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联用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探讨

2021-07-08 02:47欧阳登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阿替普丁苯缺血性

欧阳登

缺血性脑卒中又被称作缺血性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多发性病症,且发病群体中以中老年患者居多,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其病因是由于脑组织出现血供障碍,引发缺血性脑病,多数患者会出现脑血管栓塞,导致血流受阻,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反应,导致神经功能障碍[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 h后,会普遍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这也是使致残、致死率增高的重要原因,治疗神经功能缺损已成为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治疗的重点[2]。患者出现患病症状时,须给予及时诊断,依据诊断结果开展针对性干预,且大部分患者在患病接受治疗后仍会遗留严重的残疾病症。当前临床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给予早期溶栓、脑水肿防治、血压调整等方案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法也越来越多,阿替普酶与丁苯酞联合治疗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已得到广泛应用[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推荐,应用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对控制病情有一定疗效[4]。对此,本研究对患者应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并对该方案对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作以下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19年7月—2020年6月入医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参与本研究,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9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6例,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45~74岁,平均(58.9±2.6)岁。研究组有患者46例,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44~76岁,平均(58.7±2.5)岁。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患者或其家属均悉知且签字,同时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给予两组临床常规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降低颅内压治疗[5]。

1.2.1 对照组 采用阿替普酶(品名:注射用阿替普酶,规格:20 mg/支,生产企业: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批号:S20160055)治疗,方法:将5 mg阿替普酶与10 m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混合,静脉注射给药,推注时间控制在10 s 以内,同时将剩余的45 mg阿替普酶与100 mL 0.9%氯化钠溶液混合,静脉滴注给药,控制滴注时间在60 min以内,持续治疗2周[6-7]。

1.2.2 研究组 采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品名: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生产企业: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规格为100 mL:0.9g氯化钠、25 mg丁苯酞,批号:国药准字H20100041)治疗,方法:阿替普酶治疗方法、给药剂量同对照组。丁苯酞单次给药剂量为100 mL,静脉注射给药,控制滴注时间在60 min以上,两次用药间隔实施需在6 h以上,2次/d,与阿替普酶给药时间要间隔6 h以上,持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临床疗效 疗效依据脑血管病会议相关标准,显效:患病症状完全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超过90%;好转: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数降低50%~90%;有效:患病症状有所改善,NIHSS评分减少15%~49%;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NIHSS评分无明显减少或升高。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有效率[8]。

1.3.2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指标包括情感职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生四个维度,在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得分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理想。

1.3.3 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患者运动功能 神经功能缺损用美国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NIHSS满分42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9]。采用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FMA)评价运动功能,量表指标包含上肢、下肢共50条目,每条计0~2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强[1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表示为(n,%),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进行t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研究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更好(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例(%)]

2.2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经治疗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提升,且研究组情感职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生活质量对比(分,±s)

表2 生活质量对比(分,±s)

2.3 神经功能缺损与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经治疗干预,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FMA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神经功能缺损与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分,±s)

表3 神经功能缺损与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分,±s)

3 讨论

当前临床针对脑卒中、脑梗死的常规治疗方法中,多以能降低血小板集聚功能 的药物作为首选,如阿司匹林等,但该类药物应用于改善神经功能受损效果不太理想,所以不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阿替普酶是二代溶栓类药物,成分主要为糖蛋白,可对纤维蛋白原进行选择性激活,能降低出血并发症风险,优点是特异性好、安全性高。相关研究表明,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能使梗死区的血流量增加,抑制脑细胞凋亡,还能挽救受损的脑细胞,利于患者预后[11]。

丁苯酞的主要治疗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减轻钙超载及脑损伤,同时还能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等。丁苯酞属于新类型的脑保护药物,可促进神经细胞的自我修复及促进胶质细胞活化。有研究[12]指出丁苯酞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能使缺血区的微循环得到重建,使钙浓度从降低,以此来缓解血管痉挛,避免微血栓,增加血流量。丁苯酞能对线粒体的结构、功能发挥保护作用,能使线粒体的酶活性提高,利于线粒体膜的稳定,维持正常代谢,丁苯酞还能抑制神经细胞衰亡,提升脑神经细胞的自我修复及对缺血的耐受能力等,从而提升临床疗效。本研究中,研究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

相关研究显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作为脑卒中治疗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该指标侧重客观评估,能准确评估患者预后[13]。此次研究显示,药物干预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及运动功能评分均改善,研究组患者NIHSS得分比对照组低,FMA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结果提示阿替普酶与丁苯酞联合治疗方案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有效保护,这上述道较一致。相关学者认为,阿替普酶与丁苯酞所具备的药理机制不同,二药联合应用,能发挥协同作用,使神经元保护及血管扩张增强,同时使氧自由基的释放及产生的损害得到进一步抑制,二药联合应用能明显缩小脑梗死面积,保留患者残存运动功能[14]。但阿替普酶存在临床禁忌证,对于存在严重的头颅脑外伤史、高出血风险、及多叶脑梗死者临床禁忌,此外,有相关报道显示治疗时间窗不同,阿替普酶的禁忌证与适应证存在略微差异,实施临床治疗时,应先进行风险与受益评估,之后再决定能否溶栓治疗[15-16]。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阿替普丁苯缺血性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