止后退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再出血率、生活质量、并发症(穿孔、药物反应等)发生情况。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估标准:显效为患者的呕吐与黑便症状完全消失,且胃管引流液变为清亮状,12 h后血压与脉搏恢复至正常范围之内;有效为患者的呕吐、黑便相关症状有所好转,且胃管引流液变为清亮状,48 h后血压与脉搏恢复至正常范围之内;无效为不符合上述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QOL)进行评定,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再出血率比较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再出血率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QOL评分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QOL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QOL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的饮食结构与习惯越来越不规律,加之工作压力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群体越来越多。临床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病因与救治方式逐渐予以关注。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指胃、食管及十二指肠等屈氏韧带之上部位发生的出血情况,病情严重时会发生大出血,最高出血量在1000 mL,患者常伴有急性器官衰竭的症状出现,致死率较高,故给予早期止血治疗是关键。及时有效的止血治疗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是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此外,血管类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相关并发症也会引发上消化道出血[4-5]。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呕血。既往临床常规应用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但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见效慢,且临床治愈率极低,若患者病情严重则需转为其他治疗方式,导致患者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极易耽误病情[6-7]。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逐渐应用在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消化内镜可将药物直接送至病灶位置,以此发挥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而在内镜下进行夹闭、环扎处理均可有效止血。但需注意的是,在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内镜治疗时,需选择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且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24 h内进行治疗是最佳的治疗时机[8-9]。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若有休克现象,则需帮助其提高血红蛋白水平,至少提高到70 g/L。在治疗过程中,医疗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躁动表现,若有异常状态要及时处理,若患者年龄稍大,则需在检查前进行全身身体状态评估,以降低内镜治疗的风险[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由此可见,镜下钛夹联合静脉抑酸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抑酸例数内镜
眼内镜的噱头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抑酸治疗对声带白斑术后相关症状的影响分析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使用抑酸药物增加医院感染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更正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从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探讨TKI与抑酸药物的相互作用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